接續上篇 母胎單身我驕傲,這篇想談談安全感對單身者的重要! 我們先來看看單身者不安全的來源,可能有孤單、他人眼光、對於未來生活自我照顧能力的信心等等! 針對孤單,我寫了幾篇文章 我也邀請大家在臉書上分享自己排遣單身孤單感的方法! (寫點隨想⋯⋯)
我最近體悟是⋯⋯ ✪所有失落都來自愛而不可得。
人類多麼需要關係, 我們在親情、友情、愛情、社會關係中, 不斷拉扯與掙扎; 我們在不自覺中, 從他人眼光中尋找自己、尋找愛, 有時窮盡一切,依然遍尋不著。
不可得之苦,甚苦。
《網友回應》回昨日神學少女對渴求的反思文 作者:Kuanyu Chen 如果說十字架縱的代表與神的連結, 橫的代表與人的連結, 是否事實上,上帝也無法取代人與人的連結? 而人當然也無法取代人與上帝的連結?
有位網友留言:「教會長者很喜歡在獨身手足表達孤單時,叫他/她要回家學習跟神相處,並且下定論:會覺得孤單,是因為我跟神不親密…………ooxx
老實說,我信仰基督以後,這種與人接觸反而減少(篩選社交活動和朋友)的孤單感,比未信以前更甚。我很確定不是我有問題。
可是教會那些已婚長輩,都不理解,而且嚴重忽略我們單身姊妹的孤寂感。 動不動就說:「會孤單就應該來教會做主工僕人。」
反正在我看來,不過是吃單身者空閒時間的豆腐,免費志工的算盤。」
她的話讓我心有戚戚焉,有感而發做個圖, 認為單身者是因為「不夠屬靈,才有孤單問題」,這可以從好幾個面向來討論, 除了信仰毒素、泛屬靈化、肢體關係徒有形式之外,最淺而易見的靈性膚淺化。
當基督徒對情緒的無法接納,就只會以外顯行為來評估屬靈與否,而且很容易那歸因是個人問題,沒有注意到單身議題是社會議題。
碰觸情感是深度靈性的入口,如果在教會只能表現出正向積極的樣子,才符合這個小社會群體的團體共識,我們只在扮演「沒有問題」的基督徒角色,塑造一種「中產階級的平安文化」,這不是聖經中平安的意思。
中產階級重視實用主義,導致看問題的觀點通常是只要符合以下描述,就有問題!
(一)背離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
(二)不符合穩定、有秩序的原則
(三)不符合主流的樂觀進取文化
(四)未遵從適當的「社會進步」
(五)要求弱勢群體或個人在整個制度位改善的情況下,要適應既存社會,否則被視為適應不良。
簡單來說,為了適應這種大家都一樣的文化,很多人在教會就莫名感覺假假的感覺。
虛假會帶來不安全感,人和人的情感連結就會流於表面,我們怕透露弱點,落人口實,自然就產生了孤單感。
我認為「孤單感」跟單身和結婚沒有絕對的關係,重點是我們和重要他人有沒有情感連結,即使和家人住在一起,有時候我們維持的是關係的結構,各自扮演角色,依然沒有情感的交流。
而誠實的說,有些人的成長脈絡,和過去的經驗,加上性格特質,讓他不知道怎麼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而過去戀愛自由市場的競爭沒有那麼激烈(約會app不見得容易),當時的社會文化也流行相親介紹,對於婚姻的期待也沒有像現在人這麼多要求,導致尋覓伴侶,更是困難重重,加上基督徒期待教友通婚,這簡直是難上加難。
人類是哺乳類動物,本來就渴望伴侶的陪伴,因此單身的生活,勢必容易有孤單感,這並不可恥,而是先天的自然反應,也無關屬靈程度,事實上我最喜歡的幾位作家,他們寫出最讓我感動的作品,都是他們人生中最孤單的時候,例如:盧雲、唐慕華。
還記得耶穌感到無比孤單的那個夜晚嗎,他不斷地要求他的門徒,他親愛的朋友不要貪睡,醒著陪他禱告!聖化後的情感,幫助我們與神、與人更靠近。
我在ig問為什麼對於單身的議題,大家不太按讚,結果網友留言很有趣,
大體上都可以歸納為認為年輕的基督徒還沒有這方面的困擾,也比較開放,年輕的牧者也比較不會認為孤單就是沒有信心。而年長的基督徒對於這個問題的體會比較深,而且比較重視心靈的陪伴,也因為在乎別人的看法,而比較玻璃心。
也有人說,因為年輕人沒有在教會啊!沒有共鳴XD
也有留言說心有戚戚言,但是才不要按讚,免得被發現自己孤單~~ 網友私訊我聊到:「單身卻不孤單的人反而才是少數吧,那些就可能真的有獨身恩賜。說孤單是因為不夠依靠神的人我遇不少(已經和單身無關,畢竟人都會有孤單的時刻),而事實上,的確有些人真的能在孤單時更依靠神,然後就不孤單。這類基督徒大有人在,只是他們卻少了同理心,完全沒有理解到每個人都不一樣的。做得到很好,但做不到亦不代表失敗,每人需求,和需要的都不一樣。我甚至有基督徒朋友說,他的確不需要朋友的。你不需要朋友很好啊,但不代表其他人也一樣吧。」
讓我產生這題好奇,求解!看網友的意見
以下有幾篇長篇投稿,是單身生活過得愜意的朋友分享經驗談!
《網友來信》姐姐的經驗談(一)
平安,回應孤單感問題。 其實年輕20多歲的時候,會有孤單感,特別同儕都進入婚姻家庭之後。 但是自從進入30歲之後,全職服事。反倒沒什麼孤單感,每天最希望的就是可以享受一個人的時間。
因為全職的服事,需要花很多時間跟人在一起,反倒覺得自己需要更多的個人時間才能安息。(自己是內向性格、又是目標導向的分析特質)
我喜歡好好的看書,喜歡做手工,喜歡學新的東西。
這些年(目前40歲多)從一開始養小魚,種植植物,爾後看著影片自學韓式泡菜、歐式麵包、烘焙、月餅、中式糕點等料理。自學鋼琴、各種手工,拼布縫紉、和諧粉彩、自己買材料做耳環、鉤針編織、衍紙手作、做卡片、寫硬體字、自學剪影片……當有成品產出的時候,我就會很開心。而做這些事,並不是因為個人時間太多,重要的是我覺得我的心可以平靜安穩,太多跟人相處,我心力會有枯竭感。
除了日常服事與人的連結之外,在休假的時候,每個月都有兩天,跟朋友一起讀書會上課,一起吃喝快樂。
每週有一堂線上課程關於聖經經卷研讀。每個月排一天回老家跟家人在一起。 還有得了糖尿病之後,三個月的固定回診安排。
最深覺得孤單的時候,是覺得有兩個人的話,探訪可以有伴。就這樣而已。 所以,我覺得孤單感是需要人際關係的聯繫與支持。
有的人就是特別需要,這沒有對錯問題。我也很欣賞夫妻一起相伴的生活,但我自知,我可能無法長期忍受我的時間、我的金錢都必須專注在另一個人身上。我比較愛我自己。我也無法接受另一個人,長期焦點放在我身上,我會有被束縛的感受。 我覺得要感謝主,因為我周圍也有很多單身的姐妹們,當我壓力大的時候,可以互相傾訴。
每年會安排旅遊,跟朋友碰面。
我想,當我從全職崗位退休之後,我想回家鄉開個吃喝手作的小店,滿足個人研究的偏好。
年紀越大,越不想結婚。越無法想像,我生命中有另外一個我要花時間力氣去關顧的人。
《網友來信》姐姐的經驗談(二)
神學少女妳好
謝謝妳用心的經營粉專和podcast,讓一些在教會中不好談的主題被討論、有溫度的回覆,真的幫助我拓寬視野,收穫很多。
之前常常想回應,但是邊整理想法加打字就半途而廢去了。
很難想像你付出了多少心力去研究一個議題,再轉化成大家好吸收的節目和文章,所以真的非常感謝妳一路堅持下來。
---------------------------
(圖:giselle dekel)
這次想回覆排遣孤單的方式,
我覺得首先要找出原因,是因為什麼感而到孤單?癥結是什麼?
用伴侶關係對應孤單只是一個簡單宛如多喝熱水的答案。
大家從小到大觀察身邊的人和社會事件,不難看出不會因為有個伴侶就解決孤單,只是解決感到無聊的時間。
孤單感或負面的感受其實也折射出一些自己的要面對的課題,就像身體的狀況有很多原因,值得好好溯源。
而都不會感到孤單、少有情緒波瀾,有另外的問題。
(我自己比較常偏這一狀態,外在看似獨立不需要伴侶、平靜、跟家人朋友的關係滿好的,但必須承認這很多時候是處在自得其樂、自我中心、懶得理別人的情況,並非因為跟上帝關係很好。)
孤單感可能來自別人有而我卻沒有的焦慮比較、無能為力的無助自責、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孤掌難鳴、自我厭棄、過度自憐自我關注、被重要他人排除在外...等等。
如果找到原因,應該就會比較容易往下一步,有自我調適的方向。
也比較不會把錯誤的期待或情緒加諸在某一個對象身上,導致關係緊張。
稍稍舉我自己來說,
如果是找不到心靈共鳴的孤單,進入別人創造出來的精神世界是個不錯的選擇,像是書、藝術、音樂、表演...等等。去遇見那些偉大或獨特的人類精神遺產,有時候會在意想不到的領域找到共鳴,很有趣。
如果是感到自我厭棄也討厭別人的孤單,出去走走不要悶在習以為常的環境中對我很有效,上帝的安慰或提醒真的會按在痛點上,也常常驚喜又幽默,而因為環境變化時我才特別容易觀察到。
我想每個人的方法不會一樣,而試著跟上帝討(衝)論(撞)的過程很真實很有價值。
最後想提一本很幫助我的書,盧雲的《喧囂中的寧靜》,不論是服事、人際超載時讀,或感到孤單時讀,都很有啟發,激發人渴望待在上帝面前。我想這本書這是所謂「回家學習跟神相處」這句話很好的註解和內涵。
《網友匿名回應》
HiHi~我從小在教會長大,大多數時間都單身,直到38歲有對象、進展速度像搭火箭一樣,一年後結婚,但在教會的單身生活占據我生命大多數的時光,我想應該可以發表幾句~
如果要回答的很"正確",那確實,讀聖經、禱告、找教會姊妹或牧者聊聊、小組聚會、參與服事...這些我都做過,效果...蠻看"當下"的狀態的,如果我心態健康、那孤單的感覺很快就會被沖散~
但 活在世界上,總是會有狀態不佳的時候~這時我會開啟單機模式,去做讓自己開心的事,像一個人說走就走的小旅行、獨自去電影院看電影、買披薩可樂回家看電影、看書、看YT、寫文章、運動;有時也會以毒攻毒、承認自己不想要一個人,直接揪人聚餐或出去玩~看心情決定~
我覺得有孤單的感覺...其實很正常,孤單不光是沒人陪這麼簡單,我們很難用"人"來填滿心裡的缺口。以前我就很喜歡「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這句話,我們應該是自由的人 (特別是在單身的時候!),不要被人、關係和感覺給抓住。單身時學會面對自己的孤單感、經營好生活,在婚姻裡更能好好去經營關係。
相關閱讀:
在教會「單身草民」-會友的反思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