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神學少女
我的小小負擔,
開始這個podcast平台的初衷
希望邀請多跟我同齡或年長的熟齡基督徒,
我們需要向下一世代的年輕人說話,
如何貼近生活真實的掙扎,
把我們在信仰上珍貴的經驗與頓悟,
以及關鍵的神學反思轉為資源——含金量高的談話,
成為弟弟妹妹的幫助,
我相信,這是我們中生代基督徒的使命。
#請大家紀念這個小小的一人事工漸漸可以有幫手
經營兩年的心得,漸漸整合我在創傷、靈性、神學三方面的體悟:
期待在創傷療癒與神學反思交會之處,服事對象的是一羣在水面下的人,習慣保持沈默,受了傷也不之如何訴說,深層療癒的公共性在於主張教會不該有房間裡的大象,在真實中敬拜上帝,而討論教會裡的黑暗與傷害,是必要之惡,是健康的心靈手術,因為公義是恩典的基石,神不喜愛我們稀釋罪惡,壓傷受苦之人。
「當世界正在改變,教會是不是有更廣義的可能性?」
關於明日教會
「當你容忍跟你本來立場不同東西的能力愈大,你就愈有能力理解複雜的論點。」
關於思辨
「成為陪伴者的操練,就是練習愛的過程,若能基督徒回應這個愛人的呼召,也能更深地意識到上帝如何愛我們。」
關於愛與陪伴
「如果對那終點越來越了解,越來越知道往終點的路怎麼走。」
關於呼召
I am thinking...
關於明日教會
當世界正在改變,任何人來往不再是串門子、面對面,
甚至未來新的社群通訊方式時代即將來臨,教會是不是有更廣義的可能性?
我真心肯定人見面相處的溫度,但近日我開始轉化輔導的形式,在線上輔導隔著螢幕,依然看見治療的成效,這也不禁讓我思考,這可能是一種世代的轉變,現在我們不習慣使用網路平台建立關係的方式,再過20年,會不會人們反而覺得特意花時間舟車勞頓見一面,這樣的效益太低了!
就像今天我看到一位美國的媽媽寫到,他們社區的外國孩子都以定額現金卡來買零食,反而很不習慣真鈔,認為螢幕上的數字更真實,並且自小可以練習財務管理,這也真是刷新我對新世代文化的想像。 今日的兒童就是未來的成人,他們所經歷的現實世界,已經和我們截然不同了,這不只是信念或價值觀的顛覆,我相信在人類腦神經和身心靈發展上都會帶來改變。
而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在思索今日世界中,基督徒如何建造彼此成為門徒,這推進了我們的想像力!
也許在神學教育上,未來信徒需要有「公共神學家」訓練,來跟這個世界對話,回應當代的需要。信仰不再只是神職人員與平信徒,而是傳道人、學術神學家、公共神學家(各行各業的信徒)事奉目標與內容的不同。
也許牧師、治療師都能在不同的層面幫助人的靈魂,前者在於宣講,後者在於詮釋,也就是特意區分牧養、心理治療、屬靈導引三者的區別。
雖然人類文化集體的轉向去現實感,我們當然可以批判反省這個轉移過程中人性的消失,但這很可能是一個勢不可擋的趨勢。 我想教會怎麼好好的準備——去迎接讓我們措手不及的科技,承認轉變正不斷地發生!我們都是無知並且應該謙卑學習的,集眾人之力看見上帝在其中做新事的美意,會是令人屏息期待的未來。
這不見得要悲觀或恐懼,因為我們信心的對象是全能全知,遠遠超越我們所想像,是我們可全心信靠的主,我們不過都是祂手中的器皿,有祂的形象,也有創造力,在祂的護理之下,這就有無限可能性!
因此我們不要害怕犯錯,就勇敢的探尋真理吧!
我相信這是神喜悅的事!
我在服事誰?
我常常覺得《不在教會的日子》
Podcast這個事工,
真正服事的是一羣在水面下的人,
大多數人,你聽不見他的聲音,
他不會留言,
不想反駁,
也很少私訊,
如果不相信有人在乎,
人們大多就習慣性保持沈默,
可是上帝幫助我知道,
祂深深愛他們。
從水面下、浮出來、行在水面上,
完全不是容易的事,
光是聽友投稿,承受再次被評價的壓力,
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是二次傷害。
而「調查教會內受傷事件」匿名問卷
是提供另一種方式,
透過問題引導與整理自己,
書寫是自我療癒的小小一步。
看見張文亮教授寫了一篇「陪伴者」,
有感而發,想跟大家聊聊我的感觸。
先講一個真實小故事:
我一開始當輔導時,
陪伴的就是一位思覺失調的學生,
當我看見他一步步像社會邊緣滑落、被遺忘,
我跟著他跑遍台北各大精神病房,
陪著他坐進諮商室求助,
認識他的家人,直到他們搬離台北。
從那之後我手機門號從不更換,
因為每隔幾年都會接到他從不同病房,
打給我的電話,我很難聽懂他在說什麼,
可是我希望他知道這個姐姐一直在。
這個寶貴的經驗,
讓我的眼睛搜尋的不再是台上光鮮亮麗的人,
而是看見坐在角落很想奪門而出的朋友。
有幸,上帝開門,
我很年輕就有機會站講台,
開始訓練大學生、牧者傳道人,
在人脆弱時,我們能給予的陪伴,
是看見情緒、學習同理心、問好問題⋯⋯
但是,上帝再次打開我的眼睛,
多年累積下來,我看見助人者總總艱難,
除了我們有自己的生命議題之外,
因為心軟被受助者情勒或壓迫,
或是做再多還是會被人嫌,
到最後,每位都是負傷的治療者。
而教會裡有很多助人者,
討論教會裡的黑暗與傷害,
不論是別人造成的,還是我們導致的,
對助人者來講,很可能是痛苦的⋯⋯
但是卻是必要之惡,
是健康的心靈手術。
當我們在忙碌中失去初心,
誤以為自己都懂,拼命救火,
我們也把層層壓力都揹在自己背上,
當我們看見自己的熱心給錯了方向,
用聖經指出人遠離信仰,過度用力勸服,
在當事人耳中聽見的是定罪,使其離開,這不是聖經中所說溫柔的心,更不是挽回。
我們不是公義的審判官、上帝的發言人,
我們是同行的弟兄姊妹,一起吃艱難的餅⋯⋯
用嘴巴講講彼此相愛,
真的太簡單,
愛成功、符合期待的人是常識,
愛那不可愛的,會犯錯的人,
像耶穌那樣與他同席吃飯,
建立真正的友誼,
才是大冒險與大挑戰。
/
成為陪伴者的操練,
就是練習愛的過程,
而且若能邀請更多基督徒回應這個愛人的呼召,也能讓人更深地意識到上帝如何愛我們。
真正信仰結出生命的果子,
不是定罪他人,
而是看見那為我們掛在十架的耶穌基督,
滿身鮮血,在那無比艱難一呼一吸間,
以疼痛受苦擔負他人的軟弱⋯⋯
願我們都不是在旁興高采烈捻籤的兵丁,
也不是幸災樂禍的宗教衛道人士。
求主親自教導我們愛。
/
「主雖然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眼必看見你的教師。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賽三十20-21)
什麼是podcast?
你可以透過連結,點去聽30-60分鐘的音檔,
最方便的是可以1.5倍速播放,
運動、散步、洗碗、睡前⋯⋯
讓眼睛休息的時候,可以用聽覺~
最大的好處是你可以自己選有興趣的主題。
除了《不在教會的日子》,我另外做了三個podcast給一般大眾。
《情緒感冒用詩詩》共50集—推廣情緒教育(2022.7 暫停更新)
情緒就像感冒一樣,人人難逃,都需要學會照顧虛弱的自己,我們每種情緒會花五集細談,全面深度地陪你探究裡頭百轉千迴的小心思。相信透過感受,我們能找回完整的自己!
專屬網站: https://reurl.cc/Q7joGq
《聊癒心關係》從時事聊心情,超隨性無腳本,適合放空聽,一集只有十五分鐘。
《情緒腦萬歲》含金量不一,有時候認真做專家訪談,有時就跟搭檔嘻嘻哈哈,是給所有願意認識情緒的朋友。一集30分鐘。
如何搜尋到?
兩個情緒節目搜尋方式必須在app用「以url搜尋」,新節目上線就會自動推播給你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