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集臨時錄製的節目,前兩天我在限時動態發了一下說:哇!我要去跟一群廣播人分享作PODCAST的心得,讓我覺得很緊張然後就是感謝聽眾朋友回覆我限動,有很多很有趣的建議,然後我覺得要感謝大家呢!錄製一集把我去分享的內容,也可以分享給大家聽。
這一集是我今天早上去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因為我在錄製《令人戰慄的聖經四集》邀請胡維華老師的時候,真的很感謝這個機構的同仁,幫我搬桌子、設計錄音室,讓我們那一場可以有加上我總共四個人,我們可以一起對話,所以其實神學少女幾乎都婉拒大家的講道,因為原則上盡量不要露臉,但是為了就是太感謝這個機構當時給我的幫忙,這大恩大德一定是要去一下!
如何製作Podcast?—從企劃角度剖析!
這一集的節目適合什麼樣的聽眾朋友聽呢?
其實我製作PODCAST,的時候陸續會有朋友問我或轉介的年輕人來問我說他們也想要製作PODCAST那到底要怎麼樣開始呢?或是怎樣做會比較有機會被看見,那我覺得剛好今天的分享很適合——你也有興趣做PODCAST的人,你也可以聽聽;那當然你沒有興趣做PODCAST的,但是你也想了解一下,分析一下為什麼《不在教會的日子》可以被大家注意到的話,也許是有幫助的。
我現在有用投影片搭配我說的內容,所以這一集節目也會有影片,所以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看影片,那在這張影片的第一頁我放了一個蔥,讓大家可以猜一下:為什麼我要放這個一大把像是三星蔥的綠色的圖片?
其實如果你有聽我的PODCAST你應該會有一種感覺,就是我講話是有一種口音的,然後呢!特別是在我比較累的時候,那個口音是會比較重跟一般的普通話或是中文國語會有點不一樣。我的口音有一些字的發音,比方說是,ㄌ跟ㄋ還有ㄓ跟ㄙ我常常說不清楚,比方說殺死我可能會說殺屎就類似這樣子,因為我媽媽是台灣宜蘭人,宜蘭人講國語有個宜蘭腔,就是比較在這些音上面分得比較沒有那麼清楚,所以辛苦各位了,這是我錄音的特色@@那我也覺得在這個PODCAST的時代,幸好我們沒有辦法像廣播人那麼字正腔圓的時候,我們也一樣可以做一些聲音節目,只要你大致上口齒清晰,然後聲音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好像大家就比較能聽得下去。
躲在衣櫃裡錄音是好方法喔!
我自己是滿重視聲音的品質,我其實會聽不同的PODCAST常常有一些題目我好有興趣,PODCAST節目單元也很不錯,但我會因為音質的關係聽不下去,我覺得每個人不一樣,有些人可能不受影響,但是我是個會受影響的人,我常常覺得很惋惜,所以很希望錄音的品質是比較好的,那如果你想要開始做PODCAST,但是錄音設備都很貴,憑著從零開始,你也不知道怎麼憑空去找出很適合的設備,有最陽春的方法,年輕人要嘗試的話,你可以用iPhone手機,他的收音附贈的耳機收音還不錯,然後躲在衣櫃裡錄音,為什麼呢?因為在錄音的空間當中你身邊不能有太多平滑的牆面鏡子或玻璃,這些都會造成聲音的反射,所以就會聽起來有一種空洞的空間音,那如果你去聽我前面幾集,比方說有趣的靈魂我開始訪問ADor?我很喜歡那一集!你就可以聽到非常明顯,在那一集前半段,我跟他是在一個比較開放的空間,然後我們兩個共用一個麥克風。
麥克風會分成心指向型,意思是說像是一個愛心的形狀,所以二對一個麥克風是勉強可以錄的,但是缺點就是有環境的空間音,那最好的狀況當然是有兩支麥克風。
所以,你就會很明顯聽到前半段跟他講話時會有一種空空的感覺,可是到那一集最後面,有一段主持的的獨白與回應,我就是一個人對著麥克風,而且在一個正確的空間裡面,就會發現哇!那音質聽起來就會很好聽。所以,如果你想嘗試的話,記得就是想辦法把自己用棉被裡裹起來。
那當然我們錄音的時候還會有一種狀況就是,口水音還有一些氣音這也是很麻煩的,剛開始還有很多小技巧!比方說你要怎麼樣咬字,或是你可以做一些預備讓你的聲音比較乾淨一點點,原則上口水音是很難避免的,但是如果你在開錄之前多喝水,避免吃糖跟喝牛奶都可以讓你的聲音變得比較乾淨一點,由於我現在就是示範,剛喝了拿鐵所以你現在應該會比較聽到有口水音。
從企劃來談怎麼做節目
回到Podcast,的設計理念來說其實因為我不是做廣播做很久的人,就是這差不多做PODCAST這兩年開始吧!所以說我很難從廣播人的角度來介紹說我怎樣可以做廣播做得很好,我還沒有這麼厲害但是我可能可以從一個角度來跟你分享,就是呢我是一開始畢業之後原本讀的是設計相關的,所以我們有做一些企劃相關的訓練,我開始工作的時候,我做了好很長一段時間的企劃,所以我可以從企劃的分享是怎樣做節目的,我當時那個很長時間做企劃的工作經驗也是使用網站,用網路媒體所以也有機會觸及上萬人,可能寫一篇文章兩三千人看,所以對我來講我還滿習慣這樣的方式!
如果你追蹤這PODCAST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從我個人經驗來看,我不是一個很跟隨媒體趨勢的人,主要原因是因為這樣太累了!大概要全職的工作才有辦法注意現在流行什麼你現在製作要跟這個流行的話體有交軌但對我來講現在這個不在教會的日子是我純粹的服事,所以我比較沒有辦法,而且我覺得這樣跟隨媒體也會有一個困難,就是你所做的東西很容易歪掉,因為每個發生的時事都不一樣,你每個都跟的時候,別人可能不太確定你倒底要主打的是什麼?現在有各式各種的PODCAST或是各種自媒體平台,有你自己清楚的定位,可能是對你的主要核心的聽眾/受眾是比較清楚會比較好的,所以我如果真的有回應時勢的話,大致上是因為那個時事,跟可能不在教會的日子主軸有點關係那我可能就會回應,或是剛好那個話題激到我忍不住想講話的話,我可能就會有點回應,但沒有每一次都能滿足聽眾的需要(確實聽眾就會敲碗),我覺得可能有時候自己要想清楚哦!
企劃的第一招—你要知道你的受眾是誰?
你要知道到他想要什麼?所以呢你可以想一下如果你自己也想要做這樣的自媒體,誰是你想要服務的人?他大概幾歲?他長什麼樣子?他每天生活是什麼?他關心是什麼?,這都可以幫助你在你腦中的這個假想的觀眾或聽眾越來越清楚的時候你在,設計內容的時候你要去想他們感興趣的是什麼?怎樣說話讓他們不無聊想要讓他們能想聽下去,我覺得這是必須內建在你心中的概念,像我現在show在這個PodcastPodcastt上面的這一頁就寫著說到底受眾想聽那方面的內容再來我也會了解,到底受眾對不在教會的日子有什麼樣的印象,為什麼要這樣問呢?因為很多時候我跟我假想的聽眾到底他接收到的跟我想像的一不一樣?我傳達出去有中嗎?所以我也必須不斷的核對跟校準,這是一個做企劃滿重要的,就是知道我這個東西做出來成功或失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失敗的話我就可以找到我要怎樣去調整?
做企劃跟交朋友是一樣的
不斷地對齊受眾的需要,也是一個做企劃必須要有的思維,其實我們交朋友也是這樣,我會想要認識一個人,想要知道他是一個文靜的人,那我過去靠近他的時候,我就不能太張牙舞爪,讓他覺得好有壓力,但是我靠近他之後,我還是要做我自己呀!我可以展現給他看,讓他慢慢認識我,認識我很活潑的一面,那如果過程中讓他不舒服,我也要去調整。其實就是尊重對方,然後在乎對方的感受就會調整自己。
那也分享一個小撇步像我以前做了大概也是很多年的青少年工作者,其實你做青少年工作就要一直去研究青少年的現象,因為可能三年就是一個世代有小小的改變,學生得氣質跟他們喜歡的東西很不一樣,當然我們可能在教會團契所推出來的內容骨幹是差不多的,但是展現形式就會很不同,所以我就是要去了解,但是做這個新世代的研究到底要參考誰去作調查呢?因為我不見得一個人有那麼大的人力物力,可以做資源的調查,我很喜歡看的就是廣告媒體因為廣告媒體他們是必須是以賺錢為驅動力,所以他們不是只研究當代的消費者,他們還會預先一步去研究未來下一代的消費者他們喜好是什麼所以廣告必須跟上這個趨勢很快的改變。所以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哦!你也可以想一想我們不同的世代消費觀,我就會簡單區分為長輩、中生代、千禧世代跟數位世代。
分析你的目標群眾
長輩其實就是嬰兒潮世代,就是現在滿年長的人,在他們年代啊!他們買東西常常可能會說一句說:「某某牌的商品就是最好的現在的品牌都比不上」為什麼這種老牌商品他們會很喜歡呢?因為在他們年代很講究品質一個東西用的久用的長CP值很高,是他們很重視的。後來到X世代,這個世代是面臨到通膨壓力世代最大的時代,所以對他們來說產品其實實用就好不是以追求最高品質為主,而且呢可能夠滿足他的需求,即使這個東西壞了就壞沒關係,因為我的需求可能會改變。
再來千禧世代,千禧世代差不多可能是現在三十幾歲的朋友,那二十二歲以上的到三十幾歲的朋友,千禧世代的人是非常以顧客為導向的消費習慣,所以品牌就很重視品牌形象了,因為消費者是以對品牌的感受為重,那個市占率占的是消費者的心,而不是其他東西,舉例來講買手機為什麼蘋果的市占率越來越大,因為很多人喜歡的是這個牌子給他的感覺而不是真的來比這個手機誰的相機比較好哪個功能是誰優誰劣,買運動品牌或潮牌也是賣的就是那個品牌給人的感受,品牌思維。
那最後就是網路原住民,怎麼說呢因為最新的這一代就是西元兩千年出生的,他們出生就是在網路世代——他們的消費有個特色就是以社群為導向!
什麼意思?就是他超級受身邊的人、或是他喜歡的群體的看法影響,那大家應該會開始注意到為什麼廠商都會請KOL?請直播主帶貨,,因為消費者很重視口碑,我在猜主要原因是因為現在的產品選擇太多了,哪有時間這樣子,一一研究,除非當然是很有興趣研究的人,不然,一般人來說我問我信任的人最準,所以現在比方說我想要買電腦知道我某個朋友是3C達人,我立刻就問他你有沒有推薦我什麼?,或是我想買一枝眼線筆我就知道我要找很愛化妝的朋友問他因為他都做過研究了,所以這是一個重視口碑的時代。那麼你沒有想到什麼朋友可以問的話,我猜你買東西會去刷評價,看看有多少人推薦,有沒有人說這東西不好用,這就是我們現代人消費的習慣。再來我們消費習慣還有一個是很專注個人化的體驗,大家不知道看一些短影片的時候,有沒有看到那種化妝,很有趣哦!有些長輩會覺得很無聊為什麼要看一個人化妝,化妝二十分鐘,可是在這二十分鐘,這個網紅邊化妝邊介紹他用什麼牌子的粉底、什麼樣的蜜粉、什麼樣的刷具很好用,這個過程你整個沉浸跟著他一起化妝或是生活的過程裡面他用的東西你喜歡你看起來覺得這個體驗感好像很不錯那可能我也適合,你就會購買。這就是所以很多廣告就會進入這種請網紅會在他生活當中直接展現他們使用這個東西。那第三點就是數位時代的人他們很重視跟朋友有共同的語言與話題,這個在我帶國中生最有感覺。比方說一個人戴起了apple watch好了,好多其他的孩子也會搶著要,回去就跟家長吵說他也要戴一樣的,他很重視就是融入同儕,所以同儕有東西他也會想要有,我覺得大概就是這幾點,其實還有很多詳細的研究,大家有興趣可以上網查。
為什麼PODCAST是一個新興的自媒體?
我覺得主要原因第一他的成本比其他的自媒體低很多,他不需要露臉只需要用聲音,再來呢其實他很符合口碑,你為什麼會去收聽一個PODCAST?我聽到好多聽友跟我回饋,都是因為有人跟他介紹說,他覺得這個不在教會的日子這個主題還不錯,他希望介紹朋友來聽,所以這種口碑相傳、口耳相傳,就很符合我們剛剛的第一點,大家懶得花時間花成本去測試哪個節目好聽,如果我的朋友介紹一方面我跟朋友想要有共同的話題,第二我相信我朋友,所以我朋友說我就願意來聽看看,這樣就吻合了數位時代的消費特色。再來就是很專注個人化的體驗,像我這個PODCAST談的很多現象也很多聽眾回答說這就好像是我身邊的經歷也是我在想的問題,那就會產生一種非常跟他個人有相關性的感受,這也會讓人覺得說這PODCAST是對我有用的,我有興趣繼續追下去,所以也有很多在廣告上面調查,發現雖然有很多自媒體頻道,但是PODCAST的客群是黏著度非常高的,而且小眾,大家想聽力,我平常刷一個短影片或是我滑一下臉書我就馬上能夠確定比方說這個網紅或這個KOL,我想不想跟我調性一不一樣視覺是很快的,可是呢我用聽覺,我要聽得五分鐘或是十五分我才能確定這個節目我想不想聽,這麼高成本的,如果我真的聽下去又發現符合,哇那就是對上了,黏著度就會非常的高。
但是講那麼多我現在比較是後設分析(事後分析),分析為什麼不在教會的日子好像有做起來,但是實際上我當初是誤打誤撞的,我沒有那麼心機想說我要紅,所以就設計這一系列,其實沒有那麼複雜,我當時就是很簡單疫情被關在家裡,覺得又不能去教會那我又有時間還有IDEA,不如我來做一做PODCAST這樣。
中略——談節目創立初衷,有興趣請按此,跳去另一篇逐字稿喔!
大家對這個平台有什麼好奇? 為什麼要取神學少女啊? 還有你的聽眾是怎樣的人呢? 你想製作這個節目要達到很多目的嗎? 好像你有做臉書、IG、官網,回網友訊息有必要嗎? 甚至會有人問說你收集這個教會受傷匿名問卷,或是你說你想要做一個創傷事工,你的意圖是什麼啊?你要幹嘛阿? 我想大家會有很多的好奇,那等一下我會介紹做企劃的第二招,裡面就會陸續回答這些問題,那如果沒有回答到,你還是有興趣歡迎你繼續私訊我。
企劃的第二招——你要吸取成功經驗
因為就算我們關心了受眾,也想像了我可以怎麼做,也不能確保我每次的作法投放都是成功的,所以有時候我要去看看別人是怎麼成功的,我就可以借鏡他的經驗,當然借鏡不是指模仿。我們是透過一些參考,甚至自己可以創造出來,但是,我覺得自己可以瞭解檯面上有哪些受關注的媒體,或是受關注的一些平台,這都可以幫助我們去思考現代人在想什麼或做什麼?
剛才也說這個節目,也會幫助一些自己想做媒體的基督徒,那麼你也不要忘記,你也可以去很多網紅下方看留言,這是一個快速的方法,讓你知道就是這些聽眾或網友們關心的是什麼,他們怎麼想事情,這樣你在為他們設計節目的時候,就能貼近他們的關心和需要。不同的媒體當然會塑造出不同的受眾,喜歡看報紙的、喜歡看雜誌的、喜歡看電視的、喜歡看串流平台、聽廣播的聽PODCAST的每一個受眾的風格應該是滿不同的,所以去了解這個媒介的受眾喜歡什麼就滿重要的!
那我們從網路來講好了,因為確實收聽PODCAST的受眾都是使用網路的人,給大家三個數字猜一下這是一個研究美國大學生使用這些3C產品的怎麼使用的方式,數字是5、80、19,你可以猜猜看這三個數字跟他使用媒體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平均可能現在年輕人他都會有5個螢幕,你可以算一下你自己是不是,就是你是不是有電腦手機平板這樣加一加算起來,包含舊的還沒丟的是不是會有5個螢幕,所以你可以知道現在的人是多屏工作,我可能同時在看電視但手也同時在玩手機遊戲,再來80是指一個人可能看他的通知的次數,80次你會不會覺得很驚人,你每次拿起手機滑一下有什麼新通知,是不是不知不覺也有八十次耶!也滿多的呢!我們的生活跟手機已經是息息相關了,而且是被通知控制的人生。
最後一個是19是什麼意思呢?19是指說大概一個大學生他在平均十九秒左右,他會切換一個他在螢幕上的活動,也就是說注意力是十九秒就會換一下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你在寫報告的時候,或是你在工作的時候一段時間你就想滑一下臉書,或是繞去做一下別的事情,如果沒有的話,恭喜你很專心,專注裡很讚!但是如果有的話也不要灰心,因為這是這個世代我們使用這種網路大家不由自主就會受影響的地方。
如果要做一個有影響力的自媒體,你要怎麼選擇網路媒體平台呢?
你要去思考跟認識不同平台的特性,我有一些我個人的觀察,不見得是正確,但是給大家參考。比方說像不在教會的日子,Podcast是我主要服務、認真製作、花最長時間、最大心力成本、時間成本跟錢,因為剪輯是滿昂貴的,跟錄音這些設備,因為我覺得Podcast才能最完整表達出我的創作理念,我想跟大家分享什麼事情,他很完整的,收聽的人也花了很大的時間成本,因為一集節目可能是半小時或一小時以上,那FB呢是我寫文的,FB跟IG發的原則上差不多。但是IG有IG的特色,等一下我會先介紹IG,那我會有官網也會有Youtube。
那Youtube比較是備用的,因為有香港的朋友他們說聽不太懂這麼快的普通話,就有義工很棒,他們幫我把節目可能輸入字幕在Youtube裡面,所以喜歡用文字閱讀,你可以有兩個管道,有些Youtube上面是有字幕的,記得打開字幕,另外呢,就是使用官網,也是有一批義工他花了一個禮拜聽打,很認真的把節目逐字稿整理出來,所以如果你是視覺學習的人,那麼官網可以很快速的看到那一集,那對我自己來講我也覺得很好用,比方說我要再度要寫文章,我要整理為什麼年輕人要離開教會,我可能不用重新把我的節目聽一遍,因為真的錄太多集,我會忘記我講過什麼,或做過什麼研究,我回頭看官網的逐字稿就可以幫我快速提醒起一些重點。 IG
那我先來介紹,IG,IG其實是大部分年輕人使用的地方,比較年輕真的是比較年輕大概20幾歲都在IG上面FB可能已經35歲以上了,所以如果你想要跟年輕人互動,這是你主要服務的對象的話你一定要使用IG。,IG的特色是主要以圖片為主,所以在目前我覺得比較受歡迎比較多追蹤人數的IG大部分主要是迷音,我猜第一個是因為許多年輕族群他很多東西在教會已經是聽到老生常談了所以那麼他想要放鬆笑一下的話,透過迷音比較好笑的梗圖他就會有興趣滑一滑笑一下,那麼有興趣的梗圖他就會點進去多看一點這個創作者透過梗圖想一說什麼,所以現代人就像剛剛講的當我十幾秒就想換下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大概花了兩三秒確定這個東西我有沒有興趣不然我就滑過去了,要先留住他的眼球就必須先找到他有興趣的東西,像我自己會寫比較長的文章,所以我是透過梗圖,有興趣的人會點進去,他再來看比較長的文章,看聽友投稿在講什麼。
其實大部分人使用IG真正在用的是限時動態,為什麼呢?因為現在有很多功能所以非常適合創作者跟你的受眾有互動,他有有問答跟投票,有時候我確實想要收集一些資料的時候,我就發一個問題,比方說你想離開教會的問題是什麼呢?哇超級快速的可以馬上收集到網友的回應,那我就覺得他有個功能很不好就是沒有辦法讓網友看到其他人的回應,不然很多留言都很精彩,網友還會再研究怎麼把其他人的回應秀出來,這很幫助我收集素材,就像剛剛說的氣話很重要的是知道你的受眾在想什麼?想要聽什麼?這樣的問答就很能夠幫助我收集素材。
IG之中有一篇文章是最多人按讚的,其實我的IG的追蹤數不及那些很大的基督徒迷因的播主,但是有一篇滿一多人按讚大概上千人,這一篇梗圖題目是「如果我不換教會,我怕自己會離開神」,那對我來說,一個梗圖紅了,都會讓我思考年輕人這麼有共鳴,那很多人看到這個圖感覺到很不舒服,什麼叫做你不換教會怕自己離開神,怎麼可以離開教會呢?可能你第一時間是這樣不舒適的,但是對我個人而言我看到是高興的,代表年輕人更關注的是他自己有沒有離開神,當然做法可以討論,真的是要離開教會嗎?但是我覺得我很能理解耶,要是一個人花了很多時間歸屬在在一個團體裡面,決定這個地方要成為我的教會,我要把這個社交群體切割掉的時候,那我過往投入的心血跟時間都白費了,誰會這麼無聊,會隨便放棄自己的教會,一定是發生一些事情,而這些事情讓他是很受傷跟不舒服的,是很難跟別人解釋發生什麼事情的,所以我會覺得看到這個圖,我高興的是他沒有離開神,他關心的是自己跟上帝的生命。
或許他真的在教會發生了一些事,那麼是我不能理解的,我也沒資格做什麼評論,或許只有他本人跟他教會的人才知道,但是如果有機會讓他的故事有機會被聆聽,這是對受傷的人很大的復原!
見證不需要都是成功跟正面的
很多的委屈跟憤怒是來自於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理解。如果有人見證我的傷心跟委屈,即便你不同意我,當你願意聽我讀我的故事,對我來說會覺得一點點正義的伸張,當我的情緒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一些些恢復,也許是讓我繼續往下一步走的過程,讓我可以繼續去思想到底怎樣的信仰才是我要的,我跟上帝的關係,真的可以落實實踐在上帝要我去投入的信仰群體當中嗎?人才會進入更多的反思。用這個東西來舉例,常常都是一個比較多人有反映的圖片或文字都會讓我去思考到底聽眾跟受眾們他們思索的是什麼,那我能不能做出更多的節目是配合的,在這邊邀請你有在追蹤我FB或IG的朋友,請你不要吝惜。真的讓你有感覺的圖文,加上你安全的話,你不會被小組長審查的話,那麼你就給我一些回應,不管是留言或是按讚,我每一則都會看,會幫我形塑我的節目要怎樣更貼合大家的需要。
臉書
再來介紹的是臉書,臉書是比較多是長文,加上我自己也是一個老人,至少我不是一個年輕的朋友,所以對我來說生活最習慣也是在臉書上面,臉書粉專的發文也是我比較密集的地方,那有一些臉書的發文大概分成幾類,最主要的是:聽友投稿,有一些是我寫比較認真信仰的思考,那滿有趣的,我寫的文比較會被轉發,就是那種好幾次或百次的轉發,大概都是比較正面的文,大家還是都滿小心的比較認真在寫的信仰反思,比較讓基督徒願意轉發,但是因為臉書跟IG,很像海灘上的沙,雕出一個型海浪一來,就把他一切都弭平了,我就覺得很可惜,很多很好的內容他過了就過了,很少人會不斷的往前翻,極少數那麼認真的網友,所以後來我就還是在文章累積到一定的數量,跟網友可能想要問我有沒有寫過什麼東西的時候,我就覺得那應該把這些文章要集結分類,所以後來開設了官網。
官網
官網最大的好處是文章會分成兩性感情類,所以你是基督徒你對感情相關有點興趣,你想知道聽友碰過什麼事情,或是你想知道以前談過的節目有逐字稿,你都可以上來找,那當我也有一個期待,我覺得以後可能信仰流失的人會越來越多,但是他離開教會不見得確定他一定會離開神,那他在這空白的當中有沒有網站可以容易的搜尋到比方說他怎麼不在教會啊?或是他面對信仰的挑戰是什麼?他有沒有曾經在教會受過傷,他想讀一些創傷療育的文章,或是他想看看有沒有其他人有同樣的經歷,他可以去點聽友投稿,那就有不同的分類可以讓大家快速的找到,我是希望以後會累積越來越多,他自然可以成為資源庫的平台,能夠幫助可能也許五年後某一個想要離開教會的人,他可以思索過程,翻查一下資料。
分享幕後的數據
目前我的粉專的觸擊數大概五萬多,IG也是,當然裡面有重複的,大致上算起來可能有機會可以接觸到十萬人,我覺得這是很驚人的,就是像我以前在福音機構工作拚死拚活,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做出來一個活動真的能接觸到這麼多人嗎?其實很難的,但是沒想到自媒體時代就是有這樣的機會,我很鼓勵如果你也是基督徒的創作者,也可以投入這樣的事情,而且你不一定要全職,那要很大的信心,我是認為你有真正另外的一個全職工作,拿其他時間來分享,這樣你可以把專業跟信仰融合呈現出來,我反而覺得效果是會更好的比較貼近事件的脈動。
那再來分享一些資料滿有趣的,我實際的追蹤人數大概有兩千多人,目前男女比率是差不多的,然後有趣的是在FB是台灣人較多,但是呢在IG就會是…其實還是台灣人比較多,但相較人數最多的城市是香港。
另外我常常會去Apple,Podcast,去看排名了解一下狀況,常常讓我滿感觸的,因為你要找到我的節目,是在宗教與精神節目方面,你會發現熱門節目前十名大概基督教只有一個吧!有點可惜就是覺得很可惜啦,單看基督教分類,不看其他靈性節目相比的話,這一年不在教會的日子很感謝聽友的支持,大部分會在一二名,所以我還是會從前十名去觀察,一定會有精彩的地方,怎樣的節目會受到歡迎呢?收取成功經驗!
我自己比較不會去聽基督教前十名的節目,擔心既定印象影響到,就會做出類似的東西,缺乏創作的獨創性,其實我沒有怎樣在聽其他的基督教節目。
(因為這集長達1hr20分先略過,跳到結尾~)
結尾
有位KOL在網路上寫到: 演算法之下,是我們對於市場的敏銳度。 演算法之上,則是我們對於創作的理解與初衷。 在平台之前,創作是你內心世界的展現。 數字可以反應行為,但不能決定想法。
我認為未來的媒體會越來越分眾,當選擇越來越多時,堅持你的恩賜,但是找到跟世界說話的入口,兩者的交集處,很可能就是神能使用你的地方!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