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有100%信心才算數?
👣獻給在信與不信之間
👣在與不在教會的朋友
這個系列名稱來自我私人最愛的一本書名,向其致敬。某一年的夏天,我在神學院圖書館搬回一大箱的靈修神學相關讀物,中文書選擇不多,也都殘破老舊,唯獨這本是我心頭好,對於靈性為何的我,懵懵懂懂,找不到語言描繪信仰真貌,但我已漸漸知道,即使我所經歷的信仰旅程有別於講台上牧者所經驗的,上帝對我也是真實的存在,那麼不用對與錯來看待,不用屬不屬靈來包裝,我認為信仰是什麼呢?
圖片很有意思,彷彿踏出門檻,跟大家不同,就被歸為不信者,那回不到門內的信徒,就只有離教一途嗎?還是我們侷限了信仰的可能性。
👣👣👣
在留言區我常常會放一堆連結,細心的朋友會發現裡頭有一本《信仰崩塌》限時閱讀版。之前有些朋友push我寫書,假如真要寫,我希望能用「在地知識」,透過這平台跟眾網友的互動,為台灣的朋友寫出一本我們自己的「信仰崩塌」。
這是個解構時代,很多傳統與現代一衝撞,傳統一一被鄙棄揮別,我們熱烈擁抱最新的價值信念,但是世界的聲音跟教會的教導衝突越來越劇烈,信徒該何去何從?
教會在牆內走得本就緩慢,甚至習慣性地與世俗文化對立,而不是對話。
這當然有我們自己的宗教堅持,但是顯而易見的是年輕人消失了,中生代信心搖晃後,不是嵌合於體制,放棄改變,就是在難以喘息的工作、家庭、育兒中輪流打轉,只能求上帝給予一個中產階級的平安生活。
我們都很困惑,信仰只是這樣嗎?
如果不只是這樣,那教會有可能改變嗎?
我也沒有答案,但是我相信複雜的問題本來就不容易有簡單的答案,那我們有沒有可能先將問題看清楚呢?
想把問題看清楚!
那麼社會學、文化觀察就是很好的方法,來嘗試拆解問題,好好觀察教會現況。
✍️✍️✍️
如何觀察文化?
人類學者發現,必須要能放下既定成見,才能觀察到對局外人隱而不彰,對局內人理所當然的現象。
局内人(emic)v§.局外人(etic)
👁️👁️局內人
從當地人的立場理解文化的功能與意義,對自己的文化系統比較熟悉,對於文化的影響可能有較深的體會,卻常容易出現詞窮、講不清楚自己文化的局限。
👁️👁️局外人
從旁觀者的立場觀察、歸納,尋找共通性與超越性的詮釋。有時能提供旁觀者清的觀點,卻也容易陷入刻板的偏見與誤解。
這兩種立場,有時會對同一個社會現象得出截然不同的看法。
🧠
這是《不在教會的日子》Podcast嘗試做的事,將許多觀察收集下來,並且相信眾人智慧來展開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的摸索與不足,但是無形中,我們的思辨能力都有機會成長!
不管任何議題,你站在同意或不同意的立場,只要能夠理性的說出觀點,都值得被傾聽與理解,這是我想像的「彼此造就的門徒」。
👶🏻🧑🦱🧔🏻👨🦳👧👩🏻🦰👱🏻🧑🏻🦳
如果我們對於自己發生過的事情,身處的教會,都有這樣的眼睛,可以觀察與反思,會不會就能找到新的出路?
有可能是發現自己並非受害者,
有可能是發現自己真的是受害者。
《屬靈虐待檢查表》就是一個自陳式量表,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幫助你檢視自己;如果真的發現情況不對,《教會受傷問卷》則是提供一個書寫療癒的機會,邀請你先整理自己發生過什麼事?
我不認為除了耶穌以外,有人可以自誇:他有100%的信心。
那如果我只剩下1%的信心,我還可以說自己是基督徒嗎?
又或是,我不用急著回答這個答案,我可以腳跨在門檻上,停一停,重新檢視我的信仰,也許是在過渡期間,允許信心的震盪,才有機會剝下宗教自義的外衣、律法主義的控訴,看見那一位宣稱要給人豐盛自由生命的耶穌。
願這系列長文,對你對我都有幫助,如果斷斷續續寫得足夠多,我再將其朗讀成一篇節目,也歡迎留言說說你的看法,我會選加進節目裡喔😇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