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其實我這兩年來,幾乎都無法真正的安靜⋯⋯」
📮 一封道出許多人心聲的來信
最近收到網友饅頭的私訊:「我這兩年來因為工作忙碌,身心俱疲,我都無法真正的安靜,有自己的時間放鬆,直到我離職換了工作環境,現在的我才會有時間靜下來,好好做自己喜歡的事,聽你做的節目內容。
我聽了以後,有很大的生命的共鳴,原來我自己的經歷,別人一樣也有,我終於知道我不孤單,你分享的內容給我很大的新的思維,很棒👍我會找時間再聽!」
每個人心裡都藏著類似的心事,在忙碌的工作,實在好難找回屬於自己的時間,無法安靜真實面對內心,自然也離神很遙遠。
🔍 被刻意忽視的教會現象
而另一位朋友的分享,更是直指許多人不敢說出口的困擾:「最近聽了YouTuber談他們教會的問題,以及一路聽你的播客,你在討論各種教會的問題,你提到房間裡的大象,我發現弟兄姊妹開始意識覺醒,許多教會在高強度的KPI下,不准信徒表達情感,確實會帶來痛苦的傷害。
我所在的地區,教會也碰到很大的問題,感覺台灣碰到的問題,我們很快也要碰到了。」
💭 當沉默不再是金
謝謝這些真誠的分享,讓我看見:人們開始勇敢說出心裡話了。
過去,我們習慣把這些想法藏在心底。或許是因為覺得這樣的想法不夠屬靈,或許是害怕被貼上軟弱的標籤。但現在,愈來愈多人開始明白,真實的信仰生活,應該容許我們有表達疑惑和困惑的空間。
🌱 改變從承認開始
「教會改革最難的不是改變制度,而是承認需要改變。」
是的,當我們終於能夠坦誠地談論這些議題,就表示改變已經悄悄開始了。
改變往往不是從體制開始,而是從每個人內心的覺醒展開。
🔄 覺醒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信仰不該與生活脫節,需要更多人性的考量(處境化),我個人的盼望是促發這波覺醒運動,目的不是停留在抱怨體制,而是推動福音的深化,認知到基督教需要改革!
當我們意識到信徒離開教會的趨勢不可擋,無法接受說教與強權,那麼我們更應該儘早進行信仰反省,思考如何回應:
不論是回應他人,或是回應自己內在的懷疑。
🌅 恐懼之後,是希望
面對這樣的轉變,我們不必感到恐懼。
相反的,這或許是信仰群體難得的契機,讓我們能夠重新思考: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什麼是我們不能失去的?而什麼又是可以與時俱進的?
💝 停下腳步,看見更多
就像那位必須離開工作才找到安靜的朋友,有時候,停下腳步反而讓我們看見更寬廣的風景。
在這個充滿變動的時代,或許我們更需要這樣的勇氣——勇敢去承認改變的必要,勇敢去擁抱真實的自己,也勇敢去想像信仰可以有不同的樣貌。
🎙️ 為真實發聲
這三年來,我在播客中分享各種教會現象,其實不只是在談問題,更是希望打開一個空間,讓大家知道:你的感受是真實的,你的疑惑是有價值的,而你並不孤單。
這些對話才正要開始。我想邀請大家一起思想:
當我們看見這些真實,接下來該如何走下去?
(未完待續)
---------------------------------------------------
(中)
🌊 當覺醒後的浪潮退去
前文談到人們開始勇敢說出心裡話,開始覺醒。
但覺醒之後呢?為什麼我們反而會放棄自己最渴望的改變?
這讓我想到一個現象:
多少人懷著滿腔熱忱走進教會時,期待著:
- 這裡的每個人都充滿愛心
- 牧師一定活出完美的榜樣
- 信仰會立刻解決我所有問題
- 教會是沒有矛盾衝突的地方
這些理想化的期待,來自我們想像信仰會以某種強而有力的方式改變生活,
這也是教會見證常見的敘事風格。
🌋 當理想遇見現實
正如上篇提到的,許多人開始意識到信仰與生活脫節的問題,
教會沒有考慮人性與處境,而讓信徒感到大失所望。
或許過去的我們抱持高度期待,把教會或信仰想像成能夠"帶來拯救"的完美解法時,
導致任何小小的缺憾,都可能讓我們無法承受。
於是,
看到教會裡的人也有軟弱,聽到令人失望的謠言,遇到信仰無法解答的困惑...
都成為我們推開信仰的理由。
🛡️ 覺醒後常見的反應:防衛
更值得注意的是,當我們經歷失望後,往往會:
• 開始質疑所有看起來美好的信仰生活
• 認為那些還留在教會的人不是太天真就是在偽裝
• 用憤世嫉俗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
我們的大腦會想方設法的收集證據,認同我們受傷害後,
形成的答案——教會充滿罪惡,我一定會再受傷害。
實際上,這種心理機制是為了保護我們受傷後的脆弱,有時甚至形成一種偏激,
眼中只能看見污點,也分辨不清不同教會有不同的故事。
畢竟,全盤否定比抱持期待更簡單。
這是覺醒後常見的反應。
如果我們多一點理解,就可以看見離開的人
憤怒背後是尚未走完的痛苦。
🌱 從防衛到成長:一條需要突破的路
如果你也在這種困境中,
在意識到問題之後,卻不知如何前行,
也許可以試著:
• 接納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 教會是由人組成的,不完美是必然的
- 信仰的真實性不在於人的表現,而在於真理本身
• 調整期待
- 不期待立即的改變
- 把焦點放在與神的關係上,而不是人的表現
• 保持健康的距離
- 既不完全推開,也不過度依賴
- 給自己和他人犯錯的空間
• 持續成長
- 把失望化作成長的養分
- 在信仰路上保持謙卑學習的心
⛳️ 超越覺醒:邁向更深的信仰實踐
信仰之路上的失望,我們無法完全避開,
重點是在途中學會保持信心,
接納曾經發生過的事,不等於否認了自己的痛苦,
也不代表不追討他人的罪。
我們仍要依著上帝的心意,尋求公義的伸張。
但是,
我們同時也要求醫治,恢復我們對上帝的信心,
也求主恢復我們身心靈的平安。
真實的信仰生活,就是在這樣的跌跌撞撞中,
慢慢學會用更成熟的眼光來看待一切。
唯有走過這些過程,覺醒才能轉化為真正的成長,信仰才能夠翻轉到下一個階段,
當我們能心平氣和地深思教會意義,
也許下一步,才能慷慨激昂的走出自己的信仰實踐。
---------------------------------------------------
(下):在傷痕中尋找信仰的樣貌
🌅 為什麼要寫這三篇文
這三年來,我在播客和粉專上持續分享教會現象,收到很多令人心疼的故事。
每一個故事都在述說著:「當信任被辜負,當真相被揭露,我們該如何自處?」
人們離開教會後的掙扎,也同樣會問:「缺乏信仰群體的我,該如何繼續相信?」
這個三篇的思索,除了呼應Podcast正在討論的議題:人們為什麼不回到教會之外,
也回應我看見一個循環:
- 人們開始勇敢說出心裡話
- 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
- 卻又在覺醒後陷入更加深的迷惘
從第一篇談到覺醒,第二篇討論療癒,來到這完結篇,
我們要面對最關鍵的課題:如何在破碎中重建真實的信仰?
💭 當我們無法回去,卻也不想放棄
上篇文有網友分享他教會領袖表面歡迎建言,實則將異見標籤為「魔鬼的聲音」,
這帶出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為什麼在教會環境中的背叛特別傷人?
因為這裡的關係建立在純粹的信任上。
我們並沒有從教會領袖身上得到實質的好處,全然是基於對信仰和真理的信任。
當這份信任被辜負,不論是出於刻意或無心,
那種被背叛的感受都特別強烈。
所以,很多人說:「我知道信仰不該跟教會劃上等號,但是⋯⋯」
這個「但是」之後,藏著太多的無奈和糾結。
因為現實是:
- 有些傷口還在流血
- 有些問題無法被解決
- 有些教會的模式確實不會改變
我們都明白,重返教會並不是每個人都可能的選擇。
🌱 在曠野上尋找水源
曠野不只是荒涼之地,更是重新遇見神的場所。
當人孤身處在曠野時,或許徬徨,
但這樣的獨處時刻,正是放下他人眼光與期待,重新定位信仰的契機。
在這裡,我們終於能夠捫心自問:「還要信嗎?」、「神是可信的嗎?」
這些都是赤裸裸的真實提問,而在混亂中,我們需要沉澱,請允許自己:
- 不需要強迫自己立刻原諒
- 給傷口足夠的時間癒合
- 學習設立健康的界限
令我感動的是,即使在這樣的處境中,
許多人依然在尋找屬於自己的信仰方式,重新定義自己與神的關係,
每個人側重不同的面向,如:
- 建立個人的靈修習慣,不倚賴體制
- 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信仰,不再只以去教會而滿足
- 尋找同行者,辨識健康的信仰群體
- 發展新型態的信仰群體,描繪未來教會的新想像
我看見他們找到平衡:
💫 既能看見問題,也能持守盼望
💫 既能保護自己,也能保持開放
💫 在複雜中找到立足點
⭐️ 重建不是為了複製過去
當我們面對教會的問題時:
- 有人選擇留下改變
- 有人選擇另尋出路
- 有人選擇暫時休息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正在這段旅程中:
- 你的掙扎是被理解的
- 你的懷疑是有價值的
- 你的信仰方式是被尊重的
信仰的樣貌可以很不一樣,
重要的是保持真實,
在與神的關係中找到安息。
也許,當我們不再執著於「應該」,
反而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遇見那位始終同行的神。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旅程,但你不是一個人在走。
在這裡,我們一起學習
如何在破碎中依然相信,如何在傷痕中重新找到盼望。
如果你有一些些徬徨,也許這三個問題能幫助你檢視現況、區分本質:
🔍 什麼是信仰中不能失去的核心?
🔍 什麼是可以與時俱進的表達方式?
🔍 如何在堅持真理的同時保持開放?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但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發現:
信仰的重建,不在於外在的形式,而在於內在的真實。
願這一路上,
我們回頭發現,神一直都在。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