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重回初代教會] ft.新約學者張楷弦

ree

我在設計訪綱時,有三個深層的問題:

✔那些在權力邊緣的聲音,如何重新被聽見?

✔當我們重新看見被忽視的角色,下一步是什麼?

✔未來的信仰群體,會長什麼樣子? 聽完節目你會得到:


  1. 學術—教會的翻譯站:用可懂可用的語言,把新約研究的最新觀點與工具帶進華語教會的日常門徒生活。

  2. 介紹好書 × 信徒教育的雙核心:讓聽眾在理解新書關鍵洞見的同時,獲得「如何負責任地讀新約」的實用框架。

  3. 權力與群體的再想像:討論初代教會如何回應權力、階級與性別,並連結當代教會處境。

ree

你知道約翰福音最感人的那段『不定罪』故事,學者認為很可能後來才加上去嗎? 你知道初代教會如果沒有富婆金援,根本撐不下去嗎?

但別急著緊,我們不是要摧毀你的信仰。 相反的,今天這位學者要告訴我們—— 誠實面對歷史,反而能讓信仰更深、更真實、更有力量。

為什麼耶穌的群體像是「體制外運動」,卻又在歷史中逐漸走向體制?

為什麼初代教會的價值觀革命,不靠武裝、不靠權力,卻翻轉世界?

為什麼我們今天的教會形式,可能早已讓人忘了「群體」的核心?

但別擔心,我們不是來拆毀信仰,

而是邀請你和我們一起誠實追問:

回到歷史,重新認識這群跟隨耶穌的人, 或許能讓我們今天的門徒生活更深、更真實、更有盼望。


核心焦慮:我們信的,跟兩千年前一樣嗎?

主持人: 許多基督徒心中都有一個核心焦慮,就是到底我們現在信的,跟兩千年前的信仰還是同一個東西嗎?那些教導、那些知識,到底還可不可以應用在今天? 老師: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焦慮,因為時代一直在變,有太多東西聖經裡面也沒有講。我採用的歷史研究方法,會分析當代的社會結構,然後你就會看見那個構築起來的歷史場景跟今天的社會是很不一樣的。但有時候我也會在研究當中看見,其實上帝是在不同的時代同樣介入歷史。這反而會讓我更堅定,因為我就會發現,雖然我今天的生活、今天的社會不完美,但是當年新約背後的社會也不完美。

主持人:這是一個我聽過的真實故事,有一間教會有一位企業家長老,每年奉獻好幾百萬。結果呢,教會不只設立『感恩特會』表揚他,連事工計畫都要先徵詢他的意見。這種類似現象會讓信徒很困惑:『難道錢真的能決定一切嗎?教會的領導是看靈性還是財力呢?聖經不是說不可偏心待人?』

有錢人在教會被當VIP,這到底對不對?更讓人好奇的是——如果這是人性,那兩千年前的初代教會,也會有這種問題嗎?

耶穌那個時代,當時有個叫『恩主制度』的東西,就像現在的企業贊助文化

  • 企業透過捐贈將資源投入文化藝術活動或文化創意產業,以促進文化發展、提升企業形象與社會責任,並在互惠的基礎上,為企業自身帶來品牌價值與行銷效益的行為。

原來宣教原來跟錢脫不了關係,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老師: 第一世紀羅馬帝國的恩主制度,它的背景是因為羅馬帝國是一個階級分明,而且非常中央集權的社會。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羅馬中央,然後再一點一點的往外去分。所以你在整個羅馬帝國裡面,要如何取得資源,就是要跟上面有個人的關係,完全是靠關係的

這個結構就像一個金字塔,大恩主會造就小恩主,小恩主再造就你。而身為一個「恩主」,他想得到的,是榮耀(Honor)跟聲望(Prestige)。得到好處的「受恩人」該怎麼榮耀他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恩主會請客吃飯。到場吃飯的人物還有賓客的人數,就代表了他的聲望。

在這種「恩主宴席」裡,不只恩主坐主位,來吃飯的人也會坐不同位置,吃不同的食物。比較重要的客人會坐更好的位置,吃更好的食物,甚至可能先開動。這就呼應了哥林多前書11章所描述的現象:有些人酒醉,有些人還沒吃飽

這個文化很自然地就入侵了信仰群體。因為早期的聚會地點,很可能就是某位恩主提供的家。

恩主制度在教會造成的問題

老師: 以哥林多教會為例,保羅在書信中很明確提到,他不接受哥林多教會的人做他的恩主。因為哥林多教會有太多問題,都來自這些特別有錢的人。

另一個例子是哥林多前書提到信徒之間互相告上法庭。當時上法庭,常常不是在比是非對錯,而是比較誰的恩主比較有力。所以保羅要他們不要告上法庭,其實是為了要保護弱勢、保護那些恩主不如人,會被欺負的那一方。但今天很多教會錯誤的應用,剛好反過來,變成要受害者不要講話,去保護加害者,這非常諷刺。

結語

主持人: 聖經一直責備我們,就是不可以偏心待人。這個核心概念,是我們討論教會金錢權力時很重要的原則。在下一集,我們會更詳細地介紹,保羅是如何拆掉這個恩主結構的。


拆毀階級——耶穌與保羅如何顛覆恩主文化

核心觀念:上帝是唯一且最好的恩主

老師: 新約在面對恩主制度時,最核心的觀念就是:上帝是唯一、且是最好的恩主

祂為什麼是最好的恩主?第一,祂足夠慷慨;第二,祂給予恩典是不要求回報的。耶穌就是用這個核心觀念去面對當時的恩主制度。


耶穌的顛覆性教導與行動

老師:

顛覆宴席規則: 耶穌教導,請客吃飯的時候,要請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這些人在當時的社會是完全不可能回報你的人。耶穌說,你這樣做,天父會親自報答你。我們的盼望,就單單來自天父這位終極的恩主。

重建關係的基礎——愛的關係: 在路加福音第七章,耶穌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債主免了兩個人的債,一個欠五十兩,一個欠五兩。祂問:「哪一個人會更愛他?」。在恩主制度裡,你該問的問題是「誰將來更有能力回報你?」。但耶穌問的卻是「誰更愛他?」,祂要建立的恩惠關係,是一種愛的關係,而不是利益交換的關係。

建立新的社群模式: 耶穌呼召了一群放下一切、無法回報任何人的門徒,並讓「接待家庭」來支持他們。這些接待家庭的盼望,不在於從門徒身上得到回報,而是在於相信天父會親自報償他們。這就是在實際操練單單仰望天父這位最好的恩主。


保羅如何處理金錢與權力

老師: 保羅也承接了一樣的核心觀念。

重塑奉獻的意義: 在為耶路撒冷募款時,保羅刻意避免讓捐款的教會成為耶路撒冷的「恩主」。他強調,這筆奉獻是為了回應那從耶路撒冷而來的福音恩典,所以反過來說,奉獻者本身也是「受恩人」。他切斷了捐錢者與收錢者之間的權力關係,讓雙方都單單向上帝負責。

真正關心奉獻者的生命: 在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感謝信中,雖然是為了感謝一筆奉獻,但保羅把焦點從金錢,轉移到奉獻者的生命成長,以及福音的廣傳上。他真心關切的是他們靈性上的成熟,而不是那筆錢。

拒絕扭曲的資助: 哥林多教會充滿了階級分化與權力鬥爭。保羅為了糾正他們,毅然拒絕接受他們的金錢支持。他不惜選擇去織帳篷維生——這在當時的社會,對一個有影響力的演說家或哲學家來說,是自甘墮落、非常羞辱的行為。他這麼做,是為了不助長教會內扭曲的恩主文化,並保有糾正他們的權柄。

今日的應用與反思

主持人: 雅各書也描述了教會裡偏心對待富人的現象,指出穿金戴銀的富人進來,就被請上座;穿著骯髒衣服的窮人,卻被要求站著。這在當時羅馬社會很普遍,有錢人會刻意穿戴華美,公開表明「我很有錢,正在尋找受恩人」。

老師: 這其實就是雅各書在批評恩主制度入侵了信仰群體。

主持人: 這些歷史洞見提醒我們,今日教會也需要警惕那些用「屬靈話語」包裝的權力階級。例如,過度強調「要順服長老的帶領」、「年輕人要多學習」、「要尊重牧者的權柄」等等。這些話語可能都在複製階級,而忽略了聖經中「不可偏心待人」的核心教導。耶穌與保羅拆毀階級的努力,至今仍是我們需要不斷學習的功課。


結語 原來聖經責備的不只是古代的偏心待人,而是提醒我們:今天披著屬靈外衣的語言,也可能在複製權力階級。當我們能辨認、能拆解,就已經是參與上帝公義的一部分。

有趣的是,不只是金錢或社會地位,『性別』本身也常被包裝成屬靈語言來劃界。例如:「她只是姊妹,不方便在講台分享,就讓弟兄來吧。」👉 把性別差異合理化成屬靈秩序,實則是排除。

那麼,早期教會中女性的聲音,是不是也被這樣的語言消音了?

請期待我們下一集的「被消失的女聲」

留言


©2022 by 不在教會的日子.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