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聽友投稿》找回自己人際舒適界線


作者:桑谷 我在高一時信主,那時有個教會傳道對我很好,雖然那時候帶我的不是他,但在我小組長當兵的時候,他在我高三滿有課業壓力時,他的確給予了我生命最大的支持,而且在我不知如何跟進新朋友的我,給予實際行動接觸我帶來的朋友,我覺得我是這世界上最被支持的人。

但從上大學以來,因為在空堂的時間變多,我在教會服事的時間變多了,我才發現那位傳道的情緒很不穩定,常常因為主任牧師的話容易感到壓力,然後跟我講一堆他不敢跟男性權柄當事人講的話,而且還會沒事放大我對女性實際狀況的情形。事後他雖然有找我道歉,但他也不知道他到底做錯什麼,只告訴我大人的世界就是這樣,叫我要體諒,這才是成熟。

但被這樣對待的情緒,潛意識發洩在我牧養的小組中,我用同樣的說法,只為了得到我心目中的認可,卻忘記了我生命真正吸引人認識耶穌的品格,以至於小組人數越來越少,看到人數變化時,我就自覺我的生命是不是連上帝也無法救了。

直到在家父病危時,我覺得那位傳道在我的家人關懷上,可能比不上教會人數的增長,那時家姐教會關懷的次數比我教會的人還要多,家姐那時常跟我說:「你教會關懷的人怎麼老是這麼散?這麼慢?」在面對照顧家人的壓力時,他們的態度跟家姐教會的人比較,教會的人只問家爸有沒有好,但從沒問過我好不好。甚至家父追思禮拜前,陪我折追思禮拜週報的人,是我的研究所非信徒同學,不是我們教會的人,我花最多時間的地方,卻不是最支持我的地方。

長大之後,做了諮商,並且鼓起勇氣與那位傳道有幾次激烈的面質後,我才發現那位傳道只是將對自己家庭與職場的無能為力轉嫁給生命中他認為最親密但最無力的對象,很好,那個人剛好就是我。我曾認為是不是我的哪些特質吸引到這樣的人發洩,例如:個性善於聆聽而不隨便回應或者善於交友,直到自我探索與傳福音接觸更多人,我發現有些人天生就會看他人外表選擇不尊重某類型的人,這不是我的問題,而這些我擁有的特質,也往往吸引到金錢與權力吸引不到的人。

感謝上帝的是,我沒有因為這些事離開信仰,我反而在學校與職場發現到上帝透過許多人關心我,透過這些人的關心,我反而更加學會像是耶穌一樣,去接地氣地關心人。遇到長輩讓我不舒服時,我會用所謂的有意識「報復」心態去對人,說:「你上次不也是這樣對我的?」我不會像過去強制解讀說「他在對我好,只是用錯方式了。」我開始尊重主造我的情緒與感受,不會隨便壓抑,但同時也會透過這樣有機會地說開,更認識對方。

也許在這過程當中得罪不少人,但我也抓到我自己渴望的人際舒適界線,不會內心隨便自覺欠人什麼,無論它在旁人眼中看起來是好是壞,都藉著主很開心與每個人相處,卻享受每份關係的狀態。



Comments


©2022 by 不在教會的日子.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