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會的溝通文化是不是有點慘😭

ree

最近我收到好多封類似的信件,都是一些在教會非常投入、很認真的同工寫來的。

他們的故事有個共同點:滿腔熱血提出建議,卻發現管理階層根本不接受他們的看見。更糟的是,這些提問還被當作「質疑」和「不順服」,最後演變成強烈衝突。

▌「你們有小孩的問題,你們自己解決」

這就是讓人無語的回應。

​當年輕家庭同工提出「希望主日聚會能設置哺乳室」或「小組聚會時間能否調整」時,得到的回應竟然是:「不同年齡層都有自己的難處,你們要自己想辦法。」

這種回應背後透露什麼訊息?

​○ 我們不認為你的需要是「教會的事」

​○ 我們已經習慣現狀,不想為你們改變

​○ 你們的建議是在「增加教會困擾」

但是等等,教會不是基督的身體嗎?當一個肢體有需要,其他肢體不是應該一起承擔嗎?


​我想起聖經裡的話:「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林前12:26)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這句話,

那麼年輕家庭的困難,就是整個教會的困難,而不是「你們自己的問題」。

▌容易啟動防衛模式的領導:很難真正牧養會友

我誠實地說,很多領導者一聽到建議,

第一個反應不是思考「這個需要合理嗎?」而是立刻進入防衛模式:

​「你們要求太多了」

「我們教會沒有這個能力」 ​

「以前都是這樣過來的,為什麼你們不能適應?」


​甚至還會扣帽子:「你們太挑剔了!對教會不夠感恩!」

結果,同工關心教會、提出建議,變成了一種「罪名」?

其實,每個建議背後都有一顆愛教會的心。


如果領導者能夠換位思考,先停下來考慮「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想?」

​而不是第一時間急著拒絕,

很多衝突根本不會發生,

甚至,很多人後來不會想要離開。

▌被拒絕的感受很複雜

有時候,我們確實搞不清楚被拒絕的到底是什麼。

是我們的建議不夠成熟?

是特定的領導人不接受?

還是整個教會文化本身就抗拒改變?

就像在企業裡提案一樣,也許我們需要多次溝通、更好的策略、更有說服力的論述。

一次不成功,

不代表這個提議沒有價值。

但教會和企業最大的差別在於:在教會裡,我們期待的不只是理性的討論,更是屬靈家人間的理解和接納。當這個期待落空時,傷害就特別深。

很多人說:「我以為在教會裡會不一樣,沒想到比外面的世界更冷漠。」

或許,不見得更冷漠,

但鐵定跟我們原先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

▌當教會跟不上內部的改變

我以前教會是年齡層老化的社區型教會,教會買了福音車,挨家挨戶載長輩來聚會,讓白天不方便出門的老先生、老太太,可以順利參加教會各種銀髮族活動。

這就是「因時制宜」的智慧!

但為什麼同樣的彈性,在面對年輕家庭、職場新鮮人、或是其他群體時就消失了?

我覺得答案很簡單:因為做決策的人,本身就是那個被照顧的群體。

當領導層主要由某個年齡層、某種背景的人組成時,他們自然會優先考慮自己熟悉的需要。

這不是故意的歧視,而是人性的盲點。

問題是,教會應該要有機制來突破這種盲點,而不是讓它繼續擴大。

▌情感負擔:溝通的隱藏成本

讓我心疼的,是那些滿腔熱血的同工在溝通過程中承受的心理壓力。

他們不只要花時間準備提案,還要:

​○ 小心措辭,避免被解讀為「反抗牧師」

​○ 準備各種聖經依據,以防被質疑「不夠屬靈」

​○ 承受被定罪的風險、被認為難搞不順服

​○ 面對「你聖經沒我熟,憑什麼質疑」的壓力

這種心理成本太高了,難怪很多人最後選擇沉默或離開。

但我想問:

如果教會讓最有心、最願意投入的人都感到挫敗,我們到底在建造什麼?

▌華人教會的特殊挑戰

我不想把所有問題都推給「文化」,但確實有些現象值得反思:

  • ​年長者認為自己更有經驗,更能做決策。

  • ​聽話被視為愛教會的表現,提問被視為叛逆 ​ 。

  • ​寧願維持表面和平,也不願面對真實問題。

  • ​決策權過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沒有制衡跟監督機制。

這些文化元素本身不一定是錯的,但當它們成為拒絕溝通的藉口時,就有問題了。

▌說不清楚的真相

很多時候,拒絕建議的真實原因,並不是口中說出來的理由。

也許教會真的缺錢,但不好意思承認

​也許牧師有自己的限制,但不願意坦白

​也許已經有其他考量,但覺得不需要解釋

於是就隨便找個「屬靈」的理由打發對方:「我們禱告過了,神沒有感動」。

但這種不透明,恰恰破壞了彼此的信任。


如果能誠實地說出考量和困難,反而可能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

從組織學的角度來看,健康的溝通需要把「事情」和「人」分開。


​建議被否決,不等於提議者的價值被否定。


​成功的團隊不代表大家意見統一,而是想要表達的心情是被允許,可以協商、可以溝通。

但在教會裡,我們常常把這些混在一起,結果就是每次討論都變成人身攻擊或情感傷害。

▌血氣vs靈性:真正的屬靈

最後,我想談談什麼才是真正屬靈的人?

如果我們在討論中感到被攻擊,第一個反應是為自己辯護,這很人性,也很正常。

但真正的屬靈,是我們能夠在談話之後,回到神面前問:

​「主啊,在這個衝突中,祢要我學習什麼?」

​「我的回應,有沒有體現祢的愛和智慧?」

​「我有沒有可能誤解對方的動機?」

這種反思和調整的能力,才是基督徒與一般人最大的不同。

屬靈的品格是在衝突中仍能體現基督的愛,也重視健康的討論和決策流程。

絕對不是用權力壓制🥲

因為神給每個肢體不同的恩賜和看見,是要我們彼此配搭,

而不是讓某些人永遠說話、某些人永遠聽話。

每個人都能在基督裡自由地貢獻自己的恩賜,一起建造神的教會、神的國度。

一時有感而發,

長篇大論😂

💭你在教會裡有過類似的經驗嗎?你覺得健康的教會溝通應該是什麼樣子?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貼文連結:


ree


網友看了《教會的溝通文化是不是有點慘》那篇發文後,寫了他親身經歷來.....

--------------------

「我在這間教會聚會好幾年了,除了我家人的堅振禮,沒有一個未信者受信。

教會沒有任何事工。

教會都快活不下去了,我看不下去就提出建言,要有小組生活要傳福音。

但牧師卻有自己的想法。

搞到後來所有的同工都不再建議了。

因為牧師會在講台上不指名道姓的責備提出建議的人,

但我們私下建議的時候他都說的語焉不詳。

有更資深肢體說,牧師講道100分做人做事零分。

很多人因此離開,但牧師認為講真理很多人都不愛聽,一直活在否認中。

最近還說要建堂,要買下我們租的會堂,好幾千多萬,

問題是我們只是個微型教會,五十人的一半都不到,連房租和薪水都快付不出來了,

我不知道他為什麼異想天開。」

​--------------------


神學少女回應:

其實我不知道怎麼回應(笑)

想了幾天~

我覺得牧師是個夢想家,

充滿了理想,但是好像沒有意識到現實問題,

重要的不是錢跟人數比例,

而是底下的會友長期累積的不滿。

「一直活在否認中」

這句話其實蠻關鍵的,

否認是我們的防衛機制

心理學告訴我們,

當現實太過痛苦或威脅太大時,

我們會選擇「看不見」問題的存在。

但問題是,否認雖然能暫時緩解焦慮,

卻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

我想這位牧師可能真的相信,

只要繼續傳講真理,教會就會復興;

只要有信心,錢就會有;

在他的內心世界裡,

承認現況的糟糕,

可能等於承認自己的失敗,

承認神沒有使用他。

甚至把會友的聲音當作攔阻,

需要在講台上糾正,

但長期的結果就是

大家學會了沉默忍受,

學會了「反正說了也沒用」。

教會變成一個沒有人敢說真話的地方,

【牧師活在自己的平行世界裡,會友活在壓抑的失望中。】

這幾天我在想

那麼,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能怎麼辦呢?

首先,身為熱心會友,請不要自責,

不要因為被拒絕就覺得自己多管閒事。

健康的教會應該要歡迎建設性的建議,

而不是防衛性地反擊。

我們當然能持續思考,

為什麼我看重的價值,對方看不到?

那我該怎麼表達?

也建議嘗試更溫和但更具體的方式

與其直接挑戰牧師的決策,不如試著問問題:

「牧師,關於建堂的計畫,我們是否可以先看看財務評估?」

「會不會有其他同工可以一起討論這個方向?」

用問句而不是否定句,給對方台階下。

最重要的是,記住你的界限!

當你已經盡力了,無愧於良心與上帝的感動。

如果一個群體持續拒絕面對現實,

你無法也不需要為他們的選擇負責。

有時候,離開一個不健康的環境,

反而是為了保護自己能繼續愛神、愛人。

如果你決定離開,請記得帶著祝福離開。為這間教會禱告,為那位牧師禱告,為那些還在掙扎的弟兄姊妹禱告。有一天,當他們準備好面對真相時,也許會想起你當初說過的話。

如果你決定留下,那就學會在愛裡設立界限。繼續做你該做的,但不要為無法改變的事情耗盡自己。有時候,默默做光做鹽,比激烈的衝突更有影響力。

我跟一位網友分享,

無償做這份事工,主持不在教會的日子,

是我被神感動,神愛的不只有離開教會的人,

還有教會裡很多他很愛的門徒,

只是門徒們沒有空間在教會當中發聲,

所以「不在教會的日子」這種外部機制可以幫大家發聲,

先撐出這個空間,教會中的同工就有一點點說話的力量,

當然能說話跟能改變事情是兩件事情,

可是上一代領導層會越來越會發現:

有太多人離開教會了,怎麼會這樣?

這會有機會打開聆聽的意願,

教會會意識到跨世代的合作的必要性,

看重中生代的同工的交接跟傳承,

那個時候教會就有機會有新的面貌,

因此,我認為許多分享的觀念都是埋下的種子,

為下一代的教會預備,

(我自己最近的感覺是可能也不會太久)

累積10年之後就有差別了!

因此我認為留在體制內的弟兄姊妹也非常重要,

那是教會的希望!

只要清楚自己不是盲從,

而是沉潛等候!

成為如但以理那樣的屬靈人~


貼文連結:

ree

昨天有位在教會資深的香港網友,

在留言區分享了一段非常真誠的分享:


「其實我覺得帶人去那間教會不難;我是指街上的陌生人⋯⋯但很多時是教會教壞了那些人。我通常的想法是:

(1) 若我能自己教自己栽培,那我自己做栽培 (2) 若不能,我寧願他們不上教會,他們用社會與原則做人,都不會太壞⋯⋯」


發生什麼事了?

我很好奇他提的教壞是指什麼事?謝謝他願意多一點解釋。


--------------------


▌什麼叫做「教會教壞了人」?


這位網友很精確地定義了他觀察到的「學壞」現象,我切換成台灣用語並舉例:


【消費者心態】

上教會只為了得到好處——好音樂、冷氣、熱鬧的氛圍,卻不願意真正委身於信仰或群體責任


【虛假表演】

學會說教會的「正確語言」,表現出「應該有的樣子」,但內心完全沒有真實的信仰體驗


【遊戲規則專家】

很懂得和教牧「play along」,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態度該表現,但這一切都只是為了在教會系統中生存


【有宗教沒有信仰】

有了外在的宗教行為和知識,卻失去了與神真實關係的渴望


【陽奉陰違】

對教會和教牧表面順從,私下卻充滣著不滿和批評,但從不誠實面對


【功利取向】

來教會主要為了戀愛、權位、小圈子、或解決孩子問題,而不是為了屬靈生命


最可怕的是第七種——「覺得耶穌都不外如是」

意思是一個人本來對信仰有期待,結果在教會的經驗讓他覺得「就這樣而已啊?」😔


這反而大大攔阻的福音的工作,

當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之後,更難邀請他再深入地認識基督信仰。


▌怎麼會這樣?


這位網友也點出了問題的根源:


「根本教會若真的有愛、真的遵從愛人如己,就可留下那些人⋯⋯只是很多會眾對新來賓的態度是防衛的,不願新人分薄了他們的社會地位。會忌憚新來賓;不想他們打擾自己已適應的社交生活。」


這也讓我想到一些留言提到的,很多時候教會變成了一個「封閉的社交俱樂部」,新來的人不是被歡迎的弟兄姊妹,而是「威脅既有秩序的外來者」。


😢

--------------------

▌那麼一位成熟的基督徒如何繼續傳福音呢?


網友詳細描述了他傳福音的八個步驟過程,讓我來整理一下他的完整經驗🤔


【步驟1:自然見證】

在職場工作時讓同事知道自己是基督徒——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謝飯禱告


【步驟2:建立關係】

只要做人不差,其他人就會在午餐時間主動來聊天


【步驟3:價值觀分享】

開始談論信仰相關話題,但先從價值觀、人格改善這些比較容易接受的層面開始


【步驟4:故事吸引】

日子久了可以談聖經內容——「其實聖經很多人生故事很精采」


【步驟5:鼓勵接觸】

再過一段時間就可以鼓勵對方自己看聖經


【步驟6:產生興趣】

他們開始對上教會有興趣


【步驟7:關鍵轉捩點】

這裡就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時刻⚠️


🥶劇情發展有三種可能的結局


【結局A:被教壞了】😰

上教會後學壞了,從此很難再談信仰。他們變成消費者心態、學會虛假表演、只懂教會遊戲規則


【結局B:失望離開】😔

沒有學壞,但很快就忍受不了教會文化,有些受浸後還是離開。更嚴重的是從此對基督教失去胃口,「覺得耶穌都不外如是」


【結局C:自我保護】💡

經過很多次痛苦經驗後,這位網友開始不敢鼓勵朋友上教會,但會繼續私下分享信仰和聖經


【結局D:個人帶領】❤️

對比較熟的朋友,他選擇「自己帶」——承擔起個人牧養的責任


網友說:「我會繼續和他們講信仰和聖經⋯⋯或者有些和我更熟,我自己帶。」


他寧願自己辛苦,也不願意看到朋友在不健康的教會文化中失去對信仰的胃口⋯⋯


🧗‍♂️當一個成熟的基督徒寧願自己承擔牧養責任,也不願意把朋友「交給教會」時,這是多麼沈重的感慨⋯⋯


🤔 我們的教會,會讓人更愛耶穌,還是讓人對耶穌失望?


🛺你有過類似的觀察或經驗嗎?歡迎分享你對「帶人進教會」這件事的看法!


貼文連結:

ree

網友投稿:你願意帶人去教會嗎?


我選No!


昨天我和先生談到教會帶給我的一些不良價值觀,我們原本聊的是對家人的無條件愛,但後來竟然談到教會所謂的愛其實都很有條件 😔


我住在美國,參與的是華人教會。不曉得是否華人比較愛計較?在教會成長這些年,經常遇到有人對你好,但如果你對對方沒有相對的回應(不是真的不好,可能只是沒有深交),對方就會覺得你應該要對他做些什麼,或覺得你做得不夠。


可能其實都是很小的事,但長年累積下來,就讓我覺得教會的愛很有條件,然後我自己的價值觀也開始受到影響。我是後來接觸了其他非教會的人才發現,原來對別人好的確可以是無條件的。我自己就是親身被教會「教壞」了的人。


像我個性不愛主動,也不喜歡主動辦活動,不過如果其他人邀請我,我會參與。然後我就有聽說,有人說我都只參加活動不付出。excuse me??所以如果我不想主動搞活動,那我都不能參與或接受別人的邀請嗎??


還有關心的問題。有些人很熱情地關心,但用錯了方式,所以我的回應也都是禮貌性那樣,然後當然又被說我為什麼要這樣冷淡,那人那麼熱情,我應該作出相對的回應。等等,教會的愛都是要我們有對等的回應才能成立嗎?


在這環境成長下我也沒有多想,也覺得,這都是正常的吧,教會都教導我們要有相對的回應。結果也讓我變成了有一樣想法的人。


還有人說過,如果不為教會付出,是有後果的。那時我年輕,真的有被嚇到,然後乖乖地努力事奉。我認同愛神的話,理應為祂事奉,但現在回想起來,這樣說感覺比較像恐嚇。


我覺得很大機會大家在心靈,或人與人的關係上都不滿足,所以也有「我付出那麼多,我也希望得到相同回報」的想法。我也曾經是那樣。


反觀我和外國人的朋友,真的很少計較,也很樂意為對方付出,這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無條件的愛。


--------------------


📬原文「你願意帶人去教會嗎?」的留言討論很精彩,很推薦大家讀一讀,不論選yes或no都有很值得思考的觀點喔~


如果你有興趣,想更完整的分享自己的想法,也提供例子,歡迎私訊給我☺️


貼文連結:

留言


©2022 by 不在教會的日子.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