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網友來信》不知如何開口離開的服事困境

ree

🔍 適合聽眾:

  • 正在經歷服事倦怠的同工

  • 想了解如何更好牧養同工的領導者

  • 對教會人際動力感興趣的聽眾

  • 希望學習多元思考的基督徒


    您好,我實在找不到人討論,只好尋求您的建議。

我起初來教會是為了想交朋友,個性比較內向安靜。當時教會正在拓展,缺乏同工,牧者很關心我,我在信仰上也有一些感動,於是就很單純地想要服事。

一開始因為有時間,教會也需要人手,我就承擔了青年事工。後來教會發展需要,陸續成立了一些組織和事工,牧者又找上我協助行政工作。我真的很想服事神,所以都答應了。現在我平日要工作,週末幾乎都在教會服事,身兼多職:行政、幹事、招待、愛宴,還有其他雜務。

我信主不到五年了,而且說實話,我跟牧者的關係並不算很親近。

半年前我就在禱告中尋求,是否該調整服事或離開教會,但一直沒有明確的感動,我覺得我沒有呼召。

最近想要離開的念頭越來越強烈,但我承擔的服事太多了,而且有些專案還有合約限制,現在已經在暗中準備交接資料。

問題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跟牧者開口。我擔心會讓教會陷入困境,也不知道該如何說明我的想法。請問您有什麼建議嗎?


———

神學少女的回應:

謝謝你願意分享這麼深層的困擾,我能感受到你內心的糾結和煎熬 。你的處境真的很複雜,一個人身兼這麼多職責,卻又對繼續留下感到疲憊,這種感受完全可以理解。

讓我們先釐清幾個層面:

 關於「沒有呼召」這件事

我想先問,你覺得沒有呼召是指沒有戲劇化的神蹟經驗,還是內心沒有那種「非做不可」的熱忱?

其實很多人對呼召有迷思,以為一定要有強烈感動或超自然經歷。但你這幾年來的忠心服事,本身就可能是回應呼召的一種表現,你願意回應教會的需要,想回應神。當然,這不代表你必須一輩子待在同一個地方。

 關於人際關係

你提到跟傳道關係不太好,但又一直配合教會需要。這種「想服事神卻與領袖有隔閡」的狀況很常見。有時候問題出在期待不同,有時候是溝通方式,也可能只是個性不合。這值得想一想,阻礙關係的是什麼呢⋯⋯

 關於實際考量

關於實際考量,合約限制、事情進行中的時間壓力,確實是個現實問題。但我想問,如果沒有這些約束,你會怎麼選擇?

也許可以想想:

想離開是因為累了、受傷了、還是真的覺得神在引導你到別的地方?不同原因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再來需要逐步對話

因為你提到不擅長人際關係,但是其實在工作中就是一種人際關係的練習。

小心很多東西自己想,卻沒有跟他人討論或核對,甚至也沒有表達自己不同意對方哪部分的內容,這就沒有辦法促進雙方有共識(所謂的共識是包括你的離開,也可以被祝福,而不是關係撕裂。)

與其一次把所有問題丟出來,可以先從某個具體困難開始討論。比如:「傳道,我最近在思考未來的服事方向,能不能找時間聊聊?」

你確實需要其他成熟的基督徒朋友可以陪你禱告、聊聊,有時候旁觀者清,加上在同一個環境,也許他們能給你不一樣的角度。

你在教會當中有認識其他的基督徒嗎?可以約來聊聊並幫你保密的,這需要慎選安全的討論對象

關於開口的部分:

我覺得你可以這樣表達:

「傳道,我想跟您分享我最近的一些想法。我很感謝這幾年來在教會的學習和成長,但我也在思考未來的服事方向。我想請教您的看法……」

重點是誠實但不指控,表達感謝但也說出真實感受。

最後,鼓勵你思考:你覺得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

是怕讓傳道失望,

還是擔心教會營運,

或者是害怕面對衝突?

神的愛不會因為你換教會或調整服事而減少  有時候勇敢做改變,反而是對所有人都好的選擇。

但同時有時候如果離開只是迴避的內心掙扎,做出來的決定讓自己陷入更孤單的信仰處境,其實很可惜啊!因為你也打拼了這幾年。

也許你真正需要的是放下服事,先單純的聚會,避免自己過勞。但不用毅然決然地切斷所有關係,離開你所屬的群體,除非傳道非常不能諒解你,那暫時離開也可以減輕彼此的關係張力,所以先溝通吧!溝通後再來想想!



服事倦怠的多重視角分析


當我們在教會服事感到倦怠,想要調整或離開的時候,為什麼溝通往往沒有辦法得到我們期待的回應?


我想用更多時間,帶大家從不同角度來理解這個現象。因為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困在一個情境裡面,是因為我們只從單一視角在看問題。

讓我們先來理解,為什麼會有這種「雞同鴨講」的情況。


第一個視角:服事者的情感需求

對這位弟兄來說,當他想要跟牧者討論服事調整的時候,他內心最深的需求是什麼?

其實是「被理解」。他希望有人能夠看見他的疲憊、他的掙扎、他內心的複雜感受。他希望聽到的可能是:「辛苦了,我看見你這四年來的付出」、「你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一起來想想怎麼辦」。

這是很正常的人性需求。當我們承擔重責,感到疲憊的時候,我們需要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解決方案,而是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的感受是被接納的,我們的困難是被看見的。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得到的回應卻是:「那你覺得要怎麼調整?」、「我們來看看有誰可以接手」、「你先把手上的事情處理好再說」。

這種落差,會讓服事者感到更加孤單和挫折。


第二個視角:領導者的組織責任

但我們也需要理解牧者或教會領袖的角度。

對他們來說,教會是一個需要運作的組織。當核心同工表達想要調整服事的時候,他們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往往是:「如果這個人離開,誰來承擔這些工作?」、「會不會影響到其他事工的進行?」、「怎麼樣才能維持教會的穩定運作?」

這也是很正常的管理者思維。任何組織的領導者,都需要考慮整體的運作和穩定性。特別是在人力資源有限的教會環境中,一個核心同工的離開,確實可能帶來很大的衝擊。

所以當他們聽到同工想要調整服事的時候,他們的大腦很自然地會切換到「問題解決模式」:要怎麼處理?要怎麼安排?要怎麼減少對教會的影響?

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此時此刻服事者最需要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情感支持。


第三個視角:角色混淆的困境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角色混淆。

在這個互動中,服事者期待的是「牧者」的角色,也就是關懷、陪伴、理解的角色。但領導者回應的卻是「管理者」的角色,也就是處理問題、安排人事、維持運作的角色。

這兩個角色本身都沒有錯,但當它們在錯誤的時機出現,就會造成期待落空和關係緊張。

更複雜的是,在教會這個環境中,很多人都身兼多重角色。牧者既是屬靈導師,也是組織領導者。同工既是弟兄姊妹,也是工作伙伴。這種角色的重疊,讓溝通變得更加困難。


第四個視角:文化背景的影響

我們也不能忽略文化因素的影響。

在華人教會文化中,我們往往被教導要「順服權柄」、「不要給別人添麻煩」、「要為大局著想」。這些價值觀本身不是壞事,但它們可能會讓服事者更難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

同時,很多牧者也是在這樣的文化中成長的。他們可能沒有學過如何處理同工的情感需求,或者認為「解決問題」就是最好的關懷方式。

這種文化背景,會讓雙方都更難跳出自己習慣的思維模式。

第五個視角:期待管理的重要性

那麼,我們可以從這個分析中學到什麼呢?

第一,我覺得服事者需要學會「期待管理」。

當你想要跟領導者討論服事調整的時候,你可以先明確表達你的需求。比如說:「我想先跟你分享我最近的感受和掙扎,希望你能夠理解和陪伴我。等我們談完這個部分,我們再來討論具體要怎麼調整。」

這樣做,可以幫助對方理解你現在需要的是哪一種角色的回應。

第二,領導者也需要學會「角色切換」。

當同工表達困難的時候,先不要急著進入解決問題的模式。先花時間傾聽,理解他們的感受,給予情感上的支持。等到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之後,再來討論具體的調整方案。


第六個視角:系統性問題的反思

但我們也要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服事倦怠的情況?

是不是我們的教會文化太過依賴少數核心同工?是不是我們對「委身」和「服事」的理解出了問題?是不是我們沒有建立健康的服事輪替機制?

這位弟兄的困境,其實反映的是一個更大的系統性問題。當一個人需要身兼這麼多職務,當離開會對教會造成這麼大的衝擊,這本身就說明了我們的服事結構可能需要調整。


第七個視角:邊界設定的必要性

最後,我想談談邊界設定的重要性。

很多服事者之所以會累到想要離開,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說「不」,沒有為自己的服事設定合理的邊界。

而很多領導者之所以會過度依賴某些同工,是因為他們沒有建立多元化的服事團隊,沒有為組織設定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學會設定邊界,不是自私,而是為了長遠的服事。一個健康的教會,應該要能夠承受任何一個同工的離開,而不會因此陷入危機。


結語

,當我們遇到這種溝通困難的時候,不要急著責怪對方不理解或不關心。很多時候,雙方都有自己的考量和限制,都在盡力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從多重視角來理解問題,學會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也學會更敏銳地察覺對方的需求。

如果你正在經歷類似的困境,我希望今天的分析能夠幫助你看見更多的可能性,也找到更好的溝通方式。

服事是為了榮耀神,但神也希望我們在服事中經歷祂的愛和平安,而不是重擔和痛苦。

感謝大家的收聽。如果你有類似的經驗或想法,歡迎留言跟我們分享。我們下次見。

留言


©2022 by 不在教會的日子.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