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投稿》我換到了一間很棒很健康的教會!
- 神學少女
- 8月5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哈囉~神學少女,聽妳的節目有一段時日了,最近看到妳的粉專在舉辨「那一天,教會出了事」這個小遊戲,玩玩後有些往事湧上心頭,想跟神學少女分享一下。
我是有換過幾間教會的基督徒,但對我影響力最大的只有兩間,一間是我現在待的教會,另一間是我上一間待的舊教會。
我在舊教會委身大概兩年至三年,期間在外圍的服事(但沒有當上領袖)。我從2013年就離開,距今大概12年了,但每當想起他們,總依然有複雜的情緒,因為我總覺得舊教會生病了,而我想搞清楚他們病在何處?所以寫了一些發散的論述,也順便和現在的教會做個比較。如果發現自己的教會有我以下講的現象,那請跟上帝禱告,發現有但已經改善的,那也可以感謝主。
(以下的舊教會只到2013版本,之後就不曾更新過,看客不必對號入座,就當作我在拿一間只存在於過去的教會做評論。)
一、永無止盡的服事
這可能是舊教會最大的問題,但這問題或許是結果而非原因。
我的舊教會是要委身的同工一週七天全都要出現在教會(我是一週四天),或許對要全面委身的人來說,是很正常的事。但對於帶職、靈命尚未成熟、趕鴨子上架、顧及家人或有時間壓力的會友來說,這應該算不上好消息。舉個小小的例子:我那時待的是一個學生小組,小組聚會到十點然後檢討到十點半或十一點都是正常的,我每一次都是「早退」,因為家人會說話,所以盡量要在九點半離開才行。
而如果有人在服事中「軟弱」了、不願意或撐不下去了,上級領袖會用各種正面/負面的話「激勵」要他們提振精神來服事。通常是用「成長」、「成熟」、「成全」等「成」字頭做關鍵字來挑旺你繼續服事,直到你熬過來了,發覺自己怎麼比想像中的還厲害,於是你成為了美好見證的一員;或是……你就離開了,成為了倖存者偏差裡不知為何被擊落的那架飛機。
而我換到新教會後,不僅去教會的頻率大減,忙碌程度也小很多,以至於一開始去的時候頗不習慣,覺得「啊?這樣就好了?」、「這麼早就可以回家了?」。即便我現在是小組長,也是維持一週兩次去教會的頻率(常態),開會是以月為單位。
此時,或許會有人想問,這麼「悠閒」的教會,是不是意味這裡的人都不想傳福音只想過日子?我的答案是服事本就應量入為出,根本不該動員每個人出來服事。而且我反而要問,如果領袖忙到整個身心俱疲,那他還能帶領會友嗎?會友如果忙到精疲力竭,他的靈命能不受影響嗎?
二、出於甘心樂意
接續上面的主題,我認為,除非你自認是全職同工,不然,把所有時間花在教會是錯的。對於不想有更多服事的人,也不必動不動就搬出神規勸:「這真的是神的心意嗎?」、「你的事重要還是神的事重要?」、「要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身體獻上當作活祭」,這些看似屬靈的字句會在無形中增加信徒對上帝的恐懼與怨恨,因為這位神想要強迫你做你其實不想做的事,你不要神就會生氣,我們怎麼知道神生氣?因為領袖生氣了,在根基不牢固的人眼中,領袖就是上帝。
我再講一個例子,來說明他們對待服事的態度,有次我家中長輩被車撞送去急診,我聽到電話就跟著去,我到的時候其他家人都還沒到,這時教會同工就打來問我怎麼還沒來教會?我把將這件事告訴他,結果他的重點還是我應該要來主日,那次真的氣道讓我差點摔手機。
相反的,我現在待的教會我就沒碰過這種情況,像這種緊急情況(其實不緊急也一樣)一定會有其他同工幫你cover,絕不會有領袖同工打過來對你喊:「你怎麼還不來!」這種話。
說真的,我現在的觀念是:一個人若願意來教會,應該是值得感恩的事。我現在隸屬職青團契,裡面幾乎都是有班要上、有家庭要顧的人,他們肯在平日晚上來教會聚會,這是非常恩典的是,因為這些會友都不是理所當然要來的,甚至還看過有人敬拜服事完就又回去加班。
教會既不是公司也不是軍隊,教會就是教會,現在很多牧者給自己教會額外貼上多餘的標籤,卻忘記了宗教改革的精神──將教會恢復成她原本的模樣。
三、生病的對話
坦白說,我覺得舊教會裡面人與人的溝通有點病態。我記得有次場復時,我離講台很近,然後就聽到牧師在跟敬拜團檢討,語氣還蠻兇的,但我記得那次敬拜沒出什麼問題。後來我牧區的一位小組長說不做了,區長就在我旁邊罵了他快二十分鐘。我聽說內部的領袖訓練也是用「教訓」的語氣,但也僅止耳聞,沒有親身經歷,因為我等級不高,不能參加這訓練。
而每次病態的溝通就是一道摩擦的異音,這一段我不知道該如何舉例,並非我想不起來,而是我覺得在舊教會這種生命的對話經常在發生,都可以讓我聽到這細小的摩擦,這還不是某個人的問題,而是跟這間教會有關,當這教會下達密集又不合理的指令時,這摩擦就更容易發生。至於這「指令」是什麼,我在下段會講。
四、沉重的異象
舊教會是間很有衝勁的教會,三不五時就來個異象或要幹大事,但他們在幹下一件事時,上一件往往也還在進行,畢竟異象是不可能失敗的,久而久之就有一大堆異象、策略、目標如同重軛背在每個領袖和會眾身上。
但畢竟人不是牛驢,所以為完成重要目標,就偷偷把幾個小的放掉,這種「抓大放小」也不是沒有的。
再來,這間教會傳福音的方式現在回過頭想來也很有問題,他們佈道是會指定若干禾場,如果宣教一陣子(可能不會多於一年)沒有果效後,就會改換其他禾場,直到有果子出現,他們才願意在那裡繼續深度經營。
但我們都知道,宣教不是幾個月的事情,甚至也不是一兩年的事,而是要數年乃至數十年,我現在教會的社區服事、認領偏鄉教會、福音隊和外派宣教士都不會說:「喔我看這裡沒什麼人信主,下次就換個地方」。我甚至覺得他們(舊教會)在傳福音上幾無章法,雖然他們自認自己的強項在這裡。
究竟是哪種觀念較正確呢?是將資源擺在最有潛力的禾場,最大化得救人數?還是像一粒麥子,撒在那塊地之後就不動了?
五、說好的會堂呢?
當我還在舊教會時,教會又有了異象,簡單講就是建堂,而且是一定要在市區、可容納數千人的大會堂,這異象好像是始於2010年,現在15年過去了,那個會堂似乎還在有和沒有之間。相反的,我現在的教會的會堂改建貸款還提前還完,人家也在市中心蛋黃區,會友還沒有舊教會的多,為什麼新教會辦得到?
我知道,要達到當初設定的目標很不容易,後來聽聞舊教會在台北也設立分部,但那些規模都與當初期許的相差甚遠,當然我不是層峰(peak)人士,也許難以體會決策上的難處。但至少要公開建堂基金運用狀況(若法律允許),讓會眾知道資金目前處在什麼狀態吧。
六、財報是什麼?
既然都提到財報了,那就接著講,不知是不是我教會去得少,反正我從來沒看過舊教會的財務報告,直到我來到現在的教會,發現這裡週報都會有上週的奉獻數據,每個幾個月還會有整頁篇幅的財報,這時我才感嘆,原來週報是可以公布教會的財務數字的。
七、模糊的聖餐記憶
接著談到聖禮的運作,雖然已經離開十多年了,記憶自然也沒有那麼清楚,但我依稀記得,我在那裡的三年半只領過兩次聖餐,而且是連續兩次在小組領的。
現在回想,這教會真的是完全憑當下的感動在做事,主日也是一樣忽長忽短,台上的人有感動,就知道今天要晚吃飯了。
後來換到了新教會,原以為這裡死守制度會很僵化、很教條、會不給聖靈介入的空間。但一間對待「聖禮」如此兒戲的教會好像也沒有多好,況且「死板」的教會也有好處,就是至少我知道哪天一定會有聖餐可以領。
八、不願面對的摩擦
「摩擦」是舊教會最大的問題,它就如同在教會裡面遊行的野獸,四處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我放最後,是因為第七點是前面幾點相乘所釀成的結果,也與該教會自身的神學&牧會理念有關,我舉幾個例子:
1. 忙碌的服事使同工做久了會帶著情緒,當兩三個有情緒的人碰在一起時就會發生衝突,但事後又礙於時間、面子或覺得不重要而沒有和好,或正確的訊息沒有傳遞,總之就是破口越來越大,最後除了破壞信任感,還會讓會眾對領袖產生懼怕感。(這真的很諷刺,我真的有人看到領袖就直接哭出來)。
2. 因為事奉崗位缺人,所以將不適任的人擺到不正確的位子,然後不適任的人傷害到了會友導致會友離開,當初推薦的人、不適任的人、因被傷害而離開的人通通都會被責備,通通都是輸家。
3. 會友與領袖因為細故而爭吵,從而對教會產生了不信任,此時教會又鼓勵大家奉獻,但是又沒有定期公開奉獻金額或去處,如果這位會友性格很硬就會繼續跟領袖吵下去,反正最後就是這位會友走人(然後還被說受害者心態或生命有問題)。
講到我自己,我在那裡是有經歷到摩擦,但其實我並沒有到受傷的地步(不過以上都是我觀察到的,誰說一定要親身經歷才能說),真要說一個原因的話,是我當時的小組長疑似有默默在幫我們擋下一些不合理的事,不然我現在應該可以講出更多的鳥事(不過我待的小組到最後全軍覆沒,這大概也可以算為一件鳥事)
寫到這裡,或許有人想問,走都走了,怎麼還想回頭踹舊教會兩腳?有病嗎?
對!這間教會是生病了,當時就病了,現在還在病,而且照我看還越病越重。
所以我想寫出自己的觀察,比較一間相對健康的教會是什麼樣子?生病的教會又是什麼樣子?看看能不能讓大家集思廣益,誕生出一劑處方,讓這間教會能早日出院,畢竟我知道神學少女的粉專可是匯集了各路大神在關注。
然後我要講,個人的觀察肯定會有片面和主觀的地方,再加上自己不是小組長以上的領袖,又離開十年了,講錯的地方肯定是有,不過我倒希望錯得越多越好,這樣至少表明舊教會沒有我想的病得那麼重。而我之所以還在意舊教會,也許是因為我希望他們有痊癒的一天吧。(約十二40)
然而,有件事我是確定的,就是我換到了一間很棒很健康的教會,這間教會是不需要讓我在「愛教會」跟「背叛教會」之間做出抉擇的教會。並希望有天,我的上一間教會也可以被人評價為「很棒很健康的教會」。
______________
這篇投稿真令人意外,少見的有人分享找到健康教會的經驗XD
歡迎離開教會又再度融入成功的朋友,來分享你的奇妙經驗喔!
投稿直接在粉專、ig私訊我即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