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都給了教會!
- 神學少女
- 7月7日
- 讀畢需時 16 分鐘
爆文連結: 2000以上讚、近千次分享
把青春都給了教會,卻懷疑信仰|年輕同工的隱性危機
為什麼年輕人覺得教會很虛偽?|華人教會的面子問題
當教會越來越熱鬧,年輕人卻越來越孤單⋯⋯
+回應長文整理【把青春都給了教會,卻開始懷疑信仰?——你並沒有壞掉。】

把青春都給了教會,卻懷疑信仰|年輕同工的隱性危機
▌當服事成為重擔,信仰還剩下什麼?
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
從國中開始就在教會服事,敬拜團、招待、小組長、營會同工⋯⋯什麼都做過。週間上班上課已經很累,週末兩天還是全泡在教會裡。
朋友約吃飯?「不好意思,我要彩排。」
家人想出遊?「教會有活動耶,我不能缺席。」
想要休息?「服事不能停啊,這是對神的責任。」
然後有一天,這個人突然消失了。
不再出現在敬拜台上,不再準時到小組,甚至主日也開始缺席。
大家開始關心:「是不是軟弱了?」
「最近靈命出狀況嗎?」
但真相可能是⋯⋯他累了,真的累了。
這三集訪問兩位年輕人,
他們都在歐洲華人教會長大,她說:
「我們服事了五六年,所有的週末都在教會。那天我跟朋友坐下來問:這五六年真的值得嗎?我們會發現,我們做很多事情,但好像沒有服事到我們想要服事的那群人。」
她的話讓我想起很多台灣的年輕同工⋯⋯
這不只是歐洲教會的問題,
台灣教會也有很多年輕人正在經歷同樣的掙扎。
表面上看起來很屬靈、很委身,
但內心可能早就開始質疑:「我到底在做什麼?」
▌為什麼年輕同工容易陷入這種困境?
從我接觸過的案例來看,通常有幾個原因:
【原因一:責任感與界線模糊】
很多年輕人從小在教會長大,
習慣了「有需要就要幫忙」的文化。
加上能力比較好、比較會用電腦,
自然就變成教會的「萬能工具人」。
PPT、音響、翻譯、接待⋯⋯什麼都找他們。
問題是,沒有人教他們怎麼說「不」。
因為「不」=不委身、不愛主
怎麼樣能表達為難,又不至於被貼上標籤呢?
【原因二:缺乏真正的牧養】
這些年輕同工通常很會照顧別人,但誰來照顧他們?
他們在服事中遇到挫折、懷疑、疲倦時,有人可以傾聽嗎?
還是只會被提醒「要為主擺上」、「不要失去服事的心」?
當一個人一直在給予,卻沒有被餵養,遲早會枯竭。
【原因三:把服事當作信仰的證明】
最危險的是,當「做很多事」變成「愛神的證據」。
沒去聚會就覺得愧疚,沒服事就覺得不屬靈,沒讀經就覺得神不愛我⋯⋯
這種信仰已經不是恩典,而是律法主義了。
一旦這些外在行為停下來,整個信仰體系就開始搖搖欲墜。
▌選擇暫時離開教會的姊妹後來怎麼樣?
她選擇暫時離開教會的服事圈,
甚至主日也不太參加。
很多人擔心她「軟弱」了,
但她說:
「我需要重新整理我跟神的關係。」
「這一年我發現,最重要的不是我做了多少事,
而是我真實感受到神愛我嗎?
即使我今天沒有禱告、沒有讀經,我依然相信神愛我嗎?」
這個問題很深刻
我們的信仰到底建立在什麼上面?是神的愛,還是我們的表現?
▌一些實際的思考建議
如果你也是年輕同工,或是身邊有這樣的人,也許可以問問這些問題:
【給年輕同工的自我檢視】
□ 我服事是因為愛神,還是因為害怕讓人失望?
□ 當我停下服事時,我還確信神愛我嗎?
□ 我有多久沒有單純享受與神獨處的時間?
□ 我的服事是在建造別人,還是在消耗自己?
▬
【給教會領袖的反思】
□ 我們有關心年輕同工的內心世界嗎?
□ 當年輕人說「我需要休息」時,我們的反應是什麼?
□ 我們有教導年輕人如何設立健康的界線嗎?
□ 我們有示範什麼是「在恩典中服事」嗎?
▌服事的真正意義
我覺得真正的服事應該是這樣的:
不是因為「應該」,而是因為「想要」。
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成為管道讓神的愛流過。
當服事變成重擔時,
也許我們需要停下來問神:
「祢真正要我學的是什麼?」
有時候,神要我們學的不是「做更多」,
而是「在安息中信靠」,
承認內心的懷疑,
並找到真正能陪伴你的屬靈長輩,
一起面對內心的動搖。
(這幾天都會有系列文,歡迎按讚追蹤粉專!日更好文)
如果你也曾經在服事中感到疲倦或困惑,歡迎分享你的經驗。也許你的故事能夠幫助到正在掙扎中的人。
想了解更多關於過勞服事的反思,推薦收聽《不在教會的日子》Podcast的「你登出了嗎?」系列。
「歐洲教會青年困境」三集都上線,很推薦關心青少年工作的朋友聽聽、想想,跟我分享心得喔!

為什麼年輕人覺得教會很虛偽?|華人教會的面子問題
▌當教會最在意的不是真理,而是形象⋯⋯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狀況?
教會台上說「要誠實」,台下卻要你「不要把家醜外揚」。
牧師講道說「神看內心」,但執事會最關心的是「別人會怎麼想我們教會」。
年輕人問一個尖銳問題,得到的回應不是解釋,而是「不要在外面亂說」。
然後我們就開始懷疑:到底教會要的是真實的我,還是完美的假象?
第三集節目中談歐洲青年現況,提到一則故事⋯⋯
有一群年輕人很喜歡聚會後一起玩桌遊,建立友誼。但因為玩到比較晚(大概半夜兩三點),教會的長輩就去跟老闆說:「不要讓他們在這裡玩了,這樣傳出去對教會形象不好。」
結果呢?
這群年輕人散了,
其中很多慕道友從此不再來教會。
「他們真的關心我們的安全嗎?還是只是怕丟教會的臉?」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很多台灣教會也在發生的事⋯⋯
我們說要傳福音,
我們說要愛人如己,
我們說要見證基督,
但怕活動不夠屬靈、怕孩子給教會丟臉。
▌華人教會的「面子文化」
在與兩位來賓跨文化討論中
他們提出一些現象,都指向華人教會的「面子文化」!
移植到教會裡就變成:
「我們教會的年輕人都很乖」= 神的恩典
「我們家的孩子都在教會服事」= 敬虔家庭
「我們教會從來沒有爭議」= 合一見證
問題是,這種「見證」往往是用壓制真實換來的。
年輕人想討論教會的問題?
「不要破壞合一。」
有人分享掙扎和軟弱?
「不要使人跌倒。」
想要挑戰不合理的規定?
「要順服權柄。」
結果,就是年輕人看見長輩把「面子」當作見證,
不知道怎麼信下去@@
很多教會領袖其實很害怕「失控」!
如果年輕人開始質疑、
開始有自己的想法、
開始做出「不符期待」的選擇,
那教會的「秩序」怎麼辦?
所以最安全的方法就是:
制定更多規則,要求更多順服。
ex.短褲不能太短、不能單獨相處、不能質疑決定⋯⋯
表面上是「保護」,實際上是「控制」。
【雙重標準:規則看人下菜】
最讓年輕人受不了的,
就是看到教會的雙重標準。
西班牙姊妹還分享了另一個例子:
教會原本規定「有婚前性行為就不能在教會舉行婚禮」,
但當某個有權勢同工的孩子要結婚時,
規則突然因人而改變了......
沒有解釋,沒有討論,就是突然改了。
她說:「那我們以前遵守規則的人是笨蛋嗎?」
這種事在台灣教會也不少見⋯⋯
▌年輕人為什麼會覺得「虛偽」?
因為他們看到的是:
台上說愛,台下看人決定
規則不是為了真理,而是為了控制
用「為你好」包裝「我怕丟臉」
重要決定不需要解釋,質疑就是悖逆
對年輕人來說,
這種模式真的很難接受。
他們習慣的是:
有問題就討論,
有不同意見就辯論,
有錯誤就道歉修正。
但教會給他們的感覺是:「聽話就對了,不要問那麼多。」
▌問題不是「面子」,而是「誠實」
我覺得真正的問題
不是教會不能有好形象,
而是我們用錯方法維護形象。
【如果我們真的在乎形象⋯⋯】
也許可以問問自己:
□ 外人看到我們教會時,看到的是愛還是控制?
□ 年輕人在我們這裡學到的是信仰還是表演?
□ 我們的規則是為了保護人還是保護面子?
□ 當有人指出問題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給年輕人的建議】
如果你正在這樣的環境中掙扎:
□ 記住:神要的是真實的你,不是完美的面具
□ 學習分辨:哪些是聖經真理,哪些是人的傳統
□ 尋找支持:找到能夠誠實對話的屬靈夥伴
□ 耐心等候:改變需要時間,但不要放棄盼望
▌真正的見證是什麼?
耶穌說:「你們要成為世上的光。」(太5:14)
光不是因為「看起來很亮」,而是因為「真的能照明」。
一個真正有見證力的教會,
不是因為沒有問題,
而是因為面對問題時展現的誠實、謙卑和愛。
當年輕人看到教會願意承認錯誤、
願意傾聽不同聲音、
願意為了真理調整做法時,
他們才會相信:
這裡真的有神的同在。
你有沒有在教會遇過「面子文化」的困擾?歡迎分享經驗。
想聽更多關於教會文化的深度討論,推薦Podcast的「歐洲教會青年困境」系列

▌當教會越來越熱鬧,年輕人卻越來越孤單⋯⋯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明明現在的教會比以前更會辦活動、敬拜更有感染力、講道更生動有趣,但身邊離開教會的朋友卻越來越多?
小時候一起長大的主日學同學,現在還在聚會的剩幾個?
國高中時期很火熱的團契夥伴,現在還有聯絡的有幾人?
大學團契那些「未來的傳道人」,現在真的在服事神的又有多少?
更奇怪的是,這不只發生在台灣,好像全世界的教會都在面臨同樣的困境⋯⋯
在Podcast中,我們討論歐洲華人教會信二代的流失量「非常大」。
來賓自己也經歷了信仰的掙扎,離開教會生活。
「很多年輕人的信仰是綁定在教會的框架上,一旦教會的那些要求做不到,他們就開始懷疑神是否存在。」
會不會我們以為在幫助年輕人的方式,其實正在推他們離開?
從歐洲到美國,從亞洲到台灣,
我觀察到一個共同趨勢:
年輕人不是不要信仰,而是受不了某種「教會文化」。
而台灣最明顯的現象就是:
小教會的年輕人大量流向大教會,
但這個流動背後隱藏著什麼問題?
▌大教會磁吸效應
走進任何一間大型教會,你會發現年輕人特別多。
相對的,傳統的中小型教會,
青年人越來越少,甚至整個消失。
表面上看起來,這是好事啊!
年輕人還是願意去教會,只是選擇了「更有活力」的地方。
但深入了解,這種流動可能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
【問題一:高舉個人!】
大教會的優勢是什麼?敬拜感動、講道精彩、活動豐富。
但這些優勢都指向一個方向:個人的感受。
「今天敬拜好感動喔!」
「牧師講的好有道理!」
「這個活動好棒,我好充電!」
問題是,當信仰的重心變成「我的感受」時,一旦感受不好了呢?
沒有感動就覺得神不在,聽不懂講道就覺得沒收穫,活動不合胃口就想換教會⋯⋯
信仰變成了一種消費,教會變成了服務業。
【問題二:從門徒訓練變成夢想包裝】
很多大教會喜歡講「神對你的夢想」、「神要使用你做大事」、「你是有命定的」。
這些話聽起來很激勵人心,但背後傳達的信息是什麼?
「跟隨耶穌 = 實現自我」
「神的心意 = 我的成功」
「信仰的目標 = 個人的夢想」
但聖經裡的門徒之路是這樣嗎?
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
保羅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加2:20)
這跟「實現夢想」完全是反方向啊!
(如果這邊有疑問的話,我在留言有補充說明!)
【問題三:從真實關係變成表面連結】
在小教會,你認識每個人,每個人也認識你。
有問題會有人關心,有掙扎會有人陪伴。
但在大教會,你可能坐了一年,
旁邊的人都不知道你的名字。
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實際上很孤單。
當然,有時候我們正好需要一點個人空間,
特別在都市中,已經人際過勞的情況,
但事實上,
當信仰遇到真正的挑戰時——
失業、生病、失戀、家庭問題——誰會在你身邊?
如果信仰只是週日的一場表演,那
週一到週六的真實生活怎麼辦?
▌歐洲華人教會給台灣的警訊
西班牙的姊妹分享了一個很深刻的觀察:
「當我們用好多的條條框框去撐住我們的信仰,當我們出現了意義感的缺失或是不確定自己到底在信些什麼的時候,那個懷疑一出來,很容易信仰就整個垮掉了。」
她的話讓我想到:台灣的大教會文化會不會也在製造同樣的問題?
表面的熱鬧掩蓋了深層的空虛
個人的體驗取代了群體的責任
夢想的包裝模糊了十字架的呼召
感動的追求忽略了品格的建造
當這些年輕人真正面對人生的風暴時,他們的信仰根基夠深嗎?
▌我們可以怎麼辦?
我不是要批評大教會,也不是要美化小教會。
而是想提醒我們:無論教會大小,都需要思考我們到底在培養什麼樣的信徒?
【給教會領袖的反思】
□ 我們的講台是在餵養生命,還是在刺激感官?
□ 我們的活動是在建造關係,還是在製造人潮?
□ 我們的教導是在塑造門徒,還是在滿足消費者?
□ 我們的年輕人能夠承受信仰的考驗嗎?
【給年輕基督徒的提醒】
□ 我的信仰是建立在感受上,還是真理上?
□ 我有深刻的屬靈友誼嗎?
□ 我了解跟隨耶穌的真正代價嗎?
□ 當沒有音樂、講道、活動時,我還能親近神嗎?
【給所有信徒的挑戰】
也許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成功教會」?
是人數多、活動豐富、氣氛熱烈?
還是能夠培養出成熟、委身、能夠承受試煉的門徒?
▌真正的復興是什麼?
「世界還沒有看見神能藉著一個完全奉獻給祂的人成就什麼。」——穆迪
「給我一百個只怕罪惡、只渴慕上帝的人,我就能搖動地獄的門,並在地上建立天國。」——約翰衛斯理
真正改變世界的,
不是夢想的實現,
而是十字架的背負;
不是個人的成功,
而是神國的拓展。
當年輕人開始明白,
跟隨耶穌不是為了讓自己更好,
而是為了讓世界不一樣時,
那才是真正的復興。
你觀察到身邊年輕基督徒的信仰狀態嗎?歡迎分享你的觀察或擔憂。
推薦《不在教會的日子》Podcast各種關於教會的討論。
補充
我文章裡想表達的不是「基督徒不能有夢想」,而是現在很多教會把「跟隨耶穌」包裝成「神會幫你實現夢想」,這樣的信仰容易變得很自我中心。
關於十字架,我的理解是:
就是當神的心意跟我的想要不一樣時,我願意選擇神的心意。
舉個例子:
我夢想賺大錢買豪宅,但神可能要我關心貧窮人→這時候的十字架就是放下「一定要富有」的堅持
我夢想當網紅被很多人喜歡,但神可能要我說一些不討喜但是真實的話→十字架就是放下「一定要被喜歡」的需要
我夢想輕鬆過日子,但神可能要我陪伴一個很難搞的家人→十字架就是放下「一定要舒服」的期待
所以不是「不能有夢想」,而是「夢想要讓位給愛」。
當我們真的愛神、愛人的時候,有時候就會需要調整自己的計畫。但這種痛苦的調整,通常生命經過淬煉,在基督裡會帶來更深的滿足,因為我們在參與神更大的故事

我在月初寫了一篇《把青春都給了教會》,產生爆文現象,上千次的讚與分享,上百篇的留言,這代表了什麼呢?可以進行很多神學思考:
世代傳承
青少年牧養
離教現象
社青困境
狹隘事奉觀
教會與國度觀
我在限動募集年輕人怎麼看這現象,從答案可以看見大家想繼續問:
「清晰思考後該怎麼辦,以前都聽牧師的!」、
「很多人年輕時都會泡在教會,這是信仰的必經之路嗎?」
「這種懷疑是正常的嗎?還是代表我的信仰出了問題?」
這些回應讓我看見一個現象:
當代華人教會的年輕人,
正在經歷一場集體的「認同危機」。
沈澱了一段時間,今天我想從心理學的角度,跟大家聊聊這個現象。也許我們會發現,這些「困惑」並不可怕,反而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心理學怎麼看「青春期的認同危機」?
發展心理學家Erikson提出青少年時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回答三個問題:
我是誰?
我能靠自己做什麼?
我要往哪裡去?
這個過程叫做「自我認同發展」。
年輕人會經歷所謂的「認同危機」
——對自己的身分、價值觀、未來方向產生疑問和困惑。
後來,心理學家Marcia進一步把青少年的認同發展分成四種類型。這個分類法完美解釋了為什麼教會裡的年輕人會有這麼多不同的狀態。
▌四種信仰認同類型,你是哪一種?
▢我從小就相信!
▢我還在想清楚ing
▢我想清楚了,這是我的選擇!
▢我不想去想
以下一一解析:
【我從小就相信】——過度早熟(早閉型)
這類年輕人從小在教會長大,沒有經歷太多質疑,就直接接受了父母和教會的信仰。他們通常很乖、很投入,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
典型表現:
牧師說什麼我都相信
我從來沒有懷疑過神的存在
熱心參與各種服事,從不缺席
但問題來了!
當他們遇到挑戰信仰的事件時——比如看見教會裡的醜聞、經歷禱告沒有被應允、或是接觸到不同的觀點——他們往往不知道怎麼處理,容易產生巨大的困惑和失落。
___
【我還在想清楚ing】——尚在尋求者(未定型)
這類年輕人通常處於信仰危機中,開始質疑從小接受的信仰,但還沒有找到新的方向。
他們可能會說:
「我不確定神是否存在」
「教會的教導讓我覺得困惑」
「我想要自己思考,不想盲目相信」
這個階段很辛苦,因為他們既不想放棄信仰,又覺得無法接受所有教會的教導。但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
___
【我想清楚了,這是我的選擇】——尚在尋求者(定向型)
這類年輕人經歷了懷疑和思考的過程,最終形成了自己的信仰立場。
他們可能會說:
「我經過思考,選擇相信耶穌」
「我知道教會不完美,但我仍然愛神」
「我的信仰是我自己的,不是別人強加的」
___
【我不想去想】——對信仰無感者(迷失型)
這類年輕人可能經歷了信仰危機,但選擇逃避思考,既不投入也不離開。
典型表現:
習慣性參加聚會,但心不在焉
不願意深入思考信仰問題
對任何承諾都感到抗拒
___
看完這四種類型,你可能會發現:華人教會裡「早閉型」的年輕人特別多。
▌為什麼華人教會特別容易產生「早閉型」信徒?
權威文化:華人文化強調尊重長輩,質疑被視為不順服
面子問題:「好孩子」不應該有懷疑,質疑等於讓父母丟臉
群體壓力:在教會環境中,表達懷疑很容易被標籤化
缺乏對話空間:教會習慣給標準答案,而不是陪伴思考
結果就是:很多年輕人被迫跳過「質疑和思考」的階段,直接接受信仰。但這種信仰往往不夠穩固,一旦遇到挑戰就容易崩塌。
▌當年輕人開始質疑時,我們該怎麼辦?
如果你是牧者、父母或輔導,面對開始質疑信仰的年輕人,該怎麼回應?
不要這樣做!
「你不應該懷疑神」
「這是魔鬼的攻擊」
「多禱告讀經就好了」
「你的信心不夠」
這些回應只會讓年輕人更加困惑,甚至選擇隱藏真實的想法。
可以這樣做
「有疑問是正常的,很多屬靈前輩也經歷過懷疑。」
不是急著給答案:「你想聊聊你在困惑什麼嗎?」
推薦好書、邀請對話,而不是禁止接觸不同觀點。
談論自己也曾經歷過的疑惑和掙扎。
用真心陪伴:認同發展需要時間,不要急於求成。
關心那位年輕人的心靈,意思是在乎他的感受,
願意在他困難時接住他,
而不是一直評估他走過信心懷疑期了沒!
那就會重演華人文化的打分數,
絕對第一時間讓人不想回到教會。
▌如果你正在經歷信仰困惑⋯⋯
最後,如果你正是那個
「把青春都給了教會,卻開始懷疑信仰」的年輕人,
我想跟你說:
你並沒有「壞掉」,給自己一些時間吧!
你的困惑,可能正是神要帶領你進入更深、更真實信仰的開始。
很多信仰偉人——從約伯到德蕾莎修女——都經歷過「心靈的黑夜」。這不代表他們的信仰失敗,反而讓他們的信仰更加真實。
但是,我也要誠實說,
環境不一定會等我們慢慢長大。
這也是社會的現實面,
不管你在教會,還是在世界。
教會喜歡「好用」的年輕人,
這不一定代表他們虛偽。
他們為了組織的目標積極發展,
很可能沒有多餘資源人力關心掉隊的羊。
牧者同工也是人,
也有限制,也會疲累。
但是,耶穌會去找你。
聖經說,當一隻羊迷失時,好牧人會「撇下這九十九隻,往山裡去找那隻迷路的羊」。找到後,他會「歡歡喜喜地扛在肩上」帶回家。
更溫柔的是,神說:
「失喪的,我必尋找;
被逐的,我必領回;
受傷的,我必纏裹;
有病的,我必醫治。」(以西結書34:16)
注意那個動詞:「扛在肩上」。
不是推著走,不是拉著走,
而是把疲憊受傷的羊輕柔地放在自己肩膀上,
承擔重量,一步步走回家。
所以迷路的你,不要怕!
邊等待,邊好好看看世界,
始終要記得——你的大牧人正在密雲黑暗中尋找你,
準備把你溫柔地扛在肩上,帶你回家。
關於青年牧養問題,你還希望能討論哪些議題,歡迎留言告訴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