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輕鬆聊18] 傳福音不是順便!ft.宣教士Jessica
- 神學少女
- 7月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Jessica 的跨文化宣教與生命蛻變 線上收聽
本集「不只在教會的日子」節目,邀請到宣教士 Jessica 深入分享她在跨文化宣教工場上,從青澀到成熟,面對挑戰並經歷深刻個人成長的真實心路歷程。
一、從「順便傳福音」到「以生命為代價」的跨越
Jessica 最初以政府學校老師的身份踏上宣教工場,起初秉持著「專業侍奉」的心態,認為將部落孩子的學業教好,就是運用專業來服侍。然而,這份工作卻讓她經歷了許多低潮與誤解,因為文化的跨度遠超乎想像。
在接觸了真正在當地深耕的宣教士後,Jessica 意識到「專業事奉」與「宣教士」之間存在著一道巨大的「鴻溝」。她發現自己當時的重心仍放在專業上,忽略了「事奉」的核心。
她坦承,那時的自己就像「順便傳福音」的基督徒,只是在有餘力時才去服事。然而,戴德生(Hudson Taylor)的傳記點醒了她:保羅是「用生命的代價去傳福音」,這與「順便傳福音」截然不同。
這個領悟讓 Jessica 震驚,她意識到自己雖然享受跨文化生活,卻沒有把「對方的靈魂需要放在第一位」。這份眼光的轉變,是她從代職服侍轉為宣教士最大的區別。
二、聖靈的引導:看見生命深層的渴求
當將對方的靈魂放在首位時,我們的眼光將會截然不同。Jessica 分享,她當前的工場表面上最大的需求是醫療,如同新約聖經中耶穌身邊圍繞著眾多病人的景象。然而,聖靈在她心中工作,讓她看見這些人們真正需要的是「生命的拯救」,而非僅是疾病的醫治。
這讓她明白,如果我們沒有與聖靈一同做工,我們的眼光可能會只專注於教學、醫病或賺錢等表面成果,甚至將事工的成功歸結為冰冷的數字,而忽略了追隨上帝的心智與過程。
三、跨文化挑戰下的自我認識與成長
身處跨文化環境,Jessica 更清晰地看見自己的軟弱。她分享了幾個深刻的經驗:
教學的掙扎與愛的功課: 她曾花費三年時間努力教導一個班級,但學生們無論如何都不讀書,甚至只有少數人考上高中。這讓她情緒極度負面,感到不被認可。然而,上帝不斷提醒她:「你要愛他們」。最終,她學習放下對學業成績的執著,轉而花更多時間去關心與牧養這些孩子,用愛取代不滿意。即便成績不理想,但因著這份愛,師生關係至今仍緊密,學生們也看見了「老師從未做過的事」。
AA 制餐費的文化衝擊: Jessica 強調在跨文化環境中,「自我認識」和「認識自己文化」極為重要。她分享一個宣教士同工的故事:該同工習慣了AA制的文化,卻沒有意識到當地文化中,「你邀請我就代表你要請客」的潛規則。這導致該同工在邀朋友吃飯時,只支付了自己的餐費,讓沒有帶錢包的朋友陷入極度尷尬與丟臉的境地,甚至事後抱怨。然而,該宣教士卻渾然不知。這個例子說明了,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文化偏見,我們會將自身的價值觀誤認為普世價值,導致不必要的誤解和冒犯。
「熱鬧」的極限: Jessica 曾認為自己好客且喜歡熱鬧,適合做宣教士。然而,當她當地室友的家人經常將家裡變成徹夜狂歡的聚會場所,甚至親友的小孩在客廳吵鬧到凌晨三、四點時,她才發現自己對「熱鬧」的忍受程度其實有極限。這讓她從理想化的自我認識中「幻滅」,被迫面對自己對安靜與個人空間的需求。這種沒有對錯,卻是性格特質差異造成的內耗,讓她質疑自己是否夠格成為宣教士。
四、放下第一時間的判斷與情緒,順服聖靈的引導
在宣教工場,Jessica 學會了「不能跟隨自己的第一時間感覺」,因為這些感覺常常是誤導的。
關於家長不為孩子配眼鏡的例子: 她曾對一位貧困家長不為近視嚴重的孩子配眼鏡感到不解,甚至在第一時間產生了「他不愛孩子」的判斷。然而,在與同工討論並領受聖靈的感動後,她意識到需要從跨文化的角度去理解,這位家長可能在他們文化裡有不同的優先順序。我們應當給予空間和時間去了解,而非直接評判。
處理衝突:放下辯解,擁抱愛: Jessica 分享了一次與長輩同工的衝突經驗。她在公開場合的一句客觀發言,卻讓那位長輩氣到半夜打電話來辱罵,因為長輩覺得她毀壞了其精心準備的分享。面對突如其來的謾罵與內心想辯解的第一反應,她選擇了靜默、禱告。聖靈直接告訴她:「道歉啊!」。她立刻誠懇道歉,沒有為自己找理由。隔天,雖然內心仍有被冤枉的感覺,聖靈再次引導她「什麼都不要說,抱他」。當她順服地擁抱對方並真誠表達「我是愛你的」時,對方也哭了,他們的關係反而變得更好了。
總結
上帝會給予許多實際經驗來操練我們。她深刻體會到,雖然她善於言辭,常為自己辯解,卻忽略了對方的感受。透過一次次的學習,她發現順服上帝的命令去愛,即便起初有掙扎,生命也會因此成長,因為「上帝在我們裡面那個愛就會成長」。
這不僅是宣教士的故事,更是一堂深刻的生命課:學習放下人性本能的第一時間反應,聆聽聖靈微小的聲音,給予上帝介入與引導的空間。這樣,我們才能更深地理解、尊重並愛身邊的人,讓生命在挑戰中不斷成長與蛻變。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