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系列介紹》教會未來式
- 神學少女
- 8月3日
- 讀畢需時 13 分鐘
已更新:8月5日

本系列教會未來式:從數據、文化與靈命的交叉口,帶領大家一起思考我們怎麼走到這裡?——台灣教會與時代的交會點!
思路介紹:
第一到三集談話推進,可以概括為從「現況觀察」到「變化成因與挑戰」,再到「未來趨勢與應對」。每集對話環環相扣,從巨觀的數據和普遍現象開始,逐步深入到教會變化的內在驅力與意義層面,最終展望未來將面對的具體挑戰,並強調了在變化中如何保有信仰核心的重要性。 4-6集在最新教勢報告的數據變化上,延伸討論微觀的教會生態、信徒心態及傳道人角色轉型,探討台灣教會在不斷變遷的社會中,所面臨的挑戰、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個全面且深入的視角來理解台灣教會的現況與未來走向。
第一集:教會的不同樣貌– 現況觀察與數據解析
o 開場與來賓介紹:
介紹牧牧牧師的多元背景(社會心理學、神學、社會學博士班),建立其觀察台灣教會現況的獨特視角——不批判對錯,而是從「故事」和「詮釋」的角度理解不同教派的真實性,並強調其「服侍者安慰」的呼召,關心牧者和受傷信徒。這為後續的討論奠定了一個客觀且關懷的基調。
o 台灣教會數據化呈現:
對話的核心切入點是台灣基督徒人數的統計與挑戰。探討了政府與民調數據(約3%)與教會自行普查數據(2022年約92萬,佔4-5%)的差異與收集困難,特別提到疫情後教會人數統計的壓力與「回不來的羊」現象。這裡強調了數據雖不精確,但能呈現「趨勢」的重要性。
o 台灣教會的群像與特性:從數據延伸至對台灣教會整體樣貌的質性觀察。牧牧牧師指出教會的「M型化社會」趨勢(大教會更大,小教會更小)、傳統與創新的張力、人情與教會文化的對比。
台灣教會問題:實用主義導向
台灣教會普遍存在的「實用主義」導向,即傾向採用任何「有幫助」(無論是增長或健康)的方法。導致教會追求流行與見證,卻缺乏神學深度與廣度,對廣泛社會議題(如貧富差距、環境)的關心不足,且傾向被動接受外部論述,缺乏獨立思考。 這為第二集的討論埋下伏筆。
(01-03逐字稿精華在文章下方)
第二集:教會為什麼一直在變– 變化成因與意義失落
o 延續與深化實用主義:
承接第一集結尾的「實用主義」,這一集深入探討了教會不斷變化的深層原因。對話從地方人文如何形塑教會文化開始,強調台灣社會的實用主義導致教會過度追求統一的「更好」模式,反而失去在地化和獨特性。
o 牧者角色與神學藍圖的重要性:
指出許多教會活動和策略變動頻繁,卻缺乏清晰的「神學藍圖」或「中心思想」,導致會友感到茫然和疲累。雖然牧者不需精通神學,但建立教會方向至關重要,同時也要尊重教會的傳承、神學深度、歷史與人文故事。
o 形式化現象的反思: 以近年盛行的「復興禱告小組 (RPG)」為例,說明其雖帶來動能,但也可能流於「形式化」,變成「打卡上班」式的禱告,缺乏與上帝密契的真實體驗,或過於重視數字而忽略深度。對話進一步探討了主日崇拜模式、敬拜方式、實體聖經與主餐、奉獻方式等,在追求便利與效率下,儀式感、感官體驗及深層神學意義可能流失的問題。
o 核心思路: 本集的核心思路是教會可以變化,但關鍵在於變化的過程中,是否抓住了教會的「特質」與「核心意義」!
過度追求快速、便利和有效,反而可能讓教會失去其深度與屬靈內涵。
第三集:等下教會發生什麼事– 未來趨勢與應對挑戰
o 迫在眉睫的社會變局:
本集將視角從「為什麼變」轉向「什麼將變」,探討教會面對即將到來的社會變局的準備情況。首先提出如戰爭威脅等緊急情況,教會普遍缺乏應變意識和具體策略。
o 兒童與青少年事工危機:
深入探討教會核心族群的流失危機——「消失的主日學」。約三分之一的台灣教會沒有主日學,加速了教會的M型化(年輕父母傾向大型教會),導致中小教會兒童流失。這也引發了牧者分配失衡、青少年流失(尋求同伴、不適應傳統牧養方式)以及疫情世代的「疏離感」等問題。
o 社青牧養的挑戰:
進一步探討對社青(年輕成人)牧養的困境,包括新興職業的多元化、「躺平」世代追求意義而非金錢的工作觀、以及教會對次文化(如ACG)理解不足等。對話呼籲傳福音應從「組織」轉向「個體」,讓每位基督徒成為福音的種子。
o 福音機構與教會組織模式的轉變:
討論福音機構在大型教會功能化下的困境,以及台灣教會組織模式從傳統教派式微,轉向「獨立教會聯盟」或「系統」的趨勢,及其優劣勢。同時,也提及「福音中心」因缺乏在地紮根而失敗的現象。
o 「傳承」的深層意義:
最後,對話聚焦於「傳承」。強調傳承不應只注重牧者職位的交棒或外在成就,更重要的是傳承教會的歷史、上帝的心意、恩典和寶貴見證等「看不見卻更重要」的屬靈內涵。
第四集:令人震驚的教會新數據!
這次錄製延宕一年,因為新的教會普查數據出爐,而這些新數據將延續並回應前三集的討論:
• 新數據的衝擊: 台灣教會總堂會數雖略有增加(約4424間),但成人與青少年主日聚會人數卻大幅下降,其中青少年減少逾5600人,成人減少約8000人。儘管兒童人數略有增加,但主要集中在資源較豐富的大型教會。
• 「看不見」的基徒群體: 最引人關注的是,自我宣稱的基督徒人數從2017年的150多萬,大幅下降至目前的70多萬人,而實際主日聚會人數也從近70萬降至40萬。這可能並非真的「流失」,而是有約60~70萬的「基督徒」,他們相信耶穌,但不在傳統教會聚會,可能透過線上平台、微型社群或職場團契來實踐信仰。這正是《不在教會的日子》這個節目所關注的的族群。
• 對「組織化」的挑戰:非組織化的信仰實踐雖然帶來彈性與自由,但也可能導致信仰生活缺乏紀律、跨世代連結的斷裂,以及難以提供全面的牧養(例如:兒童主日學的缺乏)。然而,牧牧牧師持樂觀態度,認為這可能是上帝在亂世中興起新形態教會的契機,並以美國「好鄰舍運動」為例,說明信仰群體可以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出現。
第五集:基督徒會回教會嗎?
許多疫情後「回不來」的信徒,是因為他們習慣了網路聚會的便利性,或者本身對教會的連結僅限於「宗教生活」(主日禮拜、奉獻),而非深度的「教會生活」(服事、團契、牧者關係)。此外,傳統主日聚會時間對服務業等非典型工作者不友善,也導致他們難以參與。
• 新形態的信仰實踐: 包括微型教會、職場教會、RPG(復興禱告小組)等形式,這些都是信徒在生活中與神連結、彼此牧養的方式。
• 「職堂」與「在地化」的困境: 雖然教會堂會數增加(許多是大型教會分堂或福音中心),但這些由母堂支持的福音中心,常因「複製模式」而非「在地紮根」而失敗。母堂的講道直播、傳道人週末通勤服事,使得這些福音中心難以真正融入地方文化與居民生活,缺乏真實的「埋下去」的連結。
• 城市教會的挑戰: 都會區教會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需求,需要提供更多元服務(如教育、AI課程),但若未將這些需求導向神,或過於迎合世俗期望,可能導致信徒流失。同時,阿法世代(Alpha generation)的年輕人因習慣網路疏離,對傳統小組感到焦慮,需要更具彈性與安全感的群體模式。
• 教會的形象與定位: 牧牧牧師呼籲教會應重新思考自身在社區中的角色和形象,不僅是提供信仰功能,也要思考如何成為社區可親近、有影響力的存在,而非讓人感到有距離感。
第六集:教會版圖的劇烈改變
教會版圖有哪些劇烈改變呢?
少於30人的微型教會已佔總數的四分之一,30-50人的佔另外四分之一,等於台灣有一半的教會人數在50人以下。而千人以上的大型教會從75間銳減至35間,顯示100-1000人之間的中型教會流失最嚴重,許多已跌破百人。
• 小型化教會的優勢與挑戰:
教會規模縮小,一方面可能反映華人社會對緊密人際關係的需求,大型教會的匿名性讓信徒感到焦慮,轉而尋求更舒適的小型群體。許多教會因此開始「發散」或「分堂」,讓每個據點都能保留其獨特的「屬靈DNA」。但另一方面,小型教會也面臨聘請全職傳道人的經濟壓力與人才短缺問題。
• 傳道人世代斷層與斜槓趨勢:
台灣目前有約6000多位支薪傳道人,平均每間教會約1.4位,每位牧養約70位信徒。然而,傳道人資源分佈不均(都市多、偏鄉少),加上未來3-5年將有300-500位牧者退休,但神學院全職訓練人數大幅減少,導致傳道人將出現嚴重斷層。
• 「帶職」與「自由傳道人」的興起:
為了應對人才荒與傳福音的新策略,「斜槓傳道人」(週間工作、週末服事)和「自由傳道人」(不隸屬特定教會,憑負擔服事)將成為新趨勢。這些傳道人能更直接接觸非信徒,將職場轉化為禾場。但同時,他們也面臨休息不足、缺乏教會體系支持的挑戰。
• 傳承的意義與未來展望:
教會應重新定義傳道人的角色與養成模式,不再只追求傳統全職模式,而是鼓勵每位信徒都起來承接福音使命。最重要的是,無論信徒身處教會內或外,都應在自己的位置上為上帝做見證,活出上帝的心意。台灣教會正處於「第四波變動」中,這是一個摸索與創新的過程,教會不應批判「不在教會」的信徒,而是要觀察上帝如何在這些改變中動工,共同為台灣這塊土地與人民禱告,成為一個合一的「大教會」。 ____________________
逐字稿精華整理文章一:教會的不同樣貌
本集節目邀請了一位橫跨心理學、神學和社會學領域的精彩來賓,他將從其豐富的個人經歷和專業背景,剖析台灣教會的現況與趨勢。
• 來賓背景與視角
◦ 牧牧牧師本身具有社會心理學(應用統計)、神學與社會學博士班的學術背景。
◦ 他從「半個PK」(牧師小孩)的身份出發,從小在五旬節派教會成長,後又經歷禮拜堂和校園團契,這些多元的教會背景讓他對不同教派產生濃厚興趣,並促使他從衝突中尋找真實的信仰。
◦ 他強調以「故事」和「詮釋」的角度理解教會,而非批判對錯,並對服事者和受傷的信徒都抱持同理心。
◦ 呼召是成為「服侍者的安慰」,關注並支持那些在教會中服事卻承受壓力的牧者和同工。
• 台灣基督徒人數現況與統計挑戰
◦ 牧牧目前的工作重心之一是進行教會普查和趨勢研究,旨在了解台灣教會的數量及基督徒人口。
◦ 政府數據(中研院)顯示台灣基督徒(含天主教)約佔總人口的3%多。
◦ 電話民調也得出約3%多的數據,且多年來此比例未見顯著增長。
◦ 教會自行普查始於1989年的「2000年福音運動」,目標是達到200萬基督徒和1萬間教會。
◦ 2022年最新普查數據: 台灣總聚會人口(含真耶穌教會和天主教)約為92萬多人,佔比約4-5%。
◦ 數據收集面臨多重困難: 教會普遍不願提供人數,尤其疫情後聚會人數下滑造成壓力。大型教會和小型未登記教會尤其難以追蹤。
• 疫情對教會的影響
◦ 疫情導致教會聚會人數一度跌至六成,雖然目前已回升至八至九成,但仍有落差。
◦ 出現「回不來的羊」現象:信徒習慣線上聚會,或厭倦傳統模式轉向微型教會。這使得統計人數更加困難。
• 台灣教會的觀察與趨勢
◦ M型化社會: 台灣教會呈現大型教會規模持續擴大,而小型教會則日益萎縮。
◦ 傳統與創新並存: 部分教會堅守傳統與神學原則,不願改變;另有教會積極尋求創新。
◦ 人情味與教會文化: 有教會強調關係和人情味,另一些重視建立獨特教會體制與文化。
◦ 實用主義導向: 台灣教會普遍傾向採用任何能帶來好處(無論是增長還是健康)的方法。
◦ 深度與廣度不足: 實用主義導致教會在追求新策略時,往往缺乏神學的深度和論述。教會也常忽視廣泛的社會不公議題(如貧富差距、環境),僅關注與教義直接衝突的議題(如同婚、墮胎)。
◦ 牧者疲憊: 牧者因不斷適應新的教會策略和運動而感到疲累,反而會拖垮教會。
• 總結: 台灣教會呈現多元面貌,但實用主義使其傾向單一化,並缺乏足夠的廣度和深度,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
逐字稿精華整理文章二:教會為什麼一直在變
本集深入探討台灣教會「變」的現象,並反思其背後的原因、影響及應有的神學反思。
• 教會變化的歷史與文化脈絡
◦ 再次強調台灣教會的多元樣貌,例如瑞芳礦坑教會的獨特歷史,證明地方人文如何形塑教會文化。
◦ 然而,台灣社會的「實用主義」導致教會傾向追求統一且普遍的「更好」模式,失去了自身的獨特性和在地化特色,令人惋惜。
◦ 許多教會活動和策略變動頻繁,卻缺乏清晰的神學藍圖或論述,導致會友感到茫然和疲累。
• 牧者角色與教會方向
◦ 牧者在牧會過程中,即使不需精通神學,也應建立清晰的教會方向和中心思想。
◦ 牧者的產生方式多元(長老會聘任、內部同工傳承、家族扶持、教派指派),他們常被迫在短時間內適應教會文化並做出決策。
◦ 牧者需尊重教會的傳承,理解其神學深度、歷史和人文故事。
• 復興禱告小組(RPG)的興盛與反思
◦ RPG在疫情期間成為台灣教會一大動能。
◦ 問題: RPG可能流於形式,變成「打卡上班」式的禱告,缺乏與上帝密契的真實體驗。部分教會過於重視數字,將RPG的場次作為復興的指標,忽視了屬靈深度。
◦ 隱憂: 過度追求效率可能導致表面上的緊密,卻缺乏真實的團契和人際連結,如同家人同桌吃飯卻不彈心。
◦ 召會的借鑒: 召會的「誠心」雖然形式類似,但其神學論述清晰,內在連結性強,使得其成員的忠誠度更高。
• 形式的變化與意義的失落
◦ 肯定教會可以改變,但強調變化的重點應在於是否把握教會特質,而非僅追求外在形式。
◦ 主日崇拜模式: 疫情促使教會反思主日講道的必要性與實體聚會的效益。
◦ 敬拜方式: 許多教會轉向播放YouTube詩歌取代現場司琴/樂團,可能導致敬拜的意涵流失,變成例行公事。
◦ 實體聖經與主餐: 電子聖經的普及和預包裝主餐的便利,雖簡化了流程,卻可能削弱翻閱聖經、擘餅分杯等儀式帶來的儀式感與感官體驗,進而失去其深層的神學意義。
◦ 奉獻方式: 數位支付(如QR Code掃碼)雖然方便,卻可能讓奉獻失去掙扎與感動,削弱其儀式感和意義。教會應讓會友感受到奉獻的意義與用途。
• 總結: 教會的改變應著重於保留核心意義,而非僅追求快速、便利和有效。當教會過度追求效率和形式時,可能失去其深度與屬靈的內涵。
--------------------------------------------------------------------------------
逐字稿精華整理文章三:等下教會發生什麼事
本集聚焦於台灣教會未來將面臨的緊迫挑戰,從社會變遷到教會內部的結構性問題,並探討可能的應對之道。
• 即將發生的社會變局
◦ 戰爭威脅: 教會普遍缺乏對戰爭等緊急情況的準備。有牧者鼓勵會友使用有線電話以備不時之需,也有教會籌備糧食、學習成為庇護所。教會需更敏銳地察覺社會變遷,以便迅速應變。
• 兒童與青少年事工的危機
◦ 主日學的消失: 約三分之一的台灣教會沒有主日學,另三分之一的主日學人數不足3-5人,面臨消失的危機。
◦ M型化加劇: 年輕父母為孩子的信仰傳承,傾向選擇資源豐富的大型教會,導致中小教會兒童流失,加速教會老化。
◦ 牧者分配失衡: 神學院畢業生多選擇大型教會服事,小型教會缺乏聘任全職傳道的能力,可能導致未來出現更多代職或雙職牧者。
◦ 青少年流失: 青少年傾向與同伴聚會,若中小教會青少年人數稀少,將加速其流失至大型教會。
◦ 牧養模式與代際差異: 大型教會雖能吸引青少年,但若仍沿用10-20年前的牧養方式(如老舊的敬拜音樂、節目導向的活動),難以真正留住新世代。
◦ 疫情世代的疏離感: 疫情加劇了青少年的疏離感,他們不習慣實體聚會、人際接觸,偏好保持距離,這對教會的牧養帶來巨大挑戰。
• 社青牧養的挑戰
◦ 職業多元化: 社會出現許多新興職業(如超商大夜班、網路小編、電商),教會難以接觸並有效牧養這些人群。
◦ 「躺平」世代: 年輕人工作更追求意義而非金錢,傳統上班族的牧養模式對他們失去吸引力,講座和營會也難以引起興趣。
◦ 次文化隔閡: 教會普遍缺乏對ACG(動漫遊戲)、Cosplay等次文化的理解和進入能力,難以向這些群體傳福音。
◦ 從「組織」到「個體」的傳福音轉變: 呼籲基督徒應作為福音的種子,在各自的社群中活出信仰,彌補教會組織的不足。
• 福音機構的困境
◦ 大型教會的競爭: 大型教會日益具備福音機構的功能,擠壓了傳統福音機構的資源和生存空間。
◦ 轉型困境: 許多福音機構陷入重複舊有模式或尋找已被他人實行的模式,而非開拓新的未得之民領域。
◦ 未觸及的群體: 台灣仍有90%以上的人口非基督徒,包括偏鄉、紅燈區、特殊族群等,教會和機構應重新思考如何進入這些地方。
• 教會組織模式的轉變與傳承問題
◦ 教派式微,獨立教會聯盟興起: 傳統教派的意義逐漸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圍繞有影響力主任牧師的獨立教會聯盟或系統。
◦ 優勢與挑戰: 這種模式雖能整合資源,但也存在潛在風險,如主任牧師個人失誤可能導致整個系統崩潰。若缺乏穩固的神學底蘊,這種快速擴張可能導致各分堂經營困難。
◦ 福音中心模式的失敗: 許多母堂為擴展而設立的福音中心,因過度依賴直播講道和缺乏在地扎根,最終關閉。
◦ 傳承的意義: 傳承不僅是牧者職位的交棒,更重要的是傳承教會的歷史、上帝的心意、恩典和寶貴見證。當前教會過於注重看得見的成就和形式,卻忽視了這些看不見卻更重要的屬靈傳承。
• 總結: 台灣教會正面臨多重社會變遷帶來的嚴峻挑戰,包括世代斷層、牧養困境、資源分配失衡以及組織模式的轉變。教會需要深度反思,並在形式變化中堅守信仰的核心意義與傳承。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