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輕鬆聊17] 對宣教「美麗的誤會」ft.宣教士Jessica
- 神學少女
- 7月3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摘要:節目以快問快答的形式,破除大眾對宣教的刻板印象,例如宣教士不一定需要會多國語言、不一定都在偏遠危險地區、生活不一定清苦,也不一定一輩子留在當地。更重要的是,宣教的成功與否不應只看信主人數,而是個人在過程中透過順服上帝而獲得的自我認識與生命成長,即使遇到困境甚至事工結束,也能從中學習並重新聚焦於福音的核心意義。
揭開宣教真實面貌與信仰的深度自我認識
歡迎收聽《不在教會的日子》!本集我們很榮幸邀請到一位與主持人認識數十年的摯友—— Jessica。主持人分享,Jessica是她少數聽她講話會覺得是一種享受的人,因為與Jessica聊到神的時候,總會讓人感覺 「上帝好真實」,這也正是Jessica的目的。
那麼,今天Jessica要來跟我們聊些什麼呢?Jessica目前的身份是一位 宣教士。她工作的地方是 創啟地區,位於海拔較高的少數民族地區,因此是 以NGO身份進入,不能直接傳福音的。
宣教不僅是服侍,更是深度自我認識的旅程
本集節目雖然表面上在談宣教和文化宣教,但如同主持人所說,Jessica最精彩的地方在於她會聊她對生命的看法與對上帝的認識。Jessica認為,生命這件事情遠比我們想像中複雜,她個人的經歷是,上帝呼召她的過程,更多是要向她彰顯祂對她的一些期待。在她的呼召當中,她越來越明白 「哦,原來我是這樣的一個人,難怪上帝要這樣帶領我」。因此,這是一個在服侍神的過程中,越來越 自我認識 的旅程。自我認識成為一個重要的基礎,讓你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而很多事情其實不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就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去「內耗」。Jessica強調,作為基督徒,一生「成聖」的過程中,上帝都在幫助我們自我認識。
破解宣教的「美麗誤會」:團隊、地點與被服侍者
很多人想到宣教,可能會聯想到非洲部落、帶著孩子們唱歌的畫面,覺得宣教就是又窮又危險。但事實上,現代的宣教樣貌比我們想像的更多元和複雜。
Jessica指出,大家對宣教常有的 「美麗誤會」 包括:
•會覺得宣教團隊是 「同心合意、彼此相愛、一起為主做工打仗」 的。
•會以為他們服侍的對象 都會非常喜歡他們。但Jessica斬釘截鐵地說:「竟然不是!」甚至有朋友認為福音工作是一種陪伴,做他們的好朋友,Jessica卻會回應 「也不是每個人都想跟你做朋友」,讓對方感到震驚。
「宣教快問快答」:顛覆你的刻板印象
節目中進行了有趣的「宣教快問快答」,總共十題(節目中呈現九題),挑戰聽眾對宣教的固有觀念,讓Jessica為大家解答:
1.宣教士都要會很多種語言嗎?
「不需要」。Jessica親身證明,即使語言能力很差,上帝仍然使用了她。她分享,語言只是交流的一部分,除了語言,還有很多其他東西可以彌補語言的不足。她舉例在東京車站,她雖然不懂日語,卻比懂日語的朋友更快找到買票方法,因為長期的跨文化生活讓她能接收到更多非語言的資訊。
2.宣教就是要去很遠很危險的地方嗎?
「不一定」。Jessica提到,現在有很多宣教士是在 大城市裡頭 服侍移民、移工或拿不到身份的人。
3.宣教士的生活是不是要過得很簡樸?
對於「簡樸」的定義,Jessica認為因人而異。她甚至覺得自己在工場的生活 「還蠻富裕的」,因為物價很低,她甚至會買一些在台灣不會買的便宜東西。她認為自己的生活品質不錯,沒有到清苦的地步,而有些紐約來的探訪者卻覺得他們過得很辛苦。她也提到,慾望很強的人在宣教工場會比較辛苦,需要經歷被改變的過程,用其他東西取代他們以前依賴的。
4.宣教士就是要一輩子留在當地不回來嗎?
「大部分的人其實不是」。現在有很多宣教士會換工場,甚至待過兩個以上的工場。也有很多宣教士在工場待了10年後,回母國做 宣教推動 的工作。主持人觀察到,宣教士的許諾不像「我願意」那樣是一輩子的,而且各種情況都有,甚至有因疫情無法回工場轉往開放地區做宣教培訓的案例。
5.宣教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傳福音跟建立教會嗎?
從字面上看,傳福音與建立教會確實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但Jessica強調,最終在工場上怎麼做,還是要看上帝的帶領。在某些創啟地區,直接傳福音甚至可能是違法的。建立教會是最終的目標,但 過程可能是「前仆後繼」。有些民族文化,光是 鬆土跟播種的時間就可能要超過50年,甚至100年。這也讓人看見對上帝國度深層的信心,知道結果不是一次性的,上帝會不斷開路。宣教工作可能只是上帝拼圖中的一個小螺絲釘。
6.宣教士是不是都要有很特別的呼召經歷才能去啊?
Jessica認為不一定需要「特別」,但一定會 「很個人化」。她指出,個人化的呼召會跟其他人的經驗很不一樣,因此領受宣教呼召的人一開始常會接到很多質疑的聲音。她自身就曾被身邊的人反對,因為他們覺得宣教要付的代價太大,擔心她沒有清楚呼召就去。當內在不穩定,周遭又質疑時,這對領受呼召的人是很大的打擊。
Jessica分享她第一次的呼召在研究所時期,身邊的人都非常反對,說了很多讓她父母擔心害怕的話。她選擇順服,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了,直到工作地點時,上帝才給她強大的平安。她建議,如果心裡有模糊感動,要挑選可以信賴、一起禱告、尋求的朋友傾訴,而不是抱持「吃瓜」心態的人。她甚至遇過一位虔誠天主教徒,曾諷刺她為何要說是上帝的呼召而非單純想助人,結果後來這位朋友竟道歉,說禱告時上帝責備他「你為什麼要質疑我呼召的工人?」。這讓Jessica更確定這一定是上帝的呼召,也提醒大家,如果有所呼召,心裡要預備 「會有人出來抵擋上帝的一些工作」。
7.是不是年輕單身的人比較適合宣教啊?
「當然不是」。主持人提到看過很多新婚帶幼兒到宣教地區的朋友,孩子一直生病、難以適應、交不到朋友,甚至孩子上學後更麻煩,因此覺得年輕單身會輕鬆很多。但Jessica解釋,若去的是 傳統社會,像她去的地方,家庭的形式能接觸的層面更廣,融入當地文化也更輕鬆,因為幼兒上學就能自然認識家長老師。相反地,像她這樣的 單身女性到了傳統社會,會被覺得「有生病」,例如心理有病、身體殘缺或逃到這裡來的。當地人會非常好奇為何這麼大了還不結婚,甚至高中生都會圍著她「教訓」她要結婚,讓她又好氣又好笑。
8.宣教士不能批評當地的文化,要完全接受一切?
Jessica直言,光是認識當地文化就要花很多時間,所以即使有這種幻想也做不到,因為 「太難不批評了,真的」,也太難完全接受。她把文化適應分為「蜜月期」到「谷底」的過程。剛去時一切很新鮮,像出國旅行,大家對你友善時會覺得可以完全接受。但當你對文化有更深入了解後,就會發現 「完全接受是不可能的事情」。她以朋友在台灣的適應為例,即使是很正常的生活小事,如早餐購買、眼神交流,對外國朋友來說都可能讓他「惹毛」。宣教士也會有這種衝擊,從想像中「好愛這裡的人」到真實生活後發現「怎麼那麼討厭」。
宣教前輩常提醒, 第二個任期通常最辛苦,因為第一個任期是蜜月期,第二個任期會陷入谷底。如果熬過去了,後面就不會有太大的動搖,因為你更了解自己的界線和能接受的程度。宣教士除了傳福音,還會為洗衣機壞掉、冰箱搬不動等生活小事崩潰,主持人分享跨國搬家的人會發現,熱水不熱這類小事真的會讓人瘋掉。
9.宣教成功與否是不是要看你帶領了多少人信主呢?
Jessica肯定地說: 「多少人這個確實完全不需要去思考」。最重要的是,你知道上帝讓你在工場上的這段時間 完成了上帝要託給你的任務 就夠了。她指出,如果一直去看數字和人數,會非常困擾,會忽略上帝每天提醒你該做什麼、能做什麼,甚至忽略重要的人被帶到你面前。她分享有位同工在工場10年沒有任何一個人因他信主,他大哭覺得沮喪,但後來回國一段時間再回來後,生命被更新,不再計較人數,變得開心喜樂。
掙扎與成長:曠野期的反思
面對事工低潮或結束,如何不將其視為失敗?
Jessica鼓勵大家 去反思服侍歷程中,上帝在不同階段如何幫助自己生命成長。
她以自己的 「曠野期」 為例:在第一個工場和第二個工場之間,她掙扎了五年,因為她硬是想回到第一個工場,但上帝卻要拉她去第二個工場,像約拿一樣吵了五年。在那段掙扎中,她才意識到,她無論選擇A還是B,竟然都不是為了福音。她的焦點放錯了,放在自己喜歡哪個地方,而不是參與在上帝的國度使命當中。在那五年的曠野期,她重新思考什麼是福音、為什麼要傳福音,然後認罪悔改,最終順服神去了第二個工場。
這段經歷提醒我們,生命的卡點可能正是要我們真實面對生命,甚至需要悔改的時刻。這個答案可能不是短時間內就知道,像她卡了五年,正值人生的精華期,會覺得體能好、聰明、精神好,為何上帝不趕快用她,而且好不容易適應了第一個工場,關係也很好。她開玩笑說,第一個工場是她的「初戀」,現在這個工場是上帝給她「相親結婚」的,結婚後才開始彼此認識。
希望這集能幫助大家對宣教有更深的認識,並在過程中對自己的信仰有新的啟發。下一集,我們將更深入探討Jessica在工場中踏上宣教之路的許多體會,並談到更多幫助我們認識上帝、認識自己的觀點。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