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網友投稿》中年信仰生活進行式|香港

_____________

這封長信與回應,你讀完能真實感受到:

🔸 如何平衡看待教會問題

🔸 運用心理學框架整理創傷

🔸 設定健康的服事界線

🔸 認識真正的牧養是關係性的

_____________


想尋求安慰 🥲 我是小清(化名)

我去教會三十年了

是小型教會,約100人,不是靈恩派、異端教會

大家從國中時期就開始去那裡

牧師傳道都很年輕

當然現在已經中老年了

因為是小教會

大家從十幾歲開始去

一直都是很自動自發地服事、有什麼需要就做什麼

獨立、群體一起玩、都還算開心


隨著生兒育女

大家都各自忙各自的精彩生活

變成小朋友的聯誼會

牧師傳道一向獨立

因為大家都習慣獨立自主的模式


十年多前,教會有20人一起離開了

去了靈恩教會

我當時沒有太大感覺

直到自己年紀也開始步入中年

對關係想要更穩固、想要多一點同行

曾多次主動告知牧師傳道能否多一點同行,

但都只是「敷衍了事」,聊聊天吃吃飯就結束了


時間一年又一年過去

教會小組又有重大事件發生

有些家庭想離婚(關係不好、外遇、移民問題等等⋯)

過去我都很願意去幫助

即使家庭很忙都想付出身心靈去陪伴弟兄姊妹,

所以過去4年都是「沒有經驗地付出⋯沒有同行沒有支持⋯一如既往,自己看到就自己處理」


---

終於到了去年,🥲我患上憂鬱症

發現當自己安靜下來、沒有多餘身心力氣時

整個世界都安靜了

沒有人會關心自己

---


關於我處理的問題,

他們不是找牧者,而是問我有沒有時間幫忙

我請假、放下陪家人的時間去處理

「終於在去年底生了大病⋯

我對牧者感到失望,

因為教會這麼小都不去支持自動自發做事的人、

對弟兄姊妹感到詫異,只當消費者不是同行者」


我不再去教會了

生命的跑馬燈不斷回想往日青春與歷程時間經歷

找了牧師談

說出自己想有人同行

就像我與有問題的家庭同行一樣

牧師說他有自己的時間表

叫我一樣一樣等著上帝的工作


我說我很需要被牧養

不想再流浪,有心但已經沒有力氣

最後大家不歡而散


因為牧師覺得被問責、他這麼忙還要不體諒,

被覺得他能力不專業

他說我們想要的關顧他給不了

但他這次聽到我這樣講可以約下次再談(以往弟兄姊妹們與牧師約談都是一約就一季半年不等,分段落談,談完不會再更新follow up關心)


我不想指責牧師

但自己也算是教會的老成員了

青春與力氣都奉獻出來了


但回想起來我好像是自作自受

自己喜歡做義工就做

牧者只會覺得你看到就去做

但我不是專業人士

幫人過程有時也可能會做錯

受人責難又沒有上頭支持


這幾個月想起牧師的話

覺得很心寒很傷心

我想要的關顧他給不了

(不是要每天WhatsApp或打電話)

只是一星期崇拜見到碰面都可以問候一下,半個月?一個月也好。

大家好像不認識一樣


他說自己是內向的人,很低調。

那我們有時找他

他講完一堆定義就拜拜

我覺得心裡的鬱結很難解開

我不想因為這件事停止信仰


我感恩的是牧者沒有幫過我關心過我

我才真正經歷到信仰、主的同在

但又很質疑自己

為什麼去了這麼多年、二十幾年

離開的那一刻就人走茶涼


我問牧者,如果有人因為你這麼冷漠看不開去自殺,你怎麼看

他說:你自己選擇,不然又關我什麼事?到時問上帝吧

寫出來了,希望尋求一點意見同行,

我明白大家不認識,給不了什麼實質意見

但教會的人只叫我好好休息

就什麼都沒有了


_____________


【神學少女的回應】


小清,你的信讓我看到一個真實而寶貴的生命。三十年的忠心,但也很難過,你付出了這麼多一直沒有等到可以同行的弟兄姊妹。


我注意到你的牧師反應似乎不太尋常,這可以有很多種解釋,但是不管是哪一種解釋,我想關鍵的是你怎麼看?


如果能接受這是他的限制,受傷的感覺會少一些些,知道他有心無力。


如果感受到這是他的弱項,而且他並沒有用心去面對,再多次溝通無過,感受到就會是很大的沮喪與失望。


我在思考的是⋯⋯

如果他說的是真的,不是託辭,他很內向,而且他願意再約下一次,他有開始嘗試做一些改變,只是過往他因為弟兄姊妹的自動自發,他真的疏忽了去學習這個功課🥹!


💧💧💧我覺得這是一個牧者的失職。


身為一個牧師,最關鍵的事情,就是牧養和顧弟兄姊妹的靈魂,不是要給知識定義,而是陪伴弟兄姊妹在生命的重要轉折點緊緊的跟隨神。


所以你跟牧師說出來的話非常好,而從他的回應,可以看見他一直沒有換位思考去理解弟兄姊妹的困難,他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辯護,認為自己被問責。


🌑他最嚴重的一句回話,是回應你的自殺假設問句:

「你自己選擇,關我什麼事?」

這更是完全背離了牧者的呼召。


🛑以西結書34章就嚴厲責備這樣的牧者:「你們沒有養壯瘦弱的,醫治有病的,纏裹受傷的,領回被逐的,尋找失喪的。」


我特別想安慰你,你說「我感恩的是牧者沒有幫過我關心過我,我才真正經歷到信仰、主的同在」——這句話讓我很感動。在人的失信中,你依然經歷到神的信實。這是多麼寶貴的見證!也代表這麼多年來你的信仰是真實的,你不是只是個人的發熱心、喜歡做義工而已!


________________


🪨教會典型的問題


會把熱心的同工當成「功能性的存在」,教會有需要你的時候就找你,但沒有把你當成「需要被關顧的生命」。當你終於說出自己需要被牧養、需要同行時,得到的回應竟然是「我有自己的時間表」,這樣的回應真的很讓人心寒,怪不得你說「好像是自作自受」⋯⋯


事實上,教會的問題感覺已經很多年了,許多弟兄姊妹來得安慰卻沒有積極的想要關心別人,代表靈性生命還在比較幼小的階段(看來牧師看重自己的講道牧養也沒成功)


一個健康的教會應該是:當有人主動付出時,牧者會主動關心、提供指導、給予支持,並且建立起互相關懷的網絡。而不是讓你一個人在那裡「見到什麼做什麼」,做錯了沒人支持,做累了也沒人看見。


🪂願意付出的心從來不是錯誤。問題不在於你太願意服事,而在於整個系統沒有給服事者應有的支撐。


🪨教會的運作問題:牧師說了算!


如果回頭來看,也許教會的結構上面,一直沒有形成好的上下互動模式,所以希望的人只能整團帶隊離開,而當你想要跟牧師溝通與改革的時候,一個人的力量又太薄弱⋯⋯但是非常能理解,你們成年輕的時候就跟隨這個牧師,所以也沒有經歷過其他教會的經驗,教會的運作很容易形成牧師說了算!


__________


現階段我想最關鍵的還是照顧你自己,你的憂鬱症需要好好處理,專業的心理諮商很重要。因為聽起來這種狀況像是長期的壓力,所以需要去整理一下自己內在的情況。同時也要讓自己的心靈慢慢恢復。


也想勸你暫停服事,或是維持少量的付出即可,學習在健康的界線內服事,不要再一個人扛起所有責任。


如果去教會看到牧師,看到弟兄姊妹的冷漠,讓你很挫折的話,我也會鼓勵你去去不一樣的教會崇拜,看看不一樣的教會,繼續默默思索你跟教會的關係,你已經學會直接從神那裡得到安慰和力量,這個不要失去;也可以繼續從依靠神到跟神來回的對話,一起思考求問下半生實踐信仰的方式☺️


______________


(後來我又補一段訊息)


我又想了想,從你的描述中,我覺得你正在經歷一個重要的生命轉換期。

心理學家Hopson & Adam提出的【成人生涯轉換有七個階段】,

我想這可能有助於你理解自己現在的狀況:


你可能已經經歷了前幾個階段:

▫️ 震撼期:當你發現三十年的付出換來的是冷漠回應時,那種「被雷劈到」的感覺

▫️ 自縮期:你可能曾經告訴自己「也許牧師只是太忙」、「事情會好轉的」

▫️ 自我懷疑期:你說的「好像是自作自受」,以及對自己能力的質疑


現在你可能正處在:

▫️ 接受期:你開始能夠真實面對「這就是我的教會現況」,不再只是期待它會自動改變


接下來的階段可能會是:

▫️ 探測期:你會開始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尋求有相同經歷的人給建議(就像你現在寫信求助一樣!)

▫️ 意義尋找期:你會開始理解這整個經歷對你的意義——包括那句「我才真正經歷到信仰、主的同在」

▫️ 統整更新期:你會發展出新的服事方式、新的教會參與模式,甚至可能有新的人生價值觀


我想知道自己站在哪裡,下一步就比較有方向,也不會慌,

這個過程沒有標準時間表,每個人都不一樣。

重要的是認知到——你現在的痛苦和困惑,其實是靈性成長的重要過程QQ


現階段也可以嘗試自我整理:

📝 為自己寫個「生命故事」:把這三十年的教會經歷寫下來,包括美好的、痛苦的、學到的


🤔 問幾個好問題:

這個經歷教會了我什麼?

我最珍惜的信仰經歷是什麼?

我希望未來的信仰生活是什麼樣子?


⏰ 給轉換過程一些時間:不要急著下決定,讓自己慢慢消化和整理


🌎 想知道更多Hopson & Adam理論,可以往下看喔~

Hopson & Adam成人生涯轉換模式 七階段


1. 震撼期(Immobilization):


在衝擊事件剛開始發生時,個體的特徵反應就是無法反應。個體將會完全被事件的衝擊所淹沒,以至於無法做出計畫,或甚至無法用言語反應。這段靜止期可能會持續數分鐘甚至長達數個月。這段期間持續多久則需要視事件的本質為何,或者是隨個體的心理特質而不同。


2.自縮期/減低損害(Minimization):


個體希望能夠將改變的幅度降低。個體經常會否認改變已經發生,或甚至告訴自己說「這件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或「事情終將會好轉」。


3.自我懷疑(Self doubt):


個體將會產生許多不同的情緒反應。其中一項常見的反應就是個體將會開始懷疑自身的能力,以及懷疑自身的能力是否足以自立。其他常見的反應包括因為對於不知道「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所引發的焦慮、對於未來的恐懼、悲傷及憤怒。


4.接受期(Letting go):


個體將會開始消散怒氣、緊張、挫折或其他感受。此階段個體開始能夠真正接受事件已真實地發生在自己身上。較可從原本的情境中抽離,開始能夠為未來做打算。


5.探測期(Testing out):


個體可能開始產生一股爆發力,內在重新產生一種「掌控感」。有時個體會描述說「事情就本該如此」。將會尋求曾有過相同情境的人給予建議。會開始思考如何尋求重要他人的建議,以繼續向前進。


6.意義尋找期(Search for meaning):


個體尋求對於事件的理解。是內在認知調適過程。會嘗試去理解其他人及自身內在的感受。


7.統整更新期/內化(Internalization):


個體將改變個人的價值觀與生活型態。可能開始發展出新的因應技能,以及因渡過困難的危機事件而產生的認知性、情緒性、靈性的成長。

Comments


©2022 by 不在教會的日子.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