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神學輕鬆聊18] 你以為的愛,他們不一定要 ft.宣教士Jessica

衝突的本質:無法避免且形式多樣

宣教士Jessica指出,在跨文化事工中,衝突是無法預期但又無法避免的,必須坦然接受。她坦承,當衝突發生時,人們常常會感到慌亂,因為這與原先想像中「應該與當地人相處融洽」的畫面不符。


衝突的定義不限於雙方吵架,雖然情緒激動、觀點不一致是常見表現。衝突也可能以對方「拒絕」的形式出現,例如拒絕合作、拒絕接受教導或培訓,甚至拒絕維繫關係。這表示即便沒有言語上的爭執,當一方明確感受到對方不配合或疏離時,也應視為一種衝突。她進一步提到,在台灣社會,基督教徒群體內或與非教徒之間也常因各自的文化標準而產生類似的「莫名其妙」的衝突。

跨文化衝突實例:女性主管與男權社會


Jessica分享了一個親身經歷的跨文化衝突案例。她曾作為團隊隊長,領導兩位當地男性同工。在壓力極大的情況下,她發現他們很難帶動,對她的指示表現出抗拒和不配合。她起初將此歸結為工作倫理問題,認為他們沒有做好領工資應盡的職責。這種「工作時間不能做私人事務」的觀念,是她原生(台灣)文化中從小被教導的工作倫理。


然而,她後來才意識到,這並非單純的工作態度問題,而是深層的文化和性別角色差異所致。關鍵在於她是位「女性」主管,而當地是個「男權社會」。雖然這些男同工在國際團隊中已習慣與外國女性領導者共事,也知道外國人眼中女性當領導很自然。但若女性主管態度過於強硬,不符合他們對女性「友善、溫柔、客氣」的期待,就會讓他們感到「沒有男性的尊嚴」。尤其當她因焦慮和壓力而態度變得更強硬時,這種文化衝突就更加劇,導致關係卡死。


Jessica反思,即使投入大量時間學習當地文化,一旦自身狀態不好、活在恐懼中,那些習得的跨文化知識便難以應用,會退回到原生文化的思維模式。最終,她不得不承認某些角色在跨文化情境中確實難以避免衝突,唯有接納並逐步調整。


跳脫自我中心視角:刻意安靜時間


面對焦慮和自我中心的視角,Jessica強調「個人安靜時間」是不可或缺的。她建議每天,即使做不到每天,至少每兩週要安排半天或一整天的時間,刻意不處理任何工作,專注親近上帝。她認為,只有在這樣的清淨時刻,人們才能在忙碌中聽見上帝的聲音。

她詳細分享了實踐方式:


事前規劃:前一天先設計好安靜時間的內容,並通知同工不要打擾,確保不被干擾。

移除干擾:起床後將手機等「三西產品」(3C產品)放在看不到的地方,避免分心。

內容準備:提前選好想聽的詩歌、講道音檔或Podcast。

放鬆活動:她個人喜歡做家事,例如一邊打掃廚房一邊聽Podcast,幫助放鬆。

核心步驟:在聽完或看完靈性內容後,必須有一個「反思時間」,記錄「今天上帝跟我說了什麼」。她強調這不是單純地向神傾倒焦慮,而是主動去尋求上帝的回應和引導。


Jessica發現,在寫下這些反思時,常常會驚訝地發現這正是上帝對她近期禱告的回應。她相信上帝平常就想盡辦法回應,只是我們沒有靜下心來聆聽。她也分享了「聽見聖靈聲音」的感受:通常是內心一致的想法中,突然出現一個很不一樣的意念,且這個意念會帶來情緒的緩解或不同的感受。長期寫日記的習慣也幫助她回顧並承認重複的錯誤,並深刻體會上帝的耐心與愛。


AI時代的靈性挑戰與團體安靜的益處


在AI時代,人們過度依賴AI提供服務性或「好聽」的回答,這可能導致人們更難聽見聖靈的聲音。因為AI的設計是為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而非挑戰或引導人們改變。她建議在個人安息日或安靜時間中,應避免使用三西產品,多使用紙本,例如用實體聖經來閱讀。


如果個人難以獨自安靜,與朋友一同進行安靜時間,或在團契查經時安排安靜查經時段,也是非常有益的方式。這種集體安靜的體驗,比快速看完經文然後隨意分享要來得更深刻和有幫助。


宣教士的「文化限制」與不同性格的融合


Jessica引用一本書的說法,指出宣教士的文化融入極限大約是成為一個「140%的人」。這意味著70%的原生文化加上70%的當地文化,這已是極限,一般人可能更低。她坦承自己經過十幾二十年的反思,在原生文化中可能仍有80%,而對當地文化的了解和適應最多只有40%。她強調,每個宣教士的文化融入程度和限制都不同,沒有人能達到百分之百的融入。


她舉例說明這種限制:有男同工能夠去學習當地人殺豬的技能,甚至在資深族人指導下親自操刀。但也有宣教士完全無法接受這種場景,甚至連吃當地烹煮的豬肉都難以接受。她從中領悟到謙卑的重要性,不應輕易評斷他人的文化限制,因為每個人能接受的程度不同。


即使有文化限制,上帝仍然可以使用。


不同的性格在宣教團隊中扮演著不同的功能。例如,一般人以為只有E型人格(外向,喜愛與人連結)才適合當宣教士,但她遇到的大部分宣教士反而是I型人格(內向,需要獨處充電)。I型人格的優勢在於能更專注於語言和文化學習,例如那位殺豬的弟兄,他將語言學習與實際操作結合,學習速度更快。而外向的宣教士可能在人際互動中投入更多,但在深度學習上可能不如內向者專注。此外,NGO性質的宣教事工也特別需要行政能力強但不擅長人際的同工,顯示團隊需要多元化的恩賜和性格


「道成肉身」的三個核心:捨棄、謙卑與認同


用三個詞來形容在跨文化宣教中「道成肉身」的核心功課:捨棄、謙卑與認同。這三者是同時進行且同樣困難的,尤其是在衝突發生時,選擇放棄自己的立場更是挑戰。


1. 捨棄 (30%):指放棄原生文化中不屬於真理的部分,即不違背信仰真理的那些觀念或習慣。例如,在男權社會中,可能需要放下對男女平等的堅持,才能更好地融入。


2. 謙卑:不僅是不任意評斷他人,更是放下自我中心的優越感。她指出台灣的成長背景可能讓人習慣於用「人權」等高標準去評價他人需要「進步」,這實則是一種驕傲。謙卑意味著承認上帝在每個文化中都放置了祂美好的形象,並放下手中緊抓不放的自我立場。


3. 認同:指了解並欣賞對方文化美好且值得學習的地方。她以當地少數民族家庭間「有行動的愛」為例,這種家族間彼此扶持、共同幫助族內貧困孩子的文化,讓她更認識聖經中猶太人家族文化,也因此更認識聖經。


在宣教工場中,Jessica最常感到被文化框住的是工作觀念。當地人常因家庭事務而「人就不見了」,因為他們將家庭置於工作之上,工作僅是獲取收入的手段,而非個人成就的連結。與台灣人將工作與自我價值、身份認同綁在一起不同,當地人如果覺得工作影響到更重要的優先次序(如家庭),他們會選擇放棄工作。


Jessica的轉變是,從排斥當地人「工作時間消失」的行為,轉變為積極參與他們重視的婚喪喜慶活動。她發現這不僅表達了對當地人的愛與接納,也讓對方感受到被敬重與關心,因為「人比事情更重要」。她也改變了對同工的評估方式:只要在約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即可,即使他們利用非工作時間來完成,因為他們對時間和假期的觀念與外界不同。


最後,想鼓勵考慮跨文化服侍的人,在踏出舒適圈之前,應在原生文化中操練「活在耶穌基督裡」、經常聆聽上帝話語,並刻意練習安靜,為將來更大的挑戰做準備。她重申,跨文化宣教最重要的功課就是「道成肉身」,這包含了謙卑、捨棄與認同,正如耶穌基督為世人捨棄榮耀、認同我們的生活方式,並最終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一樣。這不僅適用於海外宣教,也適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如何去愛身邊不同世代、年齡和價值觀的人。

Comments


©2022 by 不在教會的日子.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