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家說——
教會是體制、
教會是機構、
教會是群體、
教會是戰地醫院、
教會是家?
最新上線的節目反思上述宣稱,這30分鐘對我來說,真是寶貴的機會,讓我有機會能和兩位珍貴的來賓請教一些我長期的困惑,也啟發擴展我原有的思索。
首先,我特別很喜歡第14分鐘起,討論:
「教會到底要不要有療癒性?」
在這段討論中,老師正在指出
人本思維下泛療癒的後果
是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危機。
我一方面同意,
一方面又忍不住很想補充觀點,
畢竟身為一個多年
受到人本思維心理學訓練的基督徒,
以及大量個別陪伴他人生命的經驗,
我其實特別知道泛療癒的雙面刃!
我很感謝老師指出有問題的那一面,
這也是教會流行使用心理方法,
卻沒有意識到背後問題的關鍵,
但同時,
如果把本質問題理清,
我們也需要看見療癒正面的必要性
眾人已經無法否認
為什麼人們那麼需要心理照護,
以至於教會需要嘗試滿足會友的需要。
在錄製節目那個當下,
我真的很意外,
徬彿聖靈幫助我找到語言,
以「淺層療癒」與「深層療癒」來區隔,
因為我花了好多年整合心理與神學的觀點,
這真是一個即興檢驗的時刻,
我說出來之後,
也更清楚自己在podcast服事方向,
許多節目主題的設計都牽涉到深層療癒(非安撫拍拍,也更不是靠北攻擊)。
🌩️🌩️🌩️🌈☁️☁️☁️
我對於「療癒」
或是用我們基督教的語言:生命醫治,
有一些複雜的看法,
說來話長(也許以後有機會再錄節目分享)
但可以先講一點點回應這個問題:
「教會到底要不要有療癒性?」
療癒一定會牽涉到社會正義,
但也不是單純的揭發弊案、捐錢造橋。
而是需要回到結構面思考,
例如:在兩害取其輕的狀況下,
很多時候,我們無意識地促成罪惡結構,
不斷地壓迫他人⋯⋯
以富欺窮是一種,
無視在社會中滑落的少數人也是另外一種。
所以恩典與公義是一體兩面的,
這就是我們信仰的核心要素,
上帝一直啟示我們的。
理解「恩典與公義」需要一種辯證性思維,
老實說並不好理解,
在應用上更困難,
稍不小心就會歪到一邊去。
我自己剛重聽完上線的新節目,
討論「教會的療癒」前,
我重新問自己:「教會是什麼?」
對我而言,
教會是——一群跟隨基督的人
他們是需要被療癒的,
但同時也應該是療癒他人的人。
只是,療癒不是一個瞬間可成的事,
更複雜的是,我們都受罪惡的捆綁,
這捆綁往往導致我們所行的是傷害他人,
而不是療癒他人。
🌩️🌩️🌩️🌈☁️☁️☁️
傷害又可以分為主觀與客觀,
例如,一個人可能站在教會的講台上,
歡天喜地分享他的成功見證,
感謝上帝賜他名車豪宅,
但這樣的見證可能深深地傷害在底層掙扎的信徒。
這些信徒可能充滿憤怒和困惑,
對上帝的公平性感到質疑,
他們可能會在心中問:
「上帝為什麼不公平?
我也做了跟他一樣的事啊,
我殷切禱告、穩定聚會、大方奉獻,
神是不是比較不愛我?
還是我犯了什麼罪沒有悔改?
我怎麼得不到上帝的祝福?⋯」
這種情境讓我想起該隱和亞伯的故事,
這個故事不僅在古代發生,
今天仍以不同的形式中上演。
該隱的內心受傷,
他感覺自己被忽視偏待,
主觀的強烈感受使他不理解上帝說些什麼,
也感受不到上帝親自對他說話的心意⋯⋯
最終,這種痛苦與無理的情感
引發「惡」在他的內心發酵,
驅使他走上了一條不幸的道路,
殺害了引起他嫉妒的弟弟
這種暴行也曝露了他無法轉化內心的傷痕。
在教會中,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傷痕,
並試圖理解彼此的痛苦,
往往受傷的人不理解上帝說些什麼,
也感受不到上帝親自對我們說話的心意⋯⋯
我們甚至也如該隱,
加諸傷害在他人身上。
這也引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
「教會應該如何回應這些傷害和痛苦?」
如果我們相信上帝的心意是
讓教會既是傷口的存在,又是癒合的力量,
那麼恩典與公義也需要並行。
然而,我們必須在客觀的基礎上,
考慮不同教會的處境
無論是教會弱小還是強大,
都面臨不同的挑戰。
弱小的教會,
弟兄姊妹的生命還在成長中,
許多不成熟的行為,
需要時間悔改修正;
比較強盛的教會,
有力量回應更多人的需要,
要避免忘記教會的目標不應僅僅是成功,
而應是幫助更多受傷的人。
受傷的人,如此需要主,
有時候我們必須承認自己脆弱的現況,
承認自己需要療癒,
承認自己甚至不想療癒他人 ,
在一個生命癱瘓的階段。
而如果你身在教會這個動態的有機體中,
我們該怎麼樣擁抱群體呢?
明明知道裡面什麼人都有?
我想是需要實際看待不同的個體,看見有的肢體強壯、有的肢體軟弱,需要互相補足,也需要設立原則,才能讓教會可以動起來真正發揮作用,成為一個能夠回應上帝的有力群體,而不僅僅是一個需要療癒的地方。
如果教會是一間戰地醫院,
不能只有傷者,沒有醫護者。
(歡迎收聽01-05集吐槽基督教系列)
(搜尋podcast:不在教會的日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