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會從眾心理學

《思辨小教室》系列文~

最近有位牧師朋友跟我分享,他說:

「我發現有時候大家明明都有意見,卻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辦』而盲目跟隨;有時候大家心裡明明不認同,但因為『怕得罪人』而表面附和。」

這位牧師的觀察,其實點出了心理學中「從眾」的兩大類型。

▌從眾心理學:兩種不同的「跟風」

第一種🔸 盲從

「我不知道怎麼做才對,跟著大家應該沒錯」

專業用語是「資訊性社會影響」

定義:當我們缺乏足夠資訊做決策時,

會參考別人的行為,

並且真心相信「大家都這樣做,應該是對的」。

第二種🔸 順從

「我知道該怎麼做,但我不想被排擠」

專業用語是「規範性社會影響」

定義:明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麼,

但為了避免被排斥、獲得接納,

選擇表面上順從大家。

這種從眾更可怕,

因為它造成的是「公開順從、私下不服」,

長期下來會累積很多問題。

______________

讓我們分開舉例,教會常見場景:

先談談盲從......

【屬靈操練的迷思】

記得我剛信主時,看到教會很多人都在「晨更」,

我以為這是基督徒的標準配備。

於是我也開始每天五點起床靈修,

結果搞得自己精神不濟,

靈修品質也很差。

但我一直以為「問題出在我不夠虔誠」,

從沒想過也許晨更根本不適合我。

直到後來才發現,聖經從來沒有規定靈修時間,

每個人的生理時鐘和生活節奏都不同。

但當時的我因為「不知道怎麼做才對」,

就完全照著別人的模式,

還真心相信這是唯一正確的方式。

【事工決策的盲從】

某教會要決定是否舉辦大型佈道會,

會議上大家對預算、人力、效果都沒什麼概念,

但看到其他教會都在辦,

就覺得「我們也應該要辦」。

結果全票通過,但執行時才發現問題一堆,

預算不足、人手不夠、宣傳不力,

最後草草收場。

事後檢討,很多同工都曾想過:

「其實我當時有覺得不太對,但看大家都贊成...」

心理學研究發現,

三個條件會讓我們特別容易「盲從」:

🔺 當我們搞不清楚狀況時....

🔺 處於危機時:當我們感到焦慮、壓力大時....

🔺 別人是專家時:當我們覺得對方比較懂時....

想想看,這三個條件在教會裡是不是很常出現?

______________

再來比較順從.......

【奉獻壓力的順從】

某教會推動建堂奉獻,

要求每個家庭都要「憑信心」認獻一定金額。

小王心裡很清楚自己的財務狀況不允許,

但看到大家都在台上分享「神感動我奉獻多少」,

他也硬著頭皮上台認獻超出能力的金額。

會後他私下跟朋友說:「我知道這樣不對,

但如果我不這樣做,大家會怎麼看我?」

結果他為了這筆奉獻,家庭財務出現問題,

還因此跟太太吵架。

【議題討論的沉默】

某次小組討論同性戀議題,

大家的意見都很極端,

要不就是完全拒絕,要不就是全盤接受。

小李心中其實有更細緻的想法,

認為這個議題很複雜,需要更多對話和理解。

但看到現場氣氛這麼對立,他選擇保持沉默。

他後來說:「我不是沒有想法,

而是我的想法在這個場合說出來,

肯定會被兩邊的人攻擊。」

三個條件會讓我們特別容易順從!

🔺 團體人數大於三人時:人越多,壓力越大

🔺 團體很重要時:當我們很在乎這個群體的接納時

🔺 團體無異議時:當大家看起來都很一致時

______________

▌從眾不是罪,但盲從是問題

從眾本身不是壞事,

人類天生就有群體性,

適度的從眾可以幫助群體運作。

問題在於「盲從」「順從」——無論是因為無知而盲從,還是因為恐懼而盲從。

真正的信仰群體,

應該既有溫暖的接納,也有自由的思辨;

既有合一的心志,也有多元的聲音。

【你可以建立群體免疫力!】

如果你愛所歸屬的群體,可以這樣做:

🔸 主動詢問不同意見:「有沒有人有不同看法?」

🔸 設立匿名反饋機制

🔸 指定「挑戰者」負責提出質疑

🔸 強調多元性的價值:「神創造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

假如當場很難立刻表態,

最好用的一招是「我需要時間禱告思考這個問題。」

這樣既不會當場得罪人,也為自己爭取了思考空間。

當我們了解從眾心理學後,就能更清楚:

什麼時候我是因為真心認同而跟隨,

什麼時候我是因為壓力而妥協。

這樣的覺察,幫助我們在群體中既不孤立,

也不失去自己。

✝ 有興趣看更多相關文章,歡迎翻翻臉書粉專相簿的思辨小教室!

Comments


©2022 by 不在教會的日子.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