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與感動系列文
- 神學少女
- 2天前
- 讀畢需時 18 分鐘

《當我感動到掉淚,那來自聖靈嗎?》
你是否曾在教會敬拜中被音樂深深感動,甚至熱淚盈眶?
當我們在特會或主日崇拜中隨著音樂揮手、閉眼、跪下.....
這些情緒與行為究竟來自哪裡?
是聖靈的感動,還是精心設計的音樂操控?
---
最近有網友私訊問我:「每次特會的敬拜都讓我感動到哭,
但有時候我懷疑,這只是因為音樂很催淚嗎?我怎麼知道是聖靈感動還是被操控?」
---
這個問題其實困擾著很多信徒。
尤其是當我們看到大型特會和巨型教會的敬拜越來越「專業」,
一切似乎都經過精心設計——從燈光、音樂、節奏、到敬拜主領的肢體動作,
都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演出。
▌情感操控 vs. 屬靈引導的灰色地帶
我注意到許多曾經離開教會的朋友,他們對教會最大的不信任,常常來自於對「被操控」的恐懼。
這種恐懼不無道理——畢竟當我們敞開心靈敬拜時,確實處於一種脆弱的狀態。
前陣子讀到《今日基督教》一篇關於敬拜音樂的文章(連結在底下),
作者提到她第一次在大型特會帶領敬拜的經驗:
音控室要求她「把手舉得更高」、「拍掌拍更多下」,甚至每首歌「嗨的能量」分等級,刻意安排次序!
▌我們是否陷入了過度追求「情緒高潮」的陷阱?
我有幾點思考與大家分享,歡迎你也交流你的想法!
▬【情感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如何對待情感】
音樂能喚起情感——這是上帝創造的美好設計。
聖經中大衛不也是用詩歌表達對神的感受嗎?
問題不在於「我們被音樂感動」,而在於我們如何理解並回應這些感動。
▬【看重敬拜後的生命變化,而非敬拜中的情緒強度】
「特會結束後,我的生命有什麼持續的改變?」
聖靈的工作往往不只是當下的眼淚,而是持續的生命轉變。
我羨慕領唱的生命大於他的舞台魅力嗎?
如果我每次都需要特殊的音樂氛圍才能「感受到神」,那麼很可能我敬拜的態度需要反思。
▬【 警惕將「情感反應」標準化】
我曾收過網友的投稿,表示他身為核心同工,當時正經歷很憂鬱的低潮,卻因為沒有把手舉起來,被領袖批評,沒有積極帶動氣氛,讓他感到非常受傷!
(聽他的故事,我感到非常生氣🤨)
當你所處的信仰環境中,「敬拜」被定義為必須有某種特定的外在表現——必須舉手、必須流淚、必須跪下。
這種標準化很危險,因為每個人與神互動的方式各不相同。
▌平衡看待情緒:既開放又清醒
魯益師(C.S. Lewis)認為:音樂可以「為與上帝相遇做準備」,
但音樂也可能讓我們分心或成為偶像。
他提醒我們在教會感受到的某些情緒,
我們可能誤以為是「屬靈的」,其實可能只是自然情緒。
這提醒我們保持平衡:
既要敞開心靈體驗敬拜中的情感,又要有清醒的頭腦分辨這些情感的源頭與意義。
💟我很好奇大家的經驗!你曾在敬拜中經歷過深刻的情感嗎?
你如何分辨這是聖靈的工作還是純粹的音樂效果?歡迎在留言分享。
💟想更深入了解這個話題,推薦閱讀在《今日基督教》的文章:
💟記得收聽第六季Podcast新節目!
回應時事:《為什麼你的心靈想要課程?》(上)
會連續兩集探討這些情緒被挑動的情況,也聊信仰反思喔!

《敬拜的可怕鬼故事.....(取自網友留言)》
教友曾私下分享過他到禱告會的經驗。
幾年前他大病手術後,因輸血排斥,無法輸血,非常嚴重的貧血,卻仍然得術後ㄧ個月後,再進行左右手再抽2管血的檢查。
抽血後他完全無法行走,因此只好好幾百塊搭車到信義去參加某教會禱告會。
進入後,自然他無法站著敬拜,因此他全程都得坐著,但他全身心都安靜在神面前,這是他當時唯一所能夠的身體極限情況了。
不料敬拜到ㄧ半時,突然有個年輕的原住民同工弟弟拿了ㄧ張紙卡遞給他,
對他說:這是給你的。
因此他ㄧ看,沒想到那張卡上寫的竟然是在責備,控訴他只會用嘴舌敬拜神的那一段經文,還畫了ㄧ個吐舌的臉。頓時讓他對這張卡上落名的牧師很是不舒服,非常納悶,難道當下就沒個人看到他兩隻手挽上貼著兩球剛才被抽了兩大管血的棉球嗎?穿著短袖如此明顯!
他坐著是因為身體的極限。
他坐著敬拜,是因為擔心萬一昏倒了帶給人麻煩,自已也有危險風險。
他雖然是坐著敬拜,但他全身心都投入。
也許晚上的禱告會太暗,那位牧者近視沒看到。
但從此,他深有明白,即便頂著先知性牧者的「先知性」,根本也不盡然每一次都是準確的。
---
▋我真想問:「這位牧師,你自己怎麼不好好專心敬拜?!」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跟我一樣感慨......
牧者在個別教導時,實在最忌諱用這種上對下,不問緣由的指控,
特別在敬拜時,以聖經的話傷害人,不只攻擊平信徒,也非常冒犯上帝。
---
在IG有另一位網友留言:
「以前真的很容易用「外面」來帶動敬拜!
直到我的身體狀況
連手都舉不起來、站也站不穩、情緒也不能太激動時
才真的懂什麼叫心靈跟誠實的敬拜😂
在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也可以讚美敬拜,
無關乎任何外在環境,更關乎我們的心靈」
---
▋帶領敬拜者要有真實的靈性,也需要有神學性,
真知道敬拜的意義為何!
另一位網友留言:
「在神學院學音樂的學生也會被教導:在運作音樂時不能帶著操控會眾的想法,
所有音樂的編織都是要來自我們對神真實的認識🥹
不只有會眾需要思考,服事的人也要知道自己運用這些技巧,
不是為了自己喜歡,而是要幫助人與神更親近。」
▛ 讓我雞婆推薦好書《基督徒一定要上的12堂基要真理》▟
▛請搜尋Youtube:基要真理第1課 敬拜(蔡慈倫教授)▟
---
最後,把鬼故事說完,
那位被誤會的教友自己有些對教會的觀察:
他說在教會時最怕的,就是遇到有人在當中各種偏差,甚至黑暗的個人主觀,
但其實根本完全是與真相並不符的指責及控告。
他在想,今天假若他是社會高身份或是財富者,是否他還會這樣做?
逐漸,他發現這個教會的同工和傳道,有的只接待社會高知識、財富、權勢、資源者,
平常冷漠不怎麼想接待的ㄧ般基層工作者......人前人後接待兩個態度。
只有在教會人數減少時、與活動需要人數及費用時,傳道們的嘴臉才會熱絡起來。這些基層工作者,就是再為教會教友如何奉獻付出,也不入她們的心眼,給的就是冷漠疏離,各種說法的責備對待。
因此,他再也不盲從在牧者的裡面尋找肯定,明白了神是神,人是人的ㄧ回事。
---
💟我很好奇大家也有聽過敬拜鬼故事XD(喂)
💟想更深入了解敬拜,記得搜尋推薦影片!
💟第六季Podcast節目,正在討論情緒操控的情況,也聊信仰反思喔!

《用腦科學來思考「感動」》
好幾位網友在前幾篇留言有深刻的分析:
怎麼分辨「聖靈感動v.s情緒操控」!
有位網友分享他信主30年來的一些經歷和小小的領受,
我想用腦科學回應,提供大家更多的角度思考「感動」,
文章超長,你可以直接拉到結論懶人包:
----
信主30年網友:「在敬拜時被音樂感動和被聖靈感動是有不同的!一個是我們的「魂」(五感)的感動;而一個是我們的「靈」。
雖然敬拜的音樂是引導我們去遇見聖靈,但是大部份的人都只是停留在魂的感動中而已,跟靈的感動其實還有很大的差異。
雖然在兩種感動中都會哭(聖靈的感動有時還會笑),但因靈的感動帶來的哭(笑),和魂的感動帶來的哭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因靈感動帶來的哭是聖靈在我們裡面行潔淨、醫治、裹傷的功效,哭完自然我們裡面可以感受到釋放,並且能領受一種特別的平靜安穩的力量,這力量不僅讓我們心中的傷痕得醫治,也讓我們在聖靈中重新得力!
而魂所感動帶來的哭,就像我們看了一場淒美的愛情電影,感動的痛哭流涕,但哭完好像心頭釋放了某些負擔,但其實我們裡面是完全沒有什麼改變的!」
----
這剛好回應另一位網友的觀察:
「資深的敬拜團都知道需要彈什麼樣的和弦,所產生的和聲聽感更容易引起情緒反應,
而昏暗的燈光與群眾的團體動力,都有加成的效果,
參與的會友需要有意識的反省自己,是否真的在當中與神相交,
同時自己的生命是否得著更新,那才是更要緊的。
小的時候看過敬拜時哭得唏哩嘩啦,結束後馬上髒話和黃色笑話脫口而出的同工,
也讓我開始思考,敬拜時的情緒反應與靈命的連結到底是什麼。」
----
👩🎤換熱愛腦科學的神學少女上場XD
「魂的感動」(情緒反應):
每當我們聽到特定節奏、和弦進行或音樂高潮時,
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和內啡肽等神經傳導物質,產生愉悅感和情緒高漲。
音樂能「直接刺激」大腦的邊緣系統,
特別是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這些區域與情緒處理密切相關。
就像你看感人影片、聽催淚歌曲時的生理反應相似,是可預測的神經反應模式!
「靈的感動」(轉化性體驗):
還記得我做過三集節目,特別是這集:
(還沒聽的,趕快去聽啦!😆😆😆)
我在節目介紹Andrew Newberg博士
他研究冥想和深層祈禱狀態時發現,
這些活動會減少大腦負責自我邊界感的頂葉活動,可能導致超越自我的體驗。
也就是深層的宗教或靈性體驗涉及不同的腦區,
絕對不只是情緒腦,而是特別是與自我感知相關的丘腦,
聽完節目,你會搞懂長期的靈修是如何平衡思想與情感!
這種體驗通常伴隨著腦內啡肽、血清素和催產素等
不同神經化學物質的複雜互動,產生深層的平靜、聯結感和療癒感,
這才是每日與主親近後,基督徒該追求的靈性經驗!
-----------
再下來,我要講什麼是聖靈充滿!(深呼吸讀下去!加油!)
在新約希臘文中被聖靈充滿,
主要用詞是"πληρόω"(plēroō)和"πίμπλημι"(pimplēmi):
前者一種完全的狀態或全面的影響,後者表示一種突然而強烈的填充!
以弗所書5:18「乃要被聖靈充滿」
從文法結構來看,這是一個現在進行時態的命令,
表示持續性的行動,而非一次性的體驗。
聖經學者理解「被聖靈充滿」
是指讓神的靈全面引導信徒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使信徒展現基督的品格。
因此,不是只有敬拜、方言才叫聖靈充滿喔!!!!!!!
要看長期影響--看生命改變--看人前人後.....
不只是看別人,也請好好的看自己😅
-----------
【懶人看這邊】
從神學和科學的角度綜合來看,網友所描述的現象可理解為:
▋魂的感動
對應的是正常的神經系統對音樂等外在刺激的情緒反應,
這是上帝創造的自然機制,本身並無對錯。
▋靈的感動
可能是指當聖靈真正在我們內在運行時,
不僅影響情緒系統,還重新校準我們的自我認知、記憶系統和思維模式,
因此帶來持久的轉化和內在平安。
▋聖靈充滿檢驗標準
從解經角度「乃要被聖靈充滿」,按照原文來看,是持續性的行動,而非一次性的體驗。
聖經強調真實的靈性體驗不在於外在形式。
勇敢的見證(徒4:31)、
屬靈的洞見(徒6:3)、
榮耀神(徒2:11)、
屬靈的果子(加5:22-23)等。
總結就是,無論是從腦科學還是聖經神學角度,
我們都應謹慎避免將神秘的靈性體驗「標準化」,
請把時間拉長,看看生命有沒有轉變吧!
👤重要的是: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他不配上台敬拜!》
你有沒有注意到,教會常常對「誰能上台敬拜」有著嚴格的標準?
慕道友能上台嗎?還沒受洗的信徒可以嗎?有生活問題的基督徒該禁止嗎?
當一個願意參與的心被拒絕,當資格審查取代了恩典邀請,
我們是否已經忘記了,耶穌的宴席總是向「不配的人」敞開的?
▌當「敬拜」變成誰才有資格上台?而不是恩典邀請,我們出了什麼問題?
前幾天收到一位網友的投稿,分享了她的親身經歷:
「先大概介紹我的信仰背景
第三代基督徒,信仰的搖籃教導一直都在原住民部落,觀念很保守的教會聚會。
對於“敬拜”隨著年紀及階段不同,也聽過、見過各樣教導及形式。我對於敬拜是很願意享受浸泡在教會敬拜的感動及喜樂,隨著自己主領敬拜的次數增加也會自我期許追尋敬拜的成長。
直到一年前發生“敬拜的意義‘’衝突事件,讓我大翻轉對於敬拜的反思及認知。
當時帶領社青練習,在部落舉行的喜宴(流水席)
由教會主理開場前的“詩歌歡唱”(類似敬拜)
此階段狀態是:熱鬧的室外公開場合,所以較沒有像在教會內嚴肅及正式。
台下人群情況:大部分的人正在找位置坐或忙碌之類的。
在婚禮喜宴前一天,
主領的我帶領社青練習這場詩歌歡唱,也因為參與人數少,弟兄更少之又少,
所以我就邀請我老公參與。(當時他身份是男友、慕道友,是當時唯一參加練唱的男性)
練唱中,一位年輕女傳道就上前來,直接當著大家詢問我:
[他(我男友)知道敬拜的意義嗎?]
我說:蛤?
她說:他知道敬拜的意義嗎?
我說:教會裡這麼多人知道敬拜的意義,都沒來參與。
這位弟兄願意,卻不讓他參與嗎?而且這只是公開熱鬧非正式的場合。
她說:他如果上去,很多人不認識他,別人的眼光不會說甚麼嗎?
我說:哦~~別人的“眼光”啊
後來我的弟兄,為了不讓我跟這位傳道僵持不下
他說:我可以一起練習,但不上台
接下來在練習的詩歌,歌詞中唱那些關於愛的歌詞,我當下感受到好‘’諷刺‘’
至從這[敬拜的意義]事件後,
我對於敬拜的形式,從在教會裡的日子轉向不在教會的日子裡。
就如,大衛在詩篇裡心靈誠實地坦誠地剖白陰暗面,摔角人生的呼求及讚美神。」
這個故事讓我反思,當代教會對敬拜的觀點—我們把敬拜變成了一種能力展示、資格審核或身分象徵,而非向神獻上的真誠心意。
但聖經中的敬拜,真的是這樣定義的嗎?
▌教會對「敬拜」的三大誤解
🎷【把「上台敬拜」當作特權,而非服事】
教會無意中創造了一種階級文化:
「敬拜團」成了教會中的精英團體,進入門檻高,管理嚴格。
表面上是為了維護聖潔,實質上卻常常淪為另一種形式的法利賽主義
—注重外表過於內心。
台上的服事者被視為「更屬靈」的人。
這使敬拜變成了一種地位象徵,甚至是權力展示,而非謙卑的服事。
--
🥁【把形式正確看得比心態真誠更重要】
在故事中,那位傳道更在意的是「別人的眼光」,而非這位慕道友的參與意願。
這反映了:我們常常比神更在乎「別人怎麼看」。
當我們過分強調外在「正確性」,要求完美的音準、動作、儀式,卻忽略敬拜者的心態時,
我們不正是重複了以賽亞書描述的光景嗎?
「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
--
🎹【把敬拜限制在「聚會時段」,而非生活方式】
最根本的問題是,
我們把「敬拜」理解為週日聚會中的一個環節,而非基督徒整全的生活方式。
當我們把敬拜等同於唱詩、舉手和情緒體驗時,
我們已經大大縮小了聖經中敬拜的豐富內涵。
--
▌重新思考敬拜的本質與目的
敬拜這個詞在希伯來原文中,有「俯伏」、「親吻朝見」的含義,
表達了對至高者的尊崇與敬畏。
而在新約希臘文中則強調「事奉」的層面。
無論哪種理解,
敬拜的核心都不是關於「誰有資格」❌,而是關於「向誰獻上」⭕
耶穌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
▌面對福音朋友,教會敬拜該有的智慧
關於慕道友是否應該參與台上敬拜,我認為我們需要一種更有智慧的平衡:
教會主日崇拜中的敬拜帶領,與婚禮、小組或福音聚會中的詩歌服事性質不同。
我們可以在不同場合設置不同的參與標準,而非一刀切地拒絕。
故事中的場合是婚宴的詩歌歡唱,甚至不是正式崇拜,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歡迎慕道友參與。
關鍵是讓參與本身成為一種學習和成長的過程,而非設立障礙。
如同撒瑪利亞婦人,她對敬拜的理解不完全,卻因耶穌的開放對話而得到轉變。
▌真正的敬拜是在我們聚會後,離開教會時開始的!!!
神學家畢德生(Eugene Peterson):
「敬拜是一種行為,它培養對神的情感,而不是一種情感的表達。」
當我們把關注點從「誰有資格上台」轉向「如何幫助每個人與神相遇」,
我相信我們的敬拜會更接近神的心意。
真正的敬拜是一種生活態度,從歌唱延伸到工作、家庭和日常選擇。
台上三分鐘的敬拜帶領固然重要,但遠不如一生活出基督樣式的敬拜更有能力。
教會需要在「保持敬拜的聖潔性」和「包容慕道友的參與」之間找到平衡。這不是降低標準,而是回歸敬拜的本質—與神真實的相遇。
💟 你對敬拜有什麼思考或疑惑?歡迎到粉專留言區分享哦~!

《網友投稿 》敬拜主領的反思
前幾篇談了敬拜音樂究竟是引導會眾進入神聖時刻的工具,還是操控人心的手段?
本篇從專業音樂角度看:神聖與敬拜技巧的平衡!
讀完你會思考:
🧠 當專業音樂人走進教會服事,
他們所受的訓練與技巧如何影響敬拜的本質?這條界線到底在哪?
信徒又該如何保持敏銳的心,分辨真實的靈性體驗與情緒的起伏?
---
【網友投稿:專業音樂人眼中的敬拜】
(虛線是我亂入的思索)
自己就是學音樂的,也一直有機會在很不錯的學校裡學習。
在學生生涯的最後一段,可以說很幸運嗎?總之學習過程中體驗到了「出神入化」的經驗,在那段時間,常常覺得自己學的不是音樂,而是黑魔法,透過控制音符,我可以讓人哭讓人笑。當然我也意識到自己可以用這個新上手的技能,可以讓人做壞事。
如果要具體一點形容,小說電影「香水」把這個能力,也把藝術家一生追求這個能力的過程描寫得很具象。我們就是一群有天份的人,為了達到絕世武功不擇手段,達到以後,眾人可以因為這一切瘋狂,我們在盛宴結束後,也會被收功之後的寂寞反噬。
所以歸納一下:
在音樂專業訓練的過程中,是被鼓勵要追求得到這種能力的。
我也覺得這種能力所帶來的快感,是上帝賜的。
只是如果夾雜了罪在其中,要透過黑魔法犯罪也超級容易。
我自己在教會裡帶敬拜時,也同樣使用了這些音樂技巧,以結果論,會眾也都回饋過程中感覺聖靈同在,非常感動,回到音樂日常,我聽音樂會也希望得到台上來的魔法。這甚至是我現在認定一個音樂家好壞的基本標準。
但也因為某些人擁有這些能力,我相信他們在掌聲下,如果沒有上帝,也會過得很辛苦,充滿試探。這些人不只是藝術家,甚至可能包含政治人物、名牧師等等有煽動力的人。
但談論「黑魔法」其實有時候也是對牛彈琴,很多人沒有體驗過,或是相信這是可以被訓練的能力,就難以察覺這股能煽動/感動人的力量,所以也無法規範,或是就紙上談兵而已。
------
🍀神學少女的思考:
「黑魔法」這個比喻超戲劇化又有趣,但確實點出了音樂事奉者可能面臨的專業倫理思考。當我們能夠運用技巧觸動人心,這種能力的界限與責任何在?這是所有具有影響力恩賜的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
【音樂技巧與聖靈帶領的關係】
對我而言,音樂技巧不但不與帶給會眾(來自聖靈的)感動衝突,甚至是非常有幫助的。我預備領會時,選歌會思考這些歌詞是不是會眾能自然對上帝講出來的口語?銜接處講的話會不會打斷已經醞釀好的節奏感?歌與歌之間能否造成情緒的堆疊或是良好的起承轉合?音域會不會給會眾負擔?
崇拜開始後我也會顧慮,司琴會不會越來越慢拖累樂感?音樂的厚度會不會無法給予會眾當下投入的支撐....這些都是音樂的專業訓練給予我帶給會眾更好敬拜的「手段」,我相信透過這些方式,詩歌更有可能被會眾大聲唱出來,要「進入狀況」也才能有後續的作用...
我個人給自己的期許,其實是讓會眾可以進入狀況,選一首好的詩歌,接下來就要看聖靈如何透過這個狀況走進每個人的心中了,我沒有太常細問給予回饋的會眾是為何而感動,但我相信上述的預備,是構成結果的要素之一,但我最終的目的是希望歌詞正好是會眾對上帝說的話,透過專業的鋪陳,幫助大家可以很自然地開口讚美,這也是我定義的一個好的敬拜。
外在環境會對我們的心能否被感動,我相信是有很大的影響的,舉例來說音響設備要是在崇拜中一直出狀況,我相信再好的詩歌或是講道,下面的會眾都會因而分心,但有沒有人還是可以被打中心坎,也還是有可能...
-------
🍀神學少女的思考:
這段話讓我看見專業音樂人如何在敬拜預備中投入心思。這些專業考量不是為了個人表現,而是為了創造更好的敬拜環境,讓會眾能夠更自然地進入敬拜。音樂技巧成為服事神和會眾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
-------
【情緒操控的界線】
至於操縱情緒,其實並沒有那麼負面,上述所講的這些崇拜音樂進行中的元素,都是為了讓人的情緒可以被鼓動,在崇拜的當下,我認為我如果是鼓動大家的情緒向上帝讚美,大體上絕對是一件好事。
糟糕的是後續,在我音樂家使用黑魔法的經驗,音樂演奏到深水區時,所觸動的魔力是可以勾引人,充滿戀愛感的。
如果回應神學少女的文章「操控情緒」,我認為的負面狀況應該是,在大家都還被感動到昏昏時,卻鼓動大家做一些有爭議,甚或就是惡事(或是被包裝得很好、教會常規會做的事,包括參與某些運動、奉獻、呼召......都是往不理性的方向)。
-------
🍀神學少女的思考:
這裡點出了一個重要問題:當人處於高度情緒化狀態時,判斷力往往會下降。這不僅適用於音樂環境,也適用於各種集體情緒高漲的場合。在敬拜中引導人進入情感投入狀態並無不妥,但如果在這種狀態下引導人做重大決定,就需要更謹慎。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教會會分開敬拜和決志或奉獻的時間,給人有冷靜思考的空間。
-------
【如何保持平衡?】
那要如何避免被操控?這有點難回答... 我覺得上帝給我們感知能力,這是恩典,其實有機會應該要多享受能被感動的機會,特別是喧囂的現代生活。但我也覺得上帝同時也給我們理性思考的能力。
白宮新任發言人她上台的表現最近非常吸引我,無論是台風、落落大方的態度、用字遣詞...但他講出來的川普政府政策,我會思考並有單一議題的自我判斷。我覺得每次有被吸引,甚或是感動時,可以自我省思一下為什麼?好的台風值得追求值得讚美,但政策內容(歌詞、或是接續的講道)也需要被反思,應該要時刻提醒自己切開來看,並且想想自己是為何被感動的。
👂教會敬拜有沒有更平衡的表現方法?
我目前的做法是,崇拜的當下火力全開,讓大家可以打開心,放出情緒,這是我個人在教會的追求(我在傳統教堂聚會,所以搧風點火應該是不嫌多啦)。
我在選歌時,我也盡量選擇好的歌,指標為何?我很常拿經文寫成的歌詞在崇拜中使用,因為這是上帝給我們的敬拜方式、敬拜時該說的話,有些當代作詞人的表達可能過於自我,不能套用每個人的口吻,或是狀態,當然當中也是不乏傑作,每首歌都是個案,禱告所講出來的話也是,如何將禱告的內容聚焦在上帝真的該被讚美的地方,或是這個教會真心該對上帝說的話,每個教會應該都會略有不同,先認識會眾屬性也很重要。
-------
🍀神學少女的思考:
我很欣賞這段對敬拜的平衡觀。一方面承認情感在敬拜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強調內容的重要性。特別是關於選歌的原則——優先選擇以經文為基礎的歌詞,確保我們唱的是符合聖經真理的話語,而不僅僅是感覺良好的表達。這種平衡讓敬拜既有深度又有熱情。
-------
【敬拜的本質與藝術的張力】
音樂技巧與靈性敬拜並非對立面,而是可以互相支持的元素。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並使用這些能力——是為了彰顯自己,還是榮耀神?
神賜給我們感受美的能力,也賜給我們創造美的恩賜。當這些恩賜被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成為敬拜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時,就能成為連結人與神的橋樑。
同時,對於會眾而言,保持開放又有辨別力的心是重要的。我們可以全然投入敬拜的情感體驗,同時也要思考我們所唱、所聽的內容是否符合聖經真理,是否真實地表達我們對神的回應。
-------
🍀神學少女的思考:
我相信聖靈可以使用各種方式觸動人心,包括專業音樂人的技巧。
重要的是我們的動機和目標——是為了神的榮耀,還是為了自我展現?是為了引導人親近神,還是僅僅創造情緒高潮?願我們在敬拜中,能夠同時擁抱情感的投入與靈性的真實,讓音樂成為我們與神相遇的美好媒介。
-------
💟 你帶敬拜的時候,也有些不同的方式嗎?歡迎在留言中分享。
💟 如果你是敬拜團隊的成員,希望這些反思能對你的服事有所啟發。
感謝神,你的技巧是神所賜的禮物,用來服事祂的百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