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聽不在教會的日子,我們這集繼續來聊一聊「我為什麼離開教會」。
0:26-聖經應該怎麼用?「只抽取經文,讓聖經為我的想法背書」
那上一集我們最後結尾是談到,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對聖經的掌握度不是那麼理解,所以我們不知道聖經裡面對於信仰群體的描述,大部分接受到的,可能就是我原本所屬教會說教會應該要怎麼樣。所以不如我們回到聖經來想一想,到底聖經裡面對於信仰群體的描述,那個畫面是什麼樣子呢?
對,因為教會還是一個信仰的群體,所以教會的信仰的群體裡面的話,聖經是一個教會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群體裡面的書。我們常常忽略了這一點,我們常常會覺得說聖經是一本脫離於群體裡面的書,是一本給群體的書,但是其實聖經是一本在群體裡面的書。聖經裡面告訴我們我們在敬拜裡面我們常常使用聖經的話語、我們的信仰、我們的講道上面,我們聖經常常也是我們所引用的,我們的聖經裡面也告訴我們,我們有怎麼樣的一些的儀式可以來幫助我們。
更重要的是這個聖經其實也是產生於群體,如果我們想像的話,在舊約裡面以色列人他們所經歷的掙扎、所經歷的歷史,都是在裡面他們的聖經就是記載的這樣的歷史,他們的聖經就是記載他們對這些歷史事件、被虜釋放這些事情,他們的回應、他們的反饋。並且聖經也是在新約裡面,當新約的這個這些教會他們面對耶穌的復活的時候,他們怎麽樣去處理這樣的一個事件?他們怎麽樣去在耶穌基督是主的這個新的神給的啟示里面的話,他們怎麽樣能夠繼續下去?所以就產生了各樣各式的福音書、各種福音書、並且產生了各樣的書信。
當我們把這些的文字都處理、都確立在這個信仰的群體里面的話,產生的就是我們現在的聖經,所以我們的聖經也是在我們的群體里面,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寶貴的資產,但是有的時候我們對於聖經的態度,會落入一些我們傳統里面我們的想象。比如說我引用這個Bible Project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資源,它是講到的我們對於聖經的一些的典範,就是我們當我們想到聖經的時候,我們的頭腦會自然想象的,比如他講到三個傳統的這些典範,也許對我們來講並不是聖經真正的功能。
❗ 聖經的三個傳統典範
第一個是講到,他講到的聖經就好像是一個神學的字典一樣,就是當你在神學上面你有什麽樣的疑問的話,你打開聖經找到某一章某一節,你就可以解決這些神學的問題。比如我們可以講到罪惡的問題、神的問題、天父跟兒子的關系的問題,我們打開聖經,也許我們就去尋找聖經里面的這些神學上面的這些定義。
那另外一個我們常常有的一個傳統的典範,就是聖經告訴我們一些道德上面的規則,所以我們常常會打開來聖經,我們就講說:聖經上面道德上面告訴我們……,比如說我們講到了這個男性女性在教會里面服事的問題,我們就會把這個聖經里面的原則,我們就會拿來套用在我們當代。
那第三個我們常常會拿把聖經拿來用的是,我們把它拿來當做是一個靈修上面的、我們一個好像是一個參禪的一個書一樣,比如說我們打開聖經,我們對於一段的經文我們就有一些的思考,並且我們有一些的想象,然後我們就專注單讀在這個經文里面,然後我們每次讀的時候,我們就希望在我們的靈性上面我們有一些的提升、或者是有一些新的啟發。
那這些當然都是不是不好,並且也不是違背了這個聖經的這個原有的功能,但是當我們把聖經局限於這些的範疇里面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就常常把聖經拿來當做一種工具,而不是把聖經拿來當做是一種在群體里面,我們可以一起去學習、一起去發掘的一個資源。
我在想你說,第一個是把它當成神學的工具,就很像是教會今天要有哪方面的發展?我們可能說出一些口號、我們就舉了一句經文,然後作為我們的神學的詮釋。舉例來講,比方說我們想要攻占很多不同山頭、很多領域,或是我教會希望大家聽牧師的話,我就告訴你們要合一,不配合不聽話就是不合一。這個不合一、合一,到底在聖經當中真正意思是什麽呢?我不一定要討論,我也不一定要討論那些發生在群體中的事件,我就只要抽取經文、應用、然後直接驗證我所主張的,就會變成聖經為我個人的這個,神學就是我對信仰的解釋,對我的解釋來作為證據。
5:55-只強調部分聖經的教會
「不關心政治、平權,好像只在乎同性戀議題」
或者是說,另外一個例子是,當然我們都很知道大使命的重要性,但是有的時候我們把大使命這個當作是聖經里面唯一的神學、對於使命的教導的時候,我們常常就會有事工導向的危險,我們就會覺得說我們做任何的事情就是為了要傳福音。那至於傳福音是為了什麽?至於傳了福音之後要怎麽帶領?至於其他的方向我們也許就並沒有那麽多的思考,或者是我們常常就沒有其他的聖經的資源來幫助我們。
其實真的很難平衡,因為我覺得比方說就像你講那個大使命,幾乎是所有的基督徒一定會被強調很重要的一個,要怎麽講,很像我們信仰的中心,就是我們信這個信仰之後我們行動就是要去傳福音。可是信而跟隨呢就是另外一個面向了,什麽叫做跟隨神呢?這個人在我們自己的生活當中碰到一些掙扎的時候,我們怎麽實踐信仰?這部分我們就好像沒有什麽中心主軸,就所以只會用就是「我不應該做哪些事情、啊我又犯罪了」。
所以其實大家不知道會不會發現,我們信仰中那個主軸其實就是深受我們所處的信仰文化所塑造的,你處在什麽群體裡、群體看中什麽?你就真的就是看中這個,所以我覺得就是很誠實的說,台灣現在有一些教會真的就是非常的積極發展事工,所以他的使用聖經的方式大概就是告訴你大使命很重要、傳福音很重要,但聖經的其他面向可能討論就不是這麽多。
那在這個道德層面的話,也許他就會特別強調於不可停止聚會,但是對於為什麽不可停止聚會?不可停止聚會的聚會是什麽樣的聚會?可能我們就比較缺乏這樣的探討、或者是這樣的是這樣的想法,或者是我們對於在性上面的聖潔的需求的強調,也許也是在這個世代里面特殊的一個產物,但是我們就把聖經拿來特別的強調於在這個性的、聖潔的方面的強調,所以就造就了一些在聖經在我們的教會實際的運行上面會有一些的問題。
這也是跟我們所處的環境有關系嗎?不管是台灣或美國教會,因為教會外的文化跟教會其實是屬於蠻對抗的,至少在比方說同性的議題上面、或一些性的議題上面。那我們之前也提過就是尼布爾的這個五種不同基督教跟文化之間的關系,我覺得像台灣就是選擇比較對抗文化的,認為世俗的文化的是比較不好的,所以當教會主張一些東西的時候,刻意要跟文化分別,我可能就不會討論其他的可能性,我就是覺得我要反對可能政府的一些法律、或是反對一些性道德淪喪。
但這個裡面就會你只會看到一種教會的樣子,那萬一你跟這個你沒有那麽認同這個教會所形塑的信仰的群體,你就確實會有一種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的狀態,因為就算你換教會,比方說這個區域的教會都是在這樣的模式裡面,有時候你會真的覺得自己好像融入不了任何一間教會。
那如果說就我們上集所討論的話,他的問題就在於我們沒有看到個人,我們沒有看到我們群體,並且我們群體所在的這些這個處境所接受到的挑戰。有的時候我也會想像在於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講,如果他們到了適婚年齡之後、如果他們必須選擇居住的地方,這個同居的問題可能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果我們只是單純從聖經裡面再來講說:「這個道德規則是什麽樣子、你一定可以、一定不可以」的話,我覺得就是回到我們上一集所講的,我們沒有看到個人、沒有看到群體、並且沒有辦法在這理面找到一個比較比較一致性的理解。
所以其實我們現在討論了很多東西,在吐槽基督教那個系列里面都有比較概念式的講過,比較沒有實際的討論到在處境中該怎麽處理,我覺得我們能做的好像也真的只能拋磚引玉,因為真的是每個個人處境跟教會處境其實差距是非常的大,可能沒有標準答案。
如果我們在學習聖經的時候,並不是把它拿來當作一個神學上面的教科書,告訴我們ABCD,然後我們大家一起都一定要相信,或者是一些道德上面的規則、或者是法律,就是說ABCD我們一定都要遵從這些規則。
我覺得確實這樣子的做法是有效的,但他也有難度的,因為確實要有人很熟悉聖經,所以我當我知道我群體的問題,比方說我們群體分崩離析啦,因為有些人離開了,大家可能受傷。我碰到這個處境,然後我要依這個處境去選擇可能可以跟大家一起討論、合適的經文,帶領大家一起去思想,可能其他聖經上有沒有類似這樣的狀況?或者在這樣的狀況當中這個群體怎麽樣遵照上帝的心意?或他們背離的上帝心意?就是很多這個深思這個情境或處境,是需要有人能夠選擇合適的經文,但是一般弟兄姐妹不見得有能力或是那麽熟悉聖經,我覺得這確實是有難度的。
我覺得聖經怎麽樣能夠重新的回到教會里面?我們從個人、從信仰群體、從我們對聖經給我們的啟示,我們重新來看來重新能夠成為我們溝通的一個資源的話,我覺得是一個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比如說我們看到的這些不回教會的這些留言,其實你來思考聖經里面的教導,跟我們平常所聽到的教導,其實當中是有一些的空間在的。
比如說我看到有一個人的留言,他說他離開教會好幾年,有看到許多平常表現聖潔、屬靈、虔誠的例子,尤其是自稱屬靈長輩的家夥,往往也有機會辨顯入他們的真實樣貌,尤其是整天把讚美主跟阿門掛在嘴上的人。
就是典型的表里不一嘛!
對,可是,我相信這樣的人,他在這個教會里面所接受到的聖經的教導,就是我們要聖潔、我們要有屬靈的樣子、我們不要屬肉體、我們要對於神的話語要虔誠的相信,那這都是我們對在聖經里面的教導,但是如果我們只看到的是這一點的話,我們就會把我們真實的樣貌,跟我們在人前里面所表現出來的樣貌會造成斷裂。
所以很多的基督徒,尤其是基督徒的家庭里面,很多的小孩子都是說:「他的爸媽在教會里面是一個樣子、在家里面又是一個樣子。」那如果我們從聖經來看的話,我們就知道這個並不是我們的信仰所真正要求我們的,我們信仰、耶穌明白的告訴我們說,我們從心里面所發出來的、那真實的,是我們真的需要去去努力的。那如果我們連真實的要求都沒有辦法做到的話,我們去追求屬靈、追求聖潔,我們不是不是舍本逐末嗎?
就有時候我們帶上這個屬靈的面具,是因為大家都這樣帶,如果我不帶的話、我太真實的話,大家反而會覺得:我這個人很奇怪,或是也許我凸顯的別人很荒謬,所以其實一到教會,大家不管說的語言、樣子、態度,我們就會好像帶上了一個屬靈的面具。但是我覺得Harry提醒我們就是,也許這樣我們就舍本逐末了,如果我們需要有一個面具再脫下來面具是另外一個人的話,那也許我們信仰的時間是有問題的。
像我也有看到有網友留言說,他覺得教會的人腦子比較死、圈子比較窄、不知民間疾苦,多數人只在乎你有沒有去教會啊、有沒有讀聖經、有沒有參與服事,對於社會正在發生事件是偏向無感的,當然更不用說他們也不關心政治或平權議題,好像只在乎同性戀議題,所以這是他不想回教會的原因。
這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把聖經當作是一系列的這個道德的規則、或者是神學上面的教科書,如果我們對於世界的看法,就是說這個世界就是跟信仰、跟教會是對立的話,那我們教會就會認為我們不需要去了解世界、不需要去了解世界上面的需要、不需要去了解那些基督徒在這個世界里面所碰觸到的這些的問題。所以他說腦子比較死,就是我們常常就是把聖經當作是規則來用,就是我們的腦子想的就是說,聖經說什麽,我們就做什麽,聖經規定這樣,我們就是這樣,那圈子比較窄的話是因為教會不喜歡接受挑戰了。 但是我也可以理解,如果說教會一天到晚都是在自我挑戰的話,那教會的在事工上面也許會看起來比較比較沒有什麽進展,但是我覺得挑戰跟溝通,我們還是要尋求一個平衡、我們還是要尋求一個讓這個教會能夠真正成為一個,我們大家可以一起分享生命、一起溝通生命的一個地方。
因為如果我們教會對立這個世界的話,其實基督徒就是活在自己的圈子里面,我們只談論聖經上是屬靈上是天上的事,那這樣確實沒有在兩個文化當中張力,就是之前提的我們天國文化跟世界文化,我們就是一個already but not yet狀態,我們是怎麽樣站立的穩,然後面對兩個國度,然後我們可以走出一條就是成為見證的路,我覺得這才是基督徒的使命。
17:35-嘲笑獨身者的教會?
「開拓婚姻者、單身者都能彼此服事的空間」
那也聊一聊就是有人是獨身的他的困擾,他說他覺得教會的人對獨身不太友善,甚至會有欺淩的情況,可能會開一些玩笑、或是被檢討,覺得他就是有某些問題他才不能成家,然後他之前也因為年紀正就是漸漸長,那好像社青到後面,你如果不參加夫妻團契,那你40歲的社親跟20歲都放在一起,這確實他在信仰上面沒有辦法得到同儕,然後也很難被牧養,所以他們就會很尷尬,我覺得這個也是教會的現況。
其實教會裡面獨身跟婚姻是有階級在的,我最近其實翻譯了一篇文章,我翻譯的文章都在近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如果大家去找繁體中文的話也許會找得到,最近翻譯的一篇文章就是探討到這個問題,那就是在教會裡面的這個婚姻跟單身這兩件事情,其實是有他的這個階級存在的,那教會怎麼樣去處理這件事情?或者是教會怎麼樣去反省,在過去裡面為什麼我們把婚姻當作是唯一信仰表達的一種方式?我覺得這個是教會要去思考的。
那在聖經裡面,其實耶穌對婚姻的教導是很豐富的,保羅在對於處理教會裡面的婚姻的事情的話,其實其實也是有很多的可能的面向,怎麼樣能夠在教會裡面開拓一個婚姻者、或者是單身者都能夠有服事的空間,有彼此夠有效的、彼此服事的空間,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我們必須要去處理的問題。
我覺得講到就是好像有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需要,但是其實蠻多教會也會去跑一系列、統一的課程,所以也有網友提說,他覺得很唏噓,他已經離開六七年,他覺得每一次在教會裡面就是跑那些培育課程,想起來就累。其實那個培育課程,以我所知道就是你沒有走完第一階課程,你就會不能參加第二階課程,因為每一階都有開課時間,所以其實是有時間壓力的,然後另外就是他也寫到說,他覺得在教會裡面沒有帶新朋友信主,自己就會有一種很沒有用的樣子。這其實我們剛有提到,就是你不能在事工上或者人數增長上有貢獻,你就是話語權會比較低啦,大家會覺得你這個人不是對教會很有用。
那也有一種感覺,就他說雖然大家都會說什麼平安、主內一家人,但這些好像是一種問候詞,其實大家比陌生人還陌生,就是這個主日時間待在一起,然後聚會完就散,所以他覺得感受不到什麼叫做彼此相愛,甚至老實說連彼此代禱都沒有,所以好像在這種狀況下他就只能想到信仰的話,就看看線上直播好了,或是偶爾讀讀聖經、每天聽聽詩歌,對他來講他就覺得回教會心太累了。
這位聽友舉出的問題其實有很多,從教會的事工導向、從教會的把人當作是事工的工具,他從裡面他沒有辦法體會到愛的關係、沒有辦法在裡面真正的找到認同感。
好像把人塞去上一堆課程,這個人就會變成好基督徒,但其實應該靈性培育不是這樣子的。
對,所以就是太著重於課程過程或者是操練,而缺乏了真正跟人跟神之間的關係,那當然我們也可以從聖經裡面來看的話,我們就知道聖經裡面所呼召的教會其實是一個屬神的教會,那當然在教會在各個文化各個環境裡面,他都有他需要去去成就的一個組織上面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把跟人的關係、跟神的關係放到了教會組織所需要的這個後面的話,那這個就會造成的張力。
22:09-藏身在大教會裡,不用跟人互動真好
「Mega Church的牧養難題」
其實我也聽過比較極端的講法,有人就非常反對Mega Church,他覺得這根本不是聖經當所描繪的信仰群體,覺得這樣子是好像一個大公司或是一個大的集團,然後可以辦很多就是舞台展演、然後就是像演唱會一樣,這些活動人們很喜歡參加,但這已經脫離了聖經當中對於信仰群體的描述,不知道Harry你怎麼看呢?
我沒有參加沒有真正參加過Mega Church,但是我可以理解有一些的對於在生命的某個階段的人,他也許對於他來講Mega Church是一個休息的地方。
沒錯,很多人都說他躲進去了,因為不用跟別人有什麼互動。
或者是對於某些專業的人來講,Mega Church是一個真正能夠結合各種不同的專業,能夠發揮、使用恩賜的地方。所以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教會的功能,不同的教會有不同的所能夠提供的,找到適合的教會、或者是投身於某個教會去在這當中去做去實踐信仰,我覺得這個都是很好的。
我自己覺得,我不確定,我的個人想法就是我覺得小教會他的困難就是,你太無所遁形了,就是你任何人的問題,你在這個比方三四十個人的群體裡面你都會看見,然後你也會看見,這個群體有哪些東西可能並不合於聖經。但如果你是這種反思性比較強、比較有主見、敢於表達基督徒,很明顯大家就會覺得你真的是不合於聖經的,就是破壞群體,因為你提出的問題太血淋淋了,大家沒有能力處理,或是處理這件事情要花很大的成本,我們按照原本很舒適的這個信仰的團體的前進的方向就好了,我們沒有要改變。我覺得在這種情況下,你真的就會待不下去了,不然要怎麼辦呢?就是關係也搞壞了,然後你也看不下去一些做法,所以這時候好像就只能躲進大教會裡。
那大教會,我覺得大教會的困難是這樣,他們有非常多的資源,然後神可能也給很多恩典,可是確實他沒有辦法牧養這麼多人,他就算有非常多的就是牧師,主任牧師下面還有很多的牧師、牧師團隊,但是因為他人真的是太多了,一個牧師能夠真正花時間,我們前面所提的要忍耐、要給空間,其實好難哦。就是很明顯,因為很多這個牧師他們在這個牧師會議上面他們還需要提報他的KPI,「我們牧區最近怎麼樣」,所以你組織管理下面很自然,你就是會比這些,「就是我的牧區一直衰退、我們學青現在都沒有年輕人來」,你就是會被檢討啊,你在這種壓力下面你真的沒有辦法有空間忍耐,你就只能想盡辦法趕快再把人拉回來,或是你對於離開的人你心中是會有不平的,覺得我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為什麼不滿還離開呢?很難我一一有時間坐下來去理解,我大部分可能就是勸你回來,你如果不回來我真的只能放棄你了。
所以這也是有人提到說,當他離開的時候,大家好像就當他這個人消失了,所以他也會覺得,那我曾經在那裡的時間…
就好像是一個工具一樣。
或是說「你們說一家人原來全部都是騙人的」,那個落差感、或是被騙欺騙的感覺就會更強烈。
25:47-教會真的是一個家嗎?
「各種各樣的人成為一個群體的可能」
所以我最後想要討論一個問題,就是教會真的是一個家嗎?在聖經裡面到底要怎麼看呢?
教會彼此為肢體、教會以基督為主,我想這是聖經給教會的兩點的提醒。教會是一個家、教會的成員之間彼此要有 commitment,就是彼此之間是彼此委身的,當然這聽起來好像是很抽象很高的,但是就是在於我們彼此之間的碰撞、彼此之間的互相處理、互相忍耐、互相認識了解的這個過程裡面,我們也才能夠真的實踐信仰。
我想舉出一個例子,我最近去了一個聖地之旅,我們去了這個土耳其希臘的一些的地方,那這個群體是很有趣的,他平均年齡大概是有到六七十歲、有很多的老年人,那我們要去聖地去一些的這個古蹟的地方的時候,怎麼樣彼此互相的照顧、怎麼樣彼此互相的理解、彼此互相的調適,比如說在這個過程裡面幾乎每一個人都輪流生了一次的病,這個裡面有一些的流感發生,但是在裡面其實我至少在那短短的十幾天的時間裡面,我聽不到太多的抱怨,那我也聽不到太多的人覺得說:「這個老年人走得太慢了」、「年輕人少看了什麼東西」,那在當中也有階級的差異,有些人是比較有錢,他可以去去享受一些不一樣的。
所以當我在參與在這個團體裡面的時候,至少我看到大家願意彼此互相的單待、彼此互相的學習,為的是我們能夠真的能夠在這個十幾天的裡面,我們去體會初代的教會,當他們在面對這些壓迫、面對這些信仰的不確定性的時候,他們怎麼樣學習成為一個家庭。
我也覺得說,我們必須要擴展我們對教會的想像跟視野的話,我們應該要多參與在其他的信仰群體裡面,也許能夠幫助我們能夠看見,不同的群體是怎麼樣在實踐信仰的?不同的群體是怎麼樣在看重聖經?或者是強調聖經裡面的某一個部分?那他們的強處在哪裡、弱處在哪裡?
我並不是鼓勵人家離開教會,但是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有一些更全面的、更多樣化的想像的話,知道說各個信仰的群體彰顯聖經裡面的這個教會的想像的時候,也許我們所看的會更全面一點,也許我們所能夠想像的教會會更多元一些。
我覺得那個畫面真的很美,就是一群人,然後我們懷抱的目的是去聖地旅遊,我們想要一起體會跟領略了解初代教會,大家好像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所以過程當中的彼此待待,甚至彼此成全幫助對方能夠一起走完這個旅程,那就很像是一個很美好教會的樣子,我覺得那種大家有一個目標的這種感覺是很好的。
不過終究那是在旅遊當中,所以跟實際生活、實際信仰上面會遇到的壓力又是不一樣的,不過就是在這個那種小的火花裡面,我們就會看到這個信仰的可能。
我其實知道就是希臘的文化當中對於時間有兩個看法,一種看法就是routine的工作、每天日常的事情;但是有另外一種對時間的看法,就是機會性的時間,就在那個特殊的時間,可能是某一個頓悟、或是某一個危難時刻,然後在那個時刻你怎麼應對,所以時間其實有兩個兩種看法的可能性。
那我覺得教會其實好像也是在這兩種時間裡,我們每週固定的碰面,那其實就是很routine的、有一點無聊的,但是有的時候會去遇到一些危機,包含我們有衝突、我們對於事工看法不一樣、或是我們的有人反應他的需求不被滿足,我們感覺到被指責了。在這種人際關係的張力下,也許在那個時間點我們怎麼應對?就是在那個時刻可以凸顯,我們到底是什麼樣的信仰群體?我們是都要長得一樣嗎?還是我們容許我們的群體當中,就是有人是手、有人是腳、有人是頭都不一樣,但是願意互相就是增添彼此的榮耀、體恤軟弱的肢體?我覺得這個其實就是在那個機會的時刻才有辦法看出來。
我知道在台灣的教會其實長得會是比較相像的,但是就算是在台灣的教會大小也有不同,並且還有各種的團契、還有各種的在不同的信仰團體裡面所努力的方向。所以其實我鼓勵大家去看看,或者是在網路上面可以多認識、多交通,其實都是好的。
其實台灣真的資源很多,有很多的讀書會是跨教派的,都可以去參加跟參與。而且有時候老實講,比方說你是一個情感很豐富的人,你需要很大量在情感當中滋養,你參與的教會是一個比較不是這種類型的,他們是活動比較多的,那也許這個群體的屬性會滿足不了你這一塊。但是你既然選擇留在你的教會,一定有某些部分是你覺得很受幫助的,那就是我自己要有能力去找到滿足我其他需求的地方。
也確實我承認,我覺得有一些人把所有的期待都放在他的教會裡,教會又要提供他社交友誼的功能、又要找到他的伴侶、又可以給他靈性的指導,有時候不是教會不願意給,是這個教會確實可能有他發展上的限制,他現在可能沒有辦法滿足你。但我覺得不管在教會內、教會外,我們都會碰到需求不滿足的時刻,所以怎麼樣我也回到我自己的責任、他人的責任、教會的責任,我一樣可以從這三塊去想,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
32:15-雙標、虛偽、說一套做一套……
「教會沒有那麼美麗,是一群一起學習、努力的人」
然後我看到這些留言,其實好多都是在講雙標、虛偽,好多都是在講說說一套做一套,那我覺得這個是給教會很大的提醒,我們怎麼樣能夠面對我們自己、面對教會 面對我們的信仰,我們至少學習一致,並且誠實的面對自己的需要、誠實的面對這個教會的需要,或者是我們也不需要彼此互相的指責、或者是彼此互相的認為對方沒有辦法完成教會的期待、或者是個人的期待。
我覺得我自己最深刻覺得要反省的就是,我們真的太事工導向,我們把這個大使命的詮釋好了,應用成真的是要傳福音、帶很多新朋友,但從這個出發點開始,教會他怎麼樣培育信徒、他怎麼樣看待一個人在教會裡面的角色,其實好像都歪掉了。
就是怎麼樣真的是一個群體?這個群體當中每一個人,就像一個家庭當中,每一個人的位置跟每一個人在裡面怎麼樣得到彼此成全、得到成長,這些東西我覺得反而更值得思想,不然我們教會就會留下一群可能很溫順的人,很願意follow教會的事工策略,但是這群人如果沒有了牧人真的就是走迷的羊,沒有辦法能夠自己知道我要如何去應對這個社會挑戰,我就只能活在教會裡,也沒有辦法活在世界之中了。
其實我最近在讀一些的書,就是針對於新約教會裡面的一些,比如說是保羅的書信、或者是《啟示錄》裡面提到的某個教會,當我們重新的進入到他的處境裡面去、去了解到他當時候的文化、他當時候所處理所掙扎的事情的時候,我們也會了解到每一個教會,其實他們都是在這個裡面,他們學習怎麼樣活出復活的基督。我們也可以想像他們在那個時候,也許也是很艱難、也許是很痛苦的,從這個時間的序列來講的話,在比較後期的教會裡面也常常處理了一些閒然不工作的人,像這樣的問題。
所以我們在聖經裡面,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的例子,其實教會裡面本來就會有這些的問題,本來就會有這些的現實跟實際上面的落差,那處理這些教會其實也就是信仰的一部分。
就是我們可以操練的場域嘛,所以教會本來就存在了不公不義、很多的問題,所以我覺得我們找新朋友進教會的時候,也不要把教會講得太美麗,只能說我們就是一起在學習的人、一起努力的人。
我們存著這樣的盼望,就是說這個教會是有神同在的,並且神會親自來接近、帶領這個教會。
那我們的討論就到這邊囉,我相信很多人可能也還在思索,就是我要不要離開教會?或是我要不要回到教會?那我想Harry應該是很鼓勵大家,真的還是要有實體的關係,然後去操練我們怎麼樣活出我們的信仰。那我也是覺得實體是網路所不能取代的,但如果你現在真的有困難、以及你現在面對人還是感覺到害怕、你曾經受過傷害的話,那至少持續在線上還是跟一些基督徒互動,我覺得也是必要的,持續去找在你身邊,你可以信賴的資源。
OK,那我們節目就到這邊,拜拜~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