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為什麼不在教會》04 支離破碎的信仰

作家相片: 神學少女神學少女

已更新:2022年6月27日


聽友回饋:—離開教會與離開信仰並不一樣! 來自一位年約三十的職業青年,這位社青認為,出社會後時間成了很寶貴的資源,工作繁忙之餘,若還要兼顧教會服事,只靠熱情與天上的財寶撐下去,早晚會有燒焦的一天,為此,或許教會能夠轉型,牧會不再只是吸引人去聚會,而是教會能夠主動走入大家的生活,如透過 memes 或 podcast,藉此照顧工作繁忙的族群。

對於餐飲業、服務業等等,休假不穩定的從業族群,教會有時很難予以關心,這位聽友也是其中的一員,他們都因為現實的困難,難免與教會群體脫鉤,到最後就離開教會了。回想以前還是學生時,輔導或長輩都很認真培養年輕人,希望他們以後能夠繼續在教會中服事,但出社會後,長輩們難以同理當今社青面臨的難處,又要求社青遵照教會傳統行事,無意間施加了許多壓力,讓教會不再是一個好好休息的地方,許多青年雖然想要信仰上帝,卻無法繼續待在教會,於是默默出走了。

不過好在近來網路媒體發達,越來越多基督徒願意討論青年出走的議題,TA認為這樣的討論非常重要,即便不一定能得到實際答案,討論的本身也具有深厚意義,我們也不能讓相關的討論停止,反而要讓教會界積極地面對青年問題,以此贖回年輕一代。


2.節目開始:《華人基督徒離教的四大歸因》

根據『華人基督徒離教分析』這篇論文的分析,華人有四種主要的離教原因,分別是「教會的操縱性、強制性過強」,「教會反科學、反理性」,「教會排斥不同思想或宗教」,「教會詐欺、內部衝突」。

先來談「教會的操縱性」,最常見的形式就是「以愛為名的控制」,要求信徒做各式各樣的事情去愛神愛人,倘若不能辦到,便被視為不夠虔敬,而為了要融入群體以及達成教會的期望,也只好硬著頭皮更努力去做。然而,當信徒對真理或教會有所質疑時,牧者有時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只好東說說西說說,最後強迫信徒接受某些既有概念,成為另類的「洗腦」,無法帶給信徒有意義的解答。


接著談「教會的反理性」與「排斥不同思想」的現象,根據論文,有8%的受訪者認為教會迴避社會現實及人類需求,15%覺得講道沒有說服力,11%認為基督教義反科學、無邏輯,可見教會內部確實存在些許問題。教會常常分享美麗的見證,隱藏不那麼光鮮的事實,並期望所有信徒都能成為聖潔喜樂的人,缺又常忽略現實,不去關注社會議題,彷彿忘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及渴望。漸漸地,信徒好像亦須在教會中代上面具,不能發出任何負面或質疑的聲音,只能讓教會認同的聲音出現。

實際上,所有人都還在成聖的道路上,我們都需要上帝的幫助,也需要弟兄姊妹的關懷,當我們能夠互相承認自己的不完全,便不再需要假裝聖潔,能夠坦然分享自己的弱點,真實地認識彼此,讓教會成為一個安心,又能真正建造人的場所。


3. 「罐頭化」的信仰答案

有些人認為教會活動有「罐頭化」的趨勢,好像每個信徒都要執行相同的任務,當這些任務執行完畢,信徒似乎就畢業了,能夠變成穩定的同工,回到教會服務他人。這整個過程省略了個體差異,也不在乎個人生命的體悟,更簡化了上帝對每個人的獨特心意,彷彿信仰有所謂SOP,讓每個人都走一模一樣的軌跡。

這個現象讓信徒的個體價值受到壓抑,甚至喪失了部分的身分認同,變得自卑。根據論文,有38%的受訪者覺得自身的言行與思想受到限制,自我也被壓抑,因為任何好事都是上帝的功勞,壞事卻是自己不夠信靠。信徒的個人時間也常被占滿,像許多認真參與團契的大學基督徒,覺得大學根本在讀團契系,為了參與團契,放棄了交其他朋友、玩其他社團的機會,有時後覺得團契的某些活動好像沒什麼意義,但因為信徒應該「將時間分別為聖」,也只能繼續參與。


我們認為,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並非只能遵循特定的形式,教會的主流方式也不見得適合每個人,花太多時間宅在教會裡,也讓我們失去和非基督徒作朋友的機會,真正「榮神益人」的信仰生活,或許能夠有很多種樣貌,上帝的心意不可能只有一種模式。


4. 社青支離破碎的信仰要怎麼辦?

在初代教會的時期,許多基督徒是奴僕,他們沒辦法去聚會,卻依然堅守信仰,將信仰傳承下;去當代的社會青年能夠自由地去聚會,卻發現教會有時成為很不自由的地方,待在教會裡既辛苦又感受不到意義,倘若自己或周遭的朋友真的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該如何是好呢?

這些受訪的社青提出一些建議:信徒總要留給自己一些喘息的空間,並能夠注意自己的狀態,遇到狀況時懂得表達需要,不要獨自苦撐,以免賠了健康又離棄了信仰。也可以趁大三大四時調整生活與服事的節奏,盡早準備自我,以度過剛出社會的不適應,如此一來便比較能夠成為健康的社青,繼續參與在教會當中而不感到挾制。

教會的牧者也可以改變一些習慣,比如以關心取代說教、試著聆聽年輕的聲音等等。事實上每個人有自己的信仰軌跡,各自的困難不同,教會可以更重視信徒的個體性,引導信徒建立與生命經驗連結的信仰內涵,畢竟當代社會的人不再只隸屬於單一團體,每個人都有非常多獨立的社交圈,在教會裡的表現已不再是人的全部,唯有信徒的核心理念才是真正的信仰重點,為此,我們真的應當關心每個人的內心,而非只關心弟兄姊妹看上去像不像一個好信徒。


5. 鼓勵

最後給還沒加入教會團契的社青一些鼓勵,想要從零開始融入一個團體確實不容易,往往需要承擔很高時間與心理成本,但這卻不構成不嘗試的理由,終究還是需要試試看,才有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信仰群體。話雖如此,有些人確實沒辦法在現實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團契,然而隨著網路發達,我們也能在網路上跟遙遠的肢體連結,形成穩固的信仰群體,虛擬教會也已行之有年,在這網路時代,或許這正是現代問題的現代解方。

華人基督徒離教原因分析/作者:劉焱,原載于《福音與當代中國》雜誌第13期


 

自評:

這次嘗試把Podcast的內容如實地變成文章,沒有摻雜太多自己的想法,因此個人認為文章連貫性沒有很好,但就當作嘗試,以後有機會再修正寫作風格。

寫作者介紹/Thomas

我是一個太閒的弟兄,目前就讀清華大學幼兒教育系,準備升三年級。覺得神學少女闡述的觀點很值得當代教會反思,許多現象也深有同感,因此前來應徵沒錢拿的寫手工作。



344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