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影片上字幕耶!大大感謝義工軒無償協助!
每集的podcast都會上傳到youtube,適合不習慣使用podcast的朋友喔!
神學少女前言:
我看韓國美女歐膩大長腿的熱舞,我想莎樂美那支曠士絕倫的美艷舞蹈,大概就是那樣吧!
我好像是小學讀到聖經人物莎樂美的同人二創,有作家衍伸出一則短篇小說,以少女的視角描述整件血腥事件,我感到又驚悚又美麗。
因此,當聽友敲碗,很喜歡之前聖經人物系列,希望能聽到更多故事之後,我拜託香港王礽福老師,授權我朗讀他的《聖經青春物語》這本尚未出版的著作,老師也讓我自由添加一些我的想法在裡面,於是,第一則故事,就為大家選讀美少女的故事。
這本書特別描繪聖經中的「年輕人」,寫他們的掙扎、故事,以及與神的相遇,或只是一個無奈的身影,對照今日年輕人一樣碰到的困境,我非常喜歡!所以用一人說書的方式,希望適合睡前輕鬆聆聽,老師故事寫得很好,節目播出後我開始收到年輕人聽友回饋,非常開心,我還怕這集我自己感觸說太多@@
這集王礽福老師指出莎樂美成為被利用的工具,對比今日把被父母當成自我延伸的孩子,讓人感慨,這也是呼應了前天晚上我與南歐華人姊妹的對談,特別提及信二代在文化下需要順服家庭與教會的現況,這使得信仰中的獨立思考,很容易被視為對抗傳統的悖逆,這是年輕信徒的無助與沮喪啊QQ
《聽友回饋》
很喜歡您所說的莎樂美的故事!有很強烈的既視感。我是社區高中的老師,每年都會遇到背景複雜的學生,也有強烈望子成龍的家長,因此莎樂美複雜的身世、手中血淋淋的人頭,都給我很深的感觸。尤其是莎樂美最後竟成為皇后、印在錢幣上這點,讓我想到電影「血觀音」結局(清純的少女至終成為新一代心狠手辣的棠家掌門),讓人感到無比的悲哀。
我也很感謝您對於青少年心理的介紹,對我而言是非常寶貴又實用的知識。
我是家裡第一個基督徒,16歲在團契受洗,之後無論要讀聖經或去教會,都是跟父母對抗換來的自由。以前我會很羨慕從小在教會長大的人,覺得他們比較正統純粹,但聽了您的講述,才了解他們面臨的掙扎。謝謝神學少女的精心製作!好喜歡你的聲音。期待接下來的故事~
《節目逐字稿》
之前跟小范姊傳道在[隱藏的聖經故事]裡面談了幾個聖經人物,然後我得到一些聽友的回饋,他們覺得很受用,很喜歡這樣說故事的方法。所以我也想說,那試著用同樣的方式,我幫大家找到很棒的一本書。
這本書沒有正式的出版,但是作者王礽福老師很大方的授權,我可以在節目上面朗讀和引用,甚至也可以自由的做一些修改,加上自己的意見。
[聖經青春物語]是王礽福老師為雜誌所寫的專欄,他描繪了聖經中三十歲以下的精采人物,礽福老師是文字傳道人,他也寫過很多好書,例如:蔗民神學、平凡門徒的信仰與實踐..等等,所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尋老師。
關於王礽福老師與[聖經青春物語]
那在分享[聖經青春物語]這本書中的故事之前呢,我想先透過這本書的序,聊一聊老師當初會開始寫這樣子的文章的一些起源。
他說,其實剛開始的起源很簡單,因為教會很重視青少年牧養,那雖然他自己本身沒有參與在其中,可是聽到了不少的講論。但他也發現,很多青少年事工的理論是建立在各類社會科學的基礎上,好像滿少談到聖經的,於是他就想說:
「那到底聖經裡的年輕人發生過什麼事呢?他們遇過什麼樣的成長課題?有沒有面對過一些困惑、痛苦、和危機呢?在那些時刻,他們如何做出信仰的抉擇?如果聖經故事是人類行為的原型,那麼聖經中的青少年故事,是否仍然值得我們參考呢?」
當時他在寫作的時候,寫了一年多就碰到了香港發生的反送中運動,所以他覺得自己又明白年輕人更多一些,發現自己其實在寫的時候,正是在寫他們的故事。
聖經的詮釋,何嘗不是一種時代的詮釋?時代提供一個認知的角度,讓我們看見一些細節,而這些細節,又倒過來重新詮釋了時代。
不過老師也說,他畢竟不是聖經學者,也不是青少年工作者,所以他沒有真的建立了什麼樣的青少年理論。他只是希望年輕人看到這些文章之後,可以遇見自己,知道該如何抉擇前路,那當然也希望成年人看了這些文章之後,能了解上帝對年輕人的一些心意,摒棄一些我們當代的偏見。
現代教會年輕人的困境
其實在21世紀,基督徒在許多的國家所受到的宗教和信仰的壓迫比往年更甚,如果我們對公義沉默,年輕人就會對我們沉默。
如果教會總是不能談論政治議題,或是當代大家很關心的社會議題,總是標榜著:「教會就是我家呀!所以大家要維持家裡的和諧,每個人都少說一句話!」那主日的信息與講台,就會離信徒的生命越來越遙遠。
教會就很像是一個偶像劇一樣,好像刻劃給信徒美好的生活、美滿的基督教中產階級的樣貌,但不是真正屬於信徒在生活中碰到的掙扎。而當我們這些天真幸福的想像破滅的時候,我們就更難調和信仰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落差。
我覺得年輕人在跨出學校和社會中間那道門檻的時候,常常是很受到衝擊的,甚至有的時候更早,他光是離開他的母會,進入外地的大學求學念書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碰見信仰的衝擊。
當然這些重要的掙扎和議題,不是短短一兩集節目就能夠找到一條出路,很多時候是一個年輕人花幾年的時間在面對和整合他的信仰;有些人選擇離開了,有些人選擇留下來更堅持。
我不知道收聽節目的你,是否正處在這樣的掙扎階段?我們這一代所面臨到青春期,其實跟上一代比起來整個是往後挪移的。
怎麼說呢,以前可能在25歲左右,許多人就已經決定了婚姻大事,也確認了他事業的方向,但是在當代可能鄰近30歲,還有許多人還在思考他人生想往哪裡走,也沒有在經濟上完全的獨立,需要倚靠家裡。
其實這段時期,有學者稱為『成年初顯期』,它既不是青春期,也沒有真正跨入成年人的早期,而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呢,人們會開始擺脫可能過去依附的狀態,但又還沒有完全具備一個成年人應當負起的責任,很多的未知都還在發生,沒有什麼是確定的,是一個人面對自己人生獨立探索的時期所以相對來說,也會特別的孤單。
在這個階段的年輕人,始終會存在一種自我和社會之間的張力,可能會抗拒要完全的被社會化,但又感受到不得不配合社會的許多自我的矛盾;這段時期的年輕人也確實承擔了一部分獨立生活的責任,比方說好像是在半自治狀態,也許是出外居住、或是住在宿舍,但還是把一些責任留給了父母和其他的成年人。
研究也發現,即便到了31、32歲,還是會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會感覺自己沒有完全進入成年期,這是自身的主觀感受,因為一個人真正感覺到自己成年,大概要符合下列三個因素:
Ø 一,接受自己、不想逃避自己該負的責任、也願意扛起這個責任背後的代價
Ø 二,能夠獨立的做出決定
Ø 三,能夠實現經濟獨立
所以在這三項特點都滿足的情況下,一個人在心態上才會真正相信自己已經成年,其實在這段時期,因為有很多的不確性,所以內心是特別容易孤單的,但是也有很大的機會去實驗很多的可能,對很多人來說,因為長期固定性的角色,例如:一個父親、一個丈夫,這樣的角色和承諾還沒出現,他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那有一些人呢,則是可望大量浪漫和性的經歷,那麼成年初顯期就會是他探索的時機,因為此時他比較不用對父母負責、父母的監視下降了,但又還沒有到社會大眾期待他成婚的年離,所以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這樣子的背景下,我們很能理解,其實成年初顯期,他世界觀的改變會是他發展裡面最核心的部分。我們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學到的世界觀,如果是在教會長大,當然裡面就有很大一部分是信仰的世界觀。
可是進入了大學之後,在我們的教育和環境,以及所結交不同的人群當中,會讓我們看見:「有好多種不一樣的世界觀哦!」原來自己曾經以為的黑白對錯,這不是一個二分法,有很多的可能性。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年輕人會開始質疑過去自己的想法,重新建構自己的世界觀,而研究也顯示,當然你越高程度的教育水平,就能夠帶給你越多對世界觀的探索和重新考量。這也是為什麼,如果是信二代,許多的基督徒他的大量流失期,大學確實是一個關鍵。
我自己是覺得很可惜,就像前面所提,這個時期是一生中最孤獨的時期,因為對自己身分的探索是一個人在摸索的,很多時候在愛情裡面也得到很多的傷和眼淚,不見得能夠這麼順利,一下就選到對的人或是和適合的人交往,很多時候我們是在錯誤當中學習。
當我們即便受傷了也不想回家討拍,希望自己獨立、為自己負起責任,但確實又很害怕和惶恐,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時候,是最需要信仰群體的,不論在群體中,我們可以得到情感的支持、還是透過討論重新建構自己所能夠相信的信仰的信念,這都需要有同伴能夠討論,甚至一起摸索。
我覺得如果教會不能回應社青的需要、年輕人最需要陪伴的時候,真的非常可惜! 所以就想能不能透過Podcast、透過朗讀王礽福老師的文章,創造一個思想的空間,可能你在聽這些聖經人物的故事的時候,也許是睡前、也許是坐車,就是比較輕鬆的時間,邊聽邊想,對自己有一些整理。
希望這樣聲音的陪伴可以讓你覺得沒有那麼孤單,願這些故事成為一座橋樑,幫助你可以接通聖經世界,再透過聖經世界洗滌你的心靈。
讓我們一起加入這趟旅程吧!
文章選讀:致命一舞
第一則故事,為你選讀的是:[致命一舞],經文:可六:16-29、太十四:1-12
聖經有一個女孩名叫莎樂美,莎樂美的家庭非常複雜,比起崩壞的現代家庭,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知道能否把錯綜複雜的關係說清楚。
她母親叫希羅底,第一個丈夫是希律腓力,腓力跟希羅底的父親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也就是想要殺了嬰兒耶穌的大希律,所以從輩分上來說,腓力是娶了他的姪女為妻子,並生下莎樂美。
有一回,腓力同父異母的兄弟希律安提怕,到羅馬去探望腓力時,他就勾引了嫂子希羅底,勸她離婚,而自己會回家和元配妻子離婚,元配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立馬回到自己的娘家,而她的岳父就發動了戰爭,岳父是阿拉伯王,大敗安提怕,搞得羅馬政府為整件事情善後。
安提帕為了娶希羅底,其實觸犯了兩條猶太律法,就是無故離婚、以及娶嫂子為妻,使得施洗約翰多次批評安提怕,而且可能已經造成一定的社會輿論,希羅底恨不得殺了約翰,倒是安提帕敬重約翰的為人,只把他抓到監牢裡,明罰暗護,就是表面責罰他,實則是保護施洗約翰。
這些背景就是莎樂美所處的家庭,你聽,是不是很複雜?
經文稱莎樂美為女孩,所以可見,莎樂美那時候只有十來歲。
有一天安提帕生日,大排筵席,貴賓如雲,然而莎樂美公主進來跳舞。公主跳舞,你想到甚麼?是不是像迪士尼那樣?但實際上是有一點成何體統…
畢竟現實不是迪士尼,正常來說公主不會載歌載舞,任人觀賞,在古代世界,跳舞表演是奴婢甚至妓女的行為,特別是希律家族的性道德又不怎樣高尚,所以這場表演不可能是屬於國家戲劇院的藝術表演,比較可能屬於電子花車那種充滿挑逗意味的演出。
可是安提帕卻對莎樂美的表演讚不絕口,甚至誇下海口連半壁江山都可以拱手相送,如此豪氣、如此孟浪,皇宮變得像銷金窩一樣,安提怕這樣的行為就是把希羅底的女兒當作妓女看待。
問題是,莎樂美是千金之軀,她怎麼可能做出這種如同妓女的行為呢?想一想,這次演出怎麼可能得不到莎樂美母親希羅底的同意?甚至有沒有可能是由希羅底親自安排的?一個母親,怎麼可能讓一個公主作出如妓女般的演出?這怎麼可能呢?但是事實就這樣發生了。
如果我們撇除道德考慮,那麼這次演出值得嗎?哇!跳一支舞能換半壁江山,本小利大,划算得不得了!而且笑貧不笑娼,這場不道德的交易豈不是大大成功嗎?
有人認為,這次演出是希羅底為了索取施洗約翰的命而作的精心佈局,但我看可能是想多了,希羅底怎可能預計到希律安提帕這次會開出一張不寫銀碼的支票呢?她只是逮到一個好機會,順水推舟除去其她的眼中釘而已。無論如何,希羅底都相信女兒這次的演出,絕對是討好希律和賓客的大好良機,這就是她的精心佈局
但還是那個問題:一個母親怎麼可能讓身嬌肉貴的女兒,化身為挑逗情慾的舞孃呢?
但認真想想,有甚麼不可以?希羅底只是做得比較赤裸而已,很多為孩子好的父母,何嘗不是處心積慮把子女栽培成一部功名利祿的機器?沒錯,女兒是你心目中的小公主,但你卻教她做出妓女般的行為,因為你覺得值得。
有時聽見一些名校父母教導少年人的言行,我就詫異到底他們想培養一群怎樣的名人?當你看盡社會權貴、高官的各類嘴臉後,或許你就明白為什麼「仗義每多屠狗輩」。
當然我們無法完全區分這些名人的嘴臉,有多少屬於天生?有多少是受環境耳濡目染?有多少是父母教導出來的?
我們再回到經文,到底希律安提怕他是不是一開始就許諾要相贈半壁江山呢?
其實,按照不同的譯本,在馬可福音23節的時候,有「多次起誓」或是「鄭重起誓」的意味,這個詞其實滿有戲劇意味的。
現場可能是莎樂美跳完舞,希律龍顏大悅,就對她說:「你無論想要甚麼,只管向我求,我一定給你!」但莎樂美不知道是不相信,還是不知道要甚麼好,一時間不知道要如何回答。
而希律看她不作答,就再三的承諾,我是一言九鼎,一言既出、肆馬難追,只有你想不出,沒有我做不到的事,總之呢,牛皮越吹越大,最後說出:「你無論向我求甚麼,就是我國的一半,我也一定給你!」
那莎樂美畢竟是個年輕女孩,想不出要什麼大禮才好,她又不想錯失這個機會,當然就要跑去問媽媽啦,因為她相信媽媽一定給她最好的建議,而一件原本喜氣洋洋、皇恩浩盪、父愛如山的故事,到了這位充滿仇恨的母親手上,就成了除去眼中釘的機會。
於是她的母親說:「要施洗約翰的頭!」
在馬可福音六章25節紀載的,莎樂美『急忙』,這個急忙除了指動作,應該還包括心情,一個女孩可能得到她人生中最大禮物的承諾,卻只能用這個機會,去換取一個好人的人頭,一個不是她真正想要的禮物,但是母命難違,不知道這對母女之間曾經有過怎樣的對話。
總之,莎樂美急忙地回復了國王,而聽到了這個要求,希律雖然很憂愁,知道自己牛皮吹大了,就立可惜君無戲言、面子攸關問題,就立刻差遣衛兵去殺約翰。
『急忙』與『立刻』在原文是同一個字,相映成趣,一條人命就在電光火石間給解決了,國王立刻派一個衛兵,吩咐拿約翰的頭來,衛兵就去,在監獄裏斬了約翰,頭放在盤子裏,拿來給那女孩,她就給她母親。
至於剛剛希律所謂的很憂愁,以及之前經文說:「希律怕約翰,知道他是義人,是聖人,所以就保護他」,即便希律聽到約翰的講論十分困惑,仍然樂意聽他,這對比之下不就顯得荒謬絕倫嗎?
用一個沒有道理的理由,就把真理犧牲掉了
女孩拿著國王送給她血淋淋的禮物,其實沒什麼用,於是就拿去給真正想要這個禮物的媽媽。經文沒有提到女孩子拿過去的心情,但很可能莎樂美的少女時代在那個時期就已經結束了,她不需要有什麼樣的心情了。
對年輕人最可怕的一種親子互動,就是父母拿了可能是你一生最寶貴的機會,用來換取一份你根本不需要、不想要、不應該要的禮物,以滿足他們那無疑是扭曲的人性。
我們來談談,在西方藝術的莎樂美。
其實後來莎樂美成為一個滿重要的隱喻,衍伸出不少藝術的創作,很多人也添加了不少關於美、身體、情慾、死亡的元素,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自然是王爾德大幅改寫的《莎樂美》
他是這樣寫的:
『施洗約翰拒絕了莎樂美的愛,莎樂美在希律王面前表演七層紗之舞,一層又一層地脫去身上的紗布,最後全身赤裸伏在希律腳前,只求施洗約翰的人頭。
當莎樂美接到盛在銀盤上的人頭後,竟然對著人頭談情說愛,繼而熱吻,希律王嚇壞了,就命令士兵殺了莎樂美。』
蔣勳形容王爾德寫出了「毀滅的激情,絕對的愛,在死亡裡最後的占有」,這樣充滿了世紀末的頹廢美學,似乎比原著更聳人聽聞,也把原著比下去了,但是這樣病態的貪嗔痴固然有其迷人之處,我們還是應該把它當作特例來看。
當你仔細閱讀聖經中有關莎樂美的記載,其實對照我們今日相當功利的教育模式,可能相較之下,現實才可怕。
王爾德筆下的莎樂美,是一個主體性極強的人,縱然她一步一步把自己逼向瘋狂,但是你知道,那是莎樂美個人獨特的故事,你可以想像愛有多瘋癲,卻不會視它為愛的常態。
但是聖經筆下的莎樂美,雖然年輕、貌美、有才華,卻是個面目模糊的人,任由她的生母以及她的繼父塑造她的生命,她可以是任何一個年輕人,這樣才叫做恐怖。
莎樂美從小就學會這樣一套待人處事方式,史書後來記載,後來莎樂美嫁給了給希律安提帕另一位同父異母的兄弟,希律腓力二世,但是腓力無嗣而終,就是沒有小孩。
於是莎樂美就再嫁了給羅馬皇帝尼祿安插在小亞美尼亞的一個國王,為他生了三個兒子,而考古學家發現,那個國王發行的金幣背面是有莎樂美的頭像,並鑄有「莎樂美王后」的字樣。
你可能會覺得羨慕,也可能會憐憫她或瞧不起她,端看你持守的是一套怎樣的價值觀。
我們來想想現在,一個資源較為豐厚的父母,比較有能力塑造子女擁有各項才能,但是這些父母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嗎?
因為資源比較多的人,也比較知道怎麼樣找門路、鑽空子,做一些不道德但是合法,讓一般人拿他們沒有辦法的事,所以他們總是會快人一步,更快達到目標。而這樣的家學淵源,自然成為這些父母希望子女「世襲」的傳統。
少女莎樂美成功了,經過此事之後,她和她的父母成為同一夥人,跟他們走相同的路,貴為王后,留下肖像,名載史冊,卻只是聖經裡一個無名無姓的幫兇,縱然她如此年輕、貌美、有才華。
神學少女的回應
做一點簡單的回應。
我想到在我曾經陪伴社青年輕人當中,我聽過很多類似的故事,他們的父母對他們有明確的盼望,希望他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一個成功人士。
不論男孩還是女孩,其實在大學畢業,選擇要念研究所還是要就業的時候,父母的殷殷期盼,都會成為這個年輕人心中的拉扯,到底怎麼樣做才是一個最正確的選擇?可以不顧父母的意見嗎?可以只管自己心中的喜好嗎?可是真的能判定自己有才能、堅持下去不會後悔嗎?
這裡面許多價值觀的拉扯當中,我常常也看到一個基督徒年輕人會感到:「那麼信仰在哪裡呢?」如果信仰告訴我,我應該奉獻自己,應該關心窮人,可是這個社會又要求我,應該證明自己,可以功成名就讓父母心安,或是我至少證明自己,我可以把自己養活,但我真的還有餘裕去照顧到其他人嗎?
這樣的內心拉扯,其實是滿痛苦的,而且很可能要長達好幾年在摸索時期。
王礽福老師寫了莎樂美的故事,你會看到一個年輕人多麼有才華,也站在機會之門前面,可是很悲傷的是,她所做的事情、她所索取的禮物,其實違背了良善,也違背了她本人的意願。
而且很多決定做了之後,人是會透過我們的經驗塑造我們的信念,所以當我每一次的選擇,我都選擇了更容易接近成功的那一條路,而不是符合我信仰、道德、內在價值觀的那一條路,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變成另外一個人。
我們會覺得那個無法社會化、天真的自己失落了,而同樣,信仰當中的善良好像也隨著那份天真一起失落了。
我覺得這是很可惜的,這就好像變成,留在教會裡的年輕人還保有比較天真的心情,但是沒有辦法面對社會的現實;但是出去踏入社會面對現實的年輕人,又失去了信仰當中很可貴,那種為了善或是為了愛而堅持的信念。
這是滿嚴肅的事情,而且沒有標準答案,我當然會鼓勵,如果你正面臨一些抉擇,請仔細的思考,除了目的之外,這個過程會塑造你的靈性、塑造你的人品。真的只有結果是最重要的嗎?我自己覺得上帝是非常看重過程的。
所以,不是一個成功的結果就能蓋棺論定,你這段時間的拉扯值不值得?反而是你在過程當中,每一次的抉擇、每一次的掙扎、在禱告裡面你怎麼樣回到上帝面前,真的去衝撞你內在原有的價值觀,也詢問神怎樣做出一個更好的抉擇,這個過程是更重要的。
希望這樣子的故事和分享,有一點點回應到有需要的人,也求上帝給你智慧,知道信心是可以實踐的,當我們信不足的時候,我們可以向主呼求。
希望今天這集節目對你、對我都有幫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