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在讀書📗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03]——靈修對大腦產生什麼影響?

作家相片: 神學少女神學少女

已更新:2024年11月16日


【摘要】 《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03這集探討靈修活動如何具體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透過神經科學研究,揭示了不同形式的靈修練習對大腦特定區域的影響,以及這些變化如何改善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特別關注前扣帶皮質在情感整合中的關鍵作用,並提供了實用的靈修建議。



【說書精華】 ▍靈修與神經可塑性:科學遇見靈性

每個宗教傳統都有其獨特的靈修方式,但它們是否真能改變我們的大腦?現代神經科學研究提供了令人驚訝的答案:靈修不僅能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更能實際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


▍認識你的大腦:靈修的神經基礎

要理解靈修如何影響大腦,首先需要認識幾個關鍵的大腦結構。想像你的手掌中放著兩顆去殼的杏仁,這代表大腦深處的杏仁體,負責處理恐懼反應。再加上一顆核桃,代表丘腦,負責將感官訊息傳送到大腦各個部位。你的握拳,加上豎起的前臂,就像是你的脊椎和更原始的邊緣系統,這個系統負責情緒反應和記憶編碼。

在這個基礎上,想像四張皺摺的紙包覆著你的拳頭,這就是大腦皮質,儲存著你的所有記憶、信念和生活習慣。其中最重要的是額葉,位於雙眼後上方,負責邏輯思考、語言表達和自主行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前扣帶皮質,這個區域能夠激發社群意識、直覺和同理心,是靈修活動特別能夠強化的部位。


▍靈修如何改變大腦


研究發現,不同形式的靈修會影響大腦的不同區域。無聲的默禱和出聲禱告會激活不同的腦區;重複同一段禱詞,最初幾分鐘和持續較長時間後,大腦的活動模式也會發生變化。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研究者對修女和佛教徒進行的大腦掃描顯示,當他們進行長期的靈修活動時,位於耳朵後上方的頂葉活動會減少。這種變化與自我意識的消失有關,使修行者能夠與其專注的對象(對修女而言是耶穌,對佛教徒而言是純粹的覺知)合而為一。


▍前扣帶皮質:靈修的關鍵


前扣帶皮質在靈修中扮演特殊角色,它位於管理思想的額葉和處理情緒的邊緣系統之間。研究發現,女性的前扣帶皮質通常比男性大,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女性普遍表現出更強的同理心和群體意識。

然而,不善表達情感的男性可能在右腦擁有較大的前扣帶,這使他們較少受到恐懼影響,情緒反應也較為平穩。靜觀修行正是通過刺激前扣帶的活動,幫助修行者培養對他人的敏感度和同理心。


▍丘腦不對稱:靈修的深層影響


一項特別有趣的發現是關於丘腦的研究。研究者發現,進行靜觀修行超過十年的人,其左右丘腦呈現不對稱狀態。這種不對稱與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癲癇病人類似,會影響現實感的判斷。這表明持續的靈修練習能夠改變我們感知實相的方式。


▍實踐建議:活用神經可塑性


研究顯示,即使每天只進行12分鐘的靜觀練習,持續兩週就能觀察到大腦的變化。神經可塑性的速度遠超我們的想像,就像快速播放生長了百年的樹林,我們能看到樹枝以驚人的速度生長與枯萎。同樣,我們的大腦神經元也在不斷重組,回應著我們的學習和經驗。


▍走向整全的靈性生活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任何形式的靈修本質上都在強化我們的神經迴路,特別是那些與同理心和社群意識相關的部分。這些發現不僅證實了靈修的價值,也為我們提供了設計更有效靈修方式的科學基礎。


靈修的最終目標不僅是個人的心靈平安,更是培養對他人的慈悲心。通過理解靈修如何影響大腦,我們能更好地將這種內在的轉化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創造更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靈修提供了一條通向心靈平安和社會和諧的道路。通過持續的練習,我們不僅能改變自己的大腦,更能為周圍的世界帶來正面的影響。這正是靈修的科學價值和精神意義的完美結合。


▍情緒與靈修:從憤怒到慈悲


在所有情緒中,憤怒是最原始也最難控制的。當憤怒升起時,我們的大腦立即進入戰鬥或逃避狀態,對他人產生恐懼、防衛或壓迫的衝動。更具挑戰性的是,他人的憤怒也容易引發我們的負面反應,這是大腦的天生反應模式。


靈修提供了一條超越這種本能反應的途徑。當我們專注於靈性價值與目標時,流向大腦額葉和前扣帶的血液會增加,抑制情緒中樞的激烈反應。這解釋了為什麼長期靈修者往往能夠以平和的態度面對衝突,甚至能夠以慈悲回應憤怒。


▍靜觀修行的深層影響


研究顯示,靜觀修行的時間長短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雖然每天30分鐘或更長時間的修行能帶來最顯著的神經活動改變,但即使是每天12分鐘的靜觀練習,持續兩週也能產生可測量的大腦變化。


靜觀修行特別能強化以下能力:

- 降低對負面情緒的反應強度

- 增強對他人痛苦的感知能力

- 提升專注力和情緒調節能力

- 強化社群意識和人際連結


▍面對當代挑戰的靈修智慧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研究發現,那些將神視為慈愛力量的靈修方式,能夠有效降低壓力反應,增強心理韌性。相反,建立在恐懼基礎上的信仰實踐可能加劇焦慮和社交隔離。


▍建立整全的靈修生活


基於神經科學的發現,我們可以更有策略地規劃靈修生活:


1. 持續性比強度更重要:固定的短時間靈修勝過不定期的長時間練習。


2. 整合情感和認知:透過靈修平衡思想和情感,而非壓抑任何一方。


3. 培養慈悲心:將靈修的效果擴展到社會關係中,特別是面對衝突時。


4. 留意身體信號:理解靈修對身心的影響,適時調整練習方式。


▍結語:生命的莊嚴與信心的力量


正如這本書的作者所言,從神經學家的角度來看,生命本身就是莊嚴的。每一個細胞都在為生存奮鬥,每一條神經都在努力維持生命。然而,在這生存奮鬥的背後,還有一股更深層的力量在推動著我們:那就是信心。


無論是相信神、科學、自己或他人,信心都能推動我們超越純粹的生存,賦予生命更深的意義。靈修正是這種信心的具體實踐,它不僅幫助我們活下去,更幫助我們活出價值,建立意義豐富的人生。


神經科學的研究讓我們看到,靈修不只是一種精神寄托,更是一條實在的轉化之路。通過理解和運用這些發現,我們能更有效地培養慈悲心,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為這個世界帶來積極的改變。


在這個科學與靈性相遇的時代,我們終於能夠以更全面的視角理解靈修的價值。這不是要用科學來證明或否定信仰,而是讓我們看到,人類的靈性追求如何具體地影響著我們的身心,並最終改變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6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