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腦科學
- 神學少女
- 3月25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聊聊情緒腦科學
《腦筋急轉彎2》深受觀眾喜愛,引發了許多討論,最近因為講課和晤談工作需要,抽空去看電影,發現情緒探討倒是次之,其實這真是一步青春期腦內風暴的好教材,可以一步步拆解,幫助成人了解青少女的心理變化。
這樣的腦內風暴並不止步於青春期,負責情緒的腦區在12歲達到發育巔峰,在18歲時發育完全;但負責理性思考的關於判斷力、心理及自我認知等能力,要隨大腦前皮質層完全發育,約25歲才算成熟健全。
20到30歲的階段則是前額葉「關鍵黃金時期」,一方面這是做出許多人生重要決定的關鍵時期,二方面價值觀也會從封閉到開放,在這些內外在刺激下,我們高階認知功能,包括判斷、決策和控制衝動或是抽象思維會蛻變更加成熟。
這些衝擊也會帶來強烈的不適應性,在成年初期階段的許多負面經驗讓人無法消化,會持續延續到成年的中後期,例如:人際焦慮、負向自我認同、衝動控制不佳等等。
在電影中爸爸和媽媽的大腦主控台,負責主導的情緒不一樣,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伏筆,就像每一個大人長成的樣子不同,誰是我們的主導?
讓我腦洞大開一下,聖經人物保羅、耶利米的主控台可能是怒怒與憂憂長期合作,大衛王可能是樂樂,掃羅王是焦焦⋯⋯
如果生而為人,我們先天不一樣,後天如何管理好情緒,善用與擁抱每一個面向的自己,學習對人付出,而非被焦慮把持,總是心口不一,或做出傷人傷己的決定,就是靈性的操練!
/
我一直有心願能做更多情緒科普,因為身心靈的整體性,如果我們更能理解大腦的機制,就會知道「靈性操練」,絕對是從鍛鍊大腦開始!
當你把專注鎖定在特定事情上,大腦隨之因應而生的就是神經元的改變,而大腦「用盡廢退」的修剪機制,我們可以有意識的運用而塑造自己的品格。
/
《腦筋急轉彎》這部電影對人們最好的啟示,就是提醒我們看懂混亂情緒裡頭,到底有哪些角色呢?
在情緒教育匱乏,我們缺少學習與練習的機會,讓大部分的人對自己內在的感受是不清晰的,常常覺得「煩躁」、「厭世」、「生氣」、「不安」⋯⋯但以上每種情緒都可以再細步拆解,了解自己情緒的組合包,辨識與「命名情緒」,正是調節情緒的第一步。
舉例來說,你有發現憂憂的鏡框是深紫色,代表著眼淚背後的恐懼;怒怒大爆炸時會噴出黃色火焰,暗示發洩怒火的快感轉身即逝!
理解自身情緒的複雜性,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我們才能看到許多隱藏的念頭,這裡面也有許多非理性的信念,我們才有機會鬆動與改變,靠著聖經的觀點,建立更好的自我認同,用神的眼光來定義自己的價值。
最後,分享一句我喜歡的台詞:
親愛的,你一點都不糟糕,你只是在改變。
You are not gross, honey; you’re just changing.
不管幾歲,我們都需要拿掉自我定罪,因為神重價買贖了我們,但是我們需要悔改,帶出持續地改變,讓性情更像主耶穌,長大成人,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
我們一起keep changing!
(我已經錄好了三集談大腦與靈性,不過請朋友試聽的評語是太難了🤣🤣🤣,因為沒有畫面,確實一堆讓人不熟悉的名詞,哈哈哈,沒關係!我會持續進步,好像講課帶演練會比podcast更好表達!但總之會找時間上線~)
腦科學與信仰
當信仰與腦科學碰撞,會發生什麼?
《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的作者研究靈性經驗中大腦的反應與變化。
(一)神長什麼樣子?
(二)你心中的神是哪種形象?
(三)靈修對大腦產生什麼影響?
【情緒自我安頓的四步驟】,用腦科學解釋與設計的方法,歡迎繼續閱讀!
【情緒自我安頓的四步驟】
在我分享了創傷反應與心理機制後,收到網友私訊真的很心疼,很想再多做點什麼!
本文是我以腦科學為基底,整合不同的情緒理論,提出處理情緒波動的簡單四步驟,用實際的方法來幫助處理自己的情緒。
👉情緒自我安頓的四步驟:
覺察、辨識、接納、梳理。
好好處理情緒,能幫你恢復內在的平衡,也能達到外在的和諧。
1. 覺察
第一步是覺察情緒。這意味著你需要留意自己當下的情緒反應。例如,你可能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感到心跳加速和呼吸急促。這時候,你要停下來,注意到這些身體反應,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某種情緒。
🧠當我們覺察自己的情緒時,前額葉皮層會被激活。這部分大腦負責高級認知功能,如自我反省、決策和行動計劃。
🚨覺察情緒是將我們的注意力從情緒的自動反應轉移到有意識的認知處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反應。
2. 命名
第二步是命名情緒,當你覺察到情緒時,試著先辨識,在理解後就能給它命名。你可以問自己:“我現在感到的是什麼情緒?”可能是憤怒、悲傷、焦慮或失望。例如,如果你因為犯錯誤感到焦慮,辨識有助於你清楚自己的內在狀態與期待。
🧠辨識情緒涉及到海馬迴與前扣帶回皮層的合作,海馬迴幫助我們將情緒反應與過去的經驗聯繫起來,前扣帶會幫助我們對這些情緒進行分類和處理,減少情緒反應的強度,這有助於我們理解和命名情緒。
🔋命名情緒能避免過度反應:雖然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但回應情緒的方式有好壞之分!
3. 接納
第三步是接納情緒。接納並不意味著你喜歡或贊同這種情緒,而覺察情緒的存在,並允許自己去感受它。例如,你可以對自己說:「我現在感到焦慮,這是正常反應。」,這樣的自我對話可以減少對情緒的抗拒,避免情緒累積和爆發。
🧠接納是一種主動的認知過程,可以減少對情緒的抵抗,降低杏仁核的過度反應。當我們接納情緒時,島葉的活動會幫助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自己的內在狀態。
🌳每種情緒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功能,情緒背後的訊息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合理的行動。唯有先接納,才有機會好好理解。
4. 梳理
最後一步是梳理情緒。這包括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並尋找適當的方式來處理它。例如,你可以問自己:「這種焦慮告訴我什麼?我可以採取哪些行動來解決這個問題?」透過梳理,你可以找到更合理和建設性的行動來應對情緒,而不是過度反應或忽視它。
🧠梳理情緒涉及到計劃和決策,這需要前額葉皮層的參與。前額葉皮層幫助我們分析情緒背後的原因,並制定合理的應對策略。
另外,扣帶回皮層在情緒調節和解決衝突方面起著協同作用,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情緒,並採取建設性的行動來應對情緒。
🌈我們有責任以不傷害他人的方式表達情緒,這樣才能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和自身的心理健康。
【情緒的意義】
🔹了解情緒的功能
🔹避免過度反應
🔹為情緒表達負責
情緒可以提醒我們需要改變某些行為或環境,但我們不應該過度反應。例如,焦慮可能提醒你要提前準備,避免未來的困境,但過度焦慮可能會讓你無法行動。
當你感到憤怒時,可以選擇冷靜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以攻擊性或指責的方式對待他人。
雖然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但我們需要負責任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應該傷害他人。
【對靈性發展的幫助】
通過覺察、辨識、接納和梳理,我們可以更好地管理情緒,從中學習並成長,身心靈一同成長。
好好處理情緒,也是一種靈性的操練,學習忍耐卻不壓抑,接納卻不縱容,在盡力與人和好的練習下,生命的歷練讓我們體會到愛是不輕易發怒,這才是愛人如己,加上彼此相愛的最好實踐。
————
《不在教會的日子》平台以podcast、網路文字事奉,嘗試整合心理和神學,鼓勵基督徒思辨與友善對話,反思信仰實踐。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