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化的反思
- 神學少女
- 2023年10月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超級長文)#文化
podcast這幾集都在討論信仰與文化😉
前幾年人在異鄉,為了練習英文下載了交換語言的app跟外國人聊天,當時有一段對話,令我印象深刻。
有位黑人朋友問我是不是台灣人非常敏感,只要忽略了訊息,或是拒絕要求,就會覺得很受傷。甚至台灣人想拒絕都找藉口,拐著彎子說話。他非常不喜歡這點。
我問他:你是否覺得台灣人沒有自信呢?
他承認的確是⋯⋯他覺得這些fake people,好像soulless。
我解釋文化的差異,他卻無法接受。或是說,即使文字上明白,內心無法同意。
我想彼此文化的差異,在於我們華人文化認為「不是直接說出真心話才是對的,跟對方不夠熟的情況下,為什麼要讓你知道我真正的想法呢?」
但是這位黑人朋友卻認為自己很懂文化差異、很會發現人們的內心與行為,很顯然,他並不同意我提供的觀點。
🫕
這讓我聯想到《21世紀教會成長學》凱勒牧師寫的「處境化」,也就是基督徒「面對文化的彈性」。
基督徒常常高舉聖經是絕對權威,只想單向的向世界說話,可是這裡有一個盲點——聖經是無誤的,但是我們詮釋跟表達的過程都受限在我們自己的文化之內,所以我們會誤以為自己所講的內容完全正確。
這一方面封閉了真理可繼續探尋的部分,另一方面也封閉了對話的可能性,因為沒有人想聽我們講什麼。
🥨
文化是我們用以理解自身和他人,甚至是廣大世界的一種規範和秩序,我們透過當中的規律,幫助自己活下去,並且適應環境,以至於這些準則和價值觀,深植在我們的意識和生活習慣之中,根深蒂固到無法懷疑這些文化內容。
舉例來說,高舉個人主義的美國文化,可能容易輕忽聖經中權柄的概念,因為他們對權威和制度深抱懷疑。或是韓國文化非常注重長幼秩序,高舉領袖權威,也容易忽略了聖經警告人的權柄過度延伸,會變成魔鬼工具的提醒。
凱勒牧師說:「與不同的文化互動,這件事能幫助我們除去遮蔽視線的屏障,緩慢但切實邁向更完備合乎的基督信仰。」
/
我覺得容納異己非常困難!
就是因為意識到這個問題,才需要練習與反思,我希望自己在批判或評論的同時,也應該一直Open Mind的去觀察,去推翻打臉自己原有的想像。
但是我也自我警惕,小心掉入另外一個極端,無止境的循環在驗證聖經與文化的差異,而忘記了應該是以聖經的模式與典範來保持平衡。
/
🥚面對不同文化時,
如何用福音為準則來看待彼此的差異?
我想到了保羅。
他說「像軟弱的人,我就做軟弱的人,為要得著軟弱的人。像什麼人,我就做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保羅是一個有大智慧又堅強的人,年輕時也是一個性子急躁,好大喜功的人,直到他被基督的救恩改變。
🥚到底要怎麼樣的愛,才能夠讓一個堅強如保羅的人,願意向軟弱的人做軟弱的人呢?
沒有評判、沒有論斷,
只有為對方流淚禱告的期待。
他甚至提醒我們不求自己的益處,
只求眾人的益處,
為了叫他們得救。
/
因為我非常喜歡保羅,
他的生命是我的榜樣。
我想可以向保羅學習的是:
當我們遇見受文化制約、
有特定認知框架的「受眾」,
我們要體恤他的軟弱,
甚至約束自己不採取某些態度或行為,
為要替他們除去路上的絆腳石——指的是他們在福音上分心又無關緊要的事。
🧅
每個文化都有好的元素、壞的元素,混合了真知灼見,半真半假的瑕疵品,這是因為普遍恩典使文化中可以有好的部分。
但也因為人的罪、以及缺乏特殊恩典啟示,使人抵擋救恩、排斥真理,造成文化中壞的元素。
做為一個面對世界的基督徒,我們要打開耳朵聽世界的聲音,反思確認內心所信的,區辨文化中的好壞元素,經過整合之後傳,講神要我們所說的,這就是「傳道者」。
這位黑人朋友對台灣人武斷的推論,提醒了我,不要自詡為文化觀察者,實際所做的不過暗中比較別人與我的不同,只關注在我的好惡上,而缺乏站在對方的文化上去理解的意願。
最小的應用,就是在聽別人的故事時,應該放下自己拿自身經驗,直接去對應與反駁的習慣,這才能避免投射。
☘️
回到處境化,我個人的反思:
🥚該怎麼應用在生活中來信仰實踐呢?
凱勒牧師說合宜的處境化代表兩方面:
製造對的絆腳石——
1️⃣用十架挑戰罪人。
挪走不必要的絆腳石,
2️⃣讓福音不至於顯得那麼怪異難明。
🌱
為了使福音清晰,又不怪異難明
我們需要定義「福音」!
🥚那麼完備的福音是什麼?
斯托得指出福音的綱要包含四個層面
兩個見證:聖經和歷史中復活的證據
兩個事件:基督的死和復活
兩個條件:我們要悔改和信心回應
兩個應許:赦免和聖靈
(這是彼得和保羅在宣講福音相似的綱要,我們無權力刪改使徒傳達的這個福音。)
「處境化」提醒我,
我們傳達福音時,確實要順應文化,
但是最忠實的福音事工,
就是我們千萬不可向人隱藏神完整旨意,
以致於描繪出神的形象是不完整的。
換言之,當我們作為獨立的個體活在世界上,要做光和鹽把福音帶給周遭的人,
🥚我們要如何個人「處境化」?
「我們要把健全的聖經
徹底地帶到橋的另外一端(現今世界),
用符合這個文化的方式重新表達出來。」
—斯托得
我想,也就是我要把對聖經完整的理解,
活出來並應用在我的生命裡,
並在於我周遭朋友共同的文化中,
嘗試翻譯成我們都能夠理解的語言,
以他們能看到被活出來的耶穌樣式吧!
#21世紀教會成長學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