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完美世界必須被摧毀?從《Kpop獵魔女團》談「懷疑」與信仰的力量 ft.神學少女——寧夏璐66號茶坊
- 神學少女
- 10月9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已更新:5天前


哈嘍哈嘍,大家好,我是神學少女。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節目。這次被點名要看《KPOP 獵魔女團》,我就立刻去找來看。起初我抱著「好好欣賞藝術」的心情,結果發現這部片把許多看似老套的元素,組合得出奇地有趣。它融合韓流風格,又讓人聯想到現實中的明星與女團設定,讓整體故事更貼近當代。
雖然我平常不追韓團,但透過短片或新聞,也看得出女團成員常被分成不同人設——叛逆、可愛、成熟。這些設定在片中被誇張化,卻也真實反映人們對「角色」的期待。看完之後,我反而開始思考:為什麼這樣老梗的劇情仍然打動人心?是不是因為那些情節觸碰了我們內心深處共同的掙扎與渴望?
關於善惡、羞恥與悔改的拉扯
男主角振宇與女主角Rumi的關係,是整部片的核心。Rumi代表絕對正義,但她有個秘密——她其實擁有邪惡的血統,但她相信殺死惡魔,身上因血統出現的紋路就會消失;而振宇一開始就是惡魔,卻在與Rumi的互動中被喚醒了內在的善。
這種「善惡混雜」的角色設定,在兒童向動畫中其實不常見。也因此,觀眾能在他們身上看見自己那份模糊的掙扎:我是不是也有陰影?我是否能被饒恕?
我在想這個影片會讓很多人有共鳴,就是因為他把這種「好像我有陰影,我應該覺得很羞恥」,可是在這個面對痛苦的過程,我最後轉化了!我好像戰勝了這個羞恥感,而且我還能夠幫助其他人,所以變成一個很榮耀的事情。這個翻轉會讓很多人感覺很被觸動,可能因為我們也都會有那種「我也不確定我是好的還是壞」的糾結。
__________

你有沒有過那種感覺:覺得自己某個部分「不該被看見」?
可能是你的性取向、你的家庭背景、內心某個陰暗的想法,或甚至只是你某個「不屬靈」的軟弱
於是,我們開始學會戴面具。
在教會裡戴、在朋友面前戴、甚至在神面前也戴。
在動畫《KPOP獵魔女團》女主角Rumi隱藏惡魔紋路的故事,會不會其實就是我們的故事?
__________
▌假性自我:為了活下來的偽裝
當人們有難以承認的黑暗面時,我們會形成「假性自我」,就像面具一樣,也可以用信仰中提到的老我來想像,代表一種長期性的不健康的自我狀態。
雖然面具有保護作用,但是假性自我的形成,會消耗大量心理能量來維持面具,讓人感到疲憊不堪,形成內在的戰爭。
如同動畫中的女主,隨著身上惡魔紋路越來越明顯,需要更多偽裝時,她漸漸開始懷疑:真正的自我有那麼糟嗎?一定只能恨惡不好的陰影面嗎?
這就是她內心的戰爭,也是觀眾很有共鳴的地方。因為戴面具真的太累了。
當我們壓抑內在的陰影,往往不只是壓住「壞的感覺」,也會同時切斷「好的感覺」。
回到信仰中,這對神人關係會造成嚴重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信徒會說:「我知道神愛我,但我感受不到。」
這不是因為神不在,而是因為我們的情感系統被封鎖。
當你習慣性地否認自己某些情緒(憤怒、懷疑、軟弱)時,你也會同時失去感受其他情緒的能力(喜樂、平安、愛)。
從心理的角度看,這也會傷害人際關係!
當人無法真實地表達自己,就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連結。即使在群體中,也會感到孤單,因為我們知道別人愛的是那個「假性自我」,而不是真實的我們。
這就是為何我們渴望接納!
因為我們都害怕沒有人會愛面具下的自己。
也許寫日記把一些東西先整理出來,不要讓它在你心裡面一直發酵變成腐敗的東西。因為其實大腦在把它語言化的過程,你就在切換腦區,它就是一個整合的過程。
▌身份羞恥:不是因為我做錯,而是因為我是誰
Rumi的處境更痛苦的地方在於「身份羞恥」。就像現實中某些人因為性取向、族群身份、或某種與生俱來的特徵而被標籤化一樣。
社會認同理論告訴我們,人會透過群體賦予的標籤形成自我概念。如果這個標籤被社會定義為「污點」,那個體就會經歷深刻的身份羞恥。這種羞恥不是說「我做錯了」,而是「我不該存在」。
▌信仰怎麼看?罪不是遮掩,而是被醫治
在基督信仰裡,罪惡不需要被隱藏。
這聽起來很反直覺對吧?
我們不是應該要聖潔、要得勝、要「看起來很屬靈」嗎?
但神的心意其實不是要我們用面具遮掩,
而是讓罪「被看見」——
【不是為了羞辱我們,而是為了公開地醫治我們。】
想想看耶穌怎麼對待那個患血漏病十二年的婦人。
她偷偷摸耶穌的衣服穗子,
本來希望安靜地被醫治就好,
但耶穌卻停下來問「誰摸我?」
當婦人戰戰兢兢地承認時,
耶穌公開宣告:「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
這不是要羞辱她,
而是讓所有人知道:
她的病得醫治了,
她不用再帶著羞恥的記號活著了。
這是一種公開的醫治,在身體和社會關係上都救了這個婦人。
▌動畫打動人心,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女主角身上看見自己。
如果Rumi的惡魔紋路能被接納、被看見、被醫治,會怎麼樣?
如果教會不是一個要求大家戴面具的地方,而是一個可以卸下面具的地方,會怎麼樣?
如果我們能對彼此說:「我看見你的紋路了,但我還是愛你」
那會不會才是真正的福音?
神要揭露的罪惡,不是為了羞辱我們,而是讓我們公開被療癒。
如果你有聽節目,歡迎跟我分享你喜不喜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覺得到振宇這個角色的反轉是這部戲劇裡面的亮點。
振宇的懺悔可能有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 為了讓我自我感覺良好的懺悔。我想要跟Rumi親近,我希望他能夠接納我。我並沒有真正揭露完整的真相,我講了一些其實還是維護自尊的話。
第二次犧牲: 就是振宇了救女主角犧牲了。在犧牲那時候,振宇對Rumi說:「你拯救我的靈魂」。那個第二次的犧牲感人,是他真正感覺到他靈魂不一樣了,跟他願意付出行動。他那個就不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就是悔改,而是我真的要付出。
我覺得到一個信徒就是一個有信仰的人,我們基督教元素裡面很重要那個悔改。比方說,我覺得我自己不堪,我這個不堪可不會被上帝的恩典翻轉?有種更深的懺悔是你隨著認識這個信仰越來越深,然後你越來越看見好像我裡面真的有很多就是行出來由不得自己。即便我想當一個很好的人,但我不行的時候,那個真正體悟,然後不再為了自己感覺好,而是開始為他人去著想,我想為別人付出的時候,我覺得那個悔改就帶出真正行動。
信仰中的懷疑與恩典
我只覺得有的時候,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其實我們裡頭有一些懷疑,有一些不確定。我們也很怕去面對那個懷疑跟不確定。我們就把頭撇過去,不要看它當做它不存在一樣。一旦直面發生某些事情,我們得要真的面對的時候,那真的是整個價值觀的崩壞。我就覺得關鍵點就在於我們自己都不知道。
我覺得到基督教談的是超越這兩件事情的,既不是壓抑惡,也不是善惡共存。我們信仰的核心講的很清楚,是光明會勝過黑暗,但是重點是做壞事的人或是我們內在很多陰影面的人,他會在這個轉化當中,他是被救贖的。所以我覺得到信仰談的是轉化這件事情。
我想分享一個概念,我覺得可以用三個維度來分析一下你自己的懷疑是什麼:
認知性懷疑: 我不確定我的使命是真的嗎?我真的正確解讀了上帝的旨意嘛?
情感性懷疑: 當我發生了不好的事情,神沒有出手的時後,我們會有種情感性的懷疑。他不愛我了嗎?那這些懷疑的後面問的其實就是神,那我還可以不可以再相信你?
意志的懷疑: 我其實清楚知道神要我做什麼,但我自己不想做。我發現我不想順服,我該怎麼辦?
如果我們有懷疑的話,我們去面對,至少第一步是先分辨我們的懷疑是哪一種。
到那個當再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翻轉的時候,人好像才是真正掉進深淵的時候。
以信仰來講,我很喜歡遠藤周作在《沉默》裡面,他有一句話是英文是:"when you suffer I suffer with you to the end I'm close to you"。當你受苦的時候,我是跟著你一起受苦,直到最後時候,我會靠近你。
所以我覺得到信仰中的恩典呢,其實很多時候是可能在深淵在低谷當中,我們好像真的是無能為力了,努力也沒辦法的時候,有時候那個裂縫才是恩典流淌的時後。
偶像文化與自我投射
我觀察到KPOP文化的迷人之處,在於它觸發了人類最原始的慾望與投射。那些舞台上的光與美,讓人產生強烈共鳴。人天生會被美吸引,這並不罪惡,但若投射變成依附——「沒有他我就不存在」——那就成為偶像崇拜的陷阱。
大家會喜歡K-POP的短片,實在是那些明星有時候一些說話方式或某個舞蹈動作,他真的是很厲害。會你有共鳴,會覺到哇這個東西真的好漂亮哦,很勾魂的那種。
那是人心自然會被性感的東西,美麗的東西吸引,劇中有首惡魔的歌,有一句歌詞是「把你的慾望交給我」。我覺得對偶像那個大型的投射其實跟信仰很像啊,就是你瘋狂的迷戀某一個東西,然後這個東西會回應你,然後你就能持續編織那個幻象。
我覺得到偶像崇拜有兩種: 一種是那種情慾式的,就是他是我的,我要去攻擊其他的粉絲; 但有另外一種,像是我有個朋友好喜歡周深,他對他的喜歡是一種對他人格的欣賞。如果我們透過投射,想讓自己變得更好,這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如果我把投射變成「我非常需要他,我要依賴他,我才能感覺我存在」,這就會有點失去自我,這個比較有問題。
有趣的是,我們對偶像的迷戀,其實也反映了「榮耀與羞辱」的深層文化。
在我們華人文化裡,非常重視榮耀羞辱觀, 羞辱是極大的恐懼,榮耀則是最大的救贖。
社會性死亡對我們來講超嚴重。所以那些網路很好的短影音,戲劇裡面都是一開始好像一個人受屈辱,最後他反轉就是他得到光榮。這會讓觀眾中毒一般看下去,就是滿足我們內在的焦慮,我們真的很不想被羞辱,希望別人尊敬我們。 ˊ這些戲劇、甚至成功神學的流行,都是這種心理的延伸。聽見「你可以得勝」「你值得被祝福」的訊息時,我們感覺很好,但若那種「舒服」只是遮掩內在的匱乏,就值得我們停下來問自己:我追求的是生命的豐盛,還只是想逃避羞恥?
近期對媒體的觀察
我最近就是卯起來,一直在把《鬼滅》前面的幾季一直再補。也會看很多網路短劇,後來更喜歡聽小說,然後我也去找那個動漫《我獨自升級》,就是我想去看現在趨勢:到底這些故事後面的那些元素是什麼?
我發現跟以前的故事的版本很不一樣。比方說很紅的動漫《我獨自升級》也是從頭到尾就是一個人一直變強,一個超強的人一直秒殺別人,沒有過往英雄的漫長鍛鍊,而是開外掛!
當藝術變成這個形式,一定很滿足當代人需要。我們好像不想要複雜劇情,不想要慢慢來,一開頭第一集,一下就是最強的王者! 我想,這種「即刻成神」的敘事,反映了當代人的焦躁與渴望。 AI普及後,我發現自己也變得沒耐心,看劇都想快轉。或許這就是我們時代的困境——速度愈快,靈魂愈難安靜。這些快速的膚淺化,我們還怎麼保有信仰,在非善惡二元的這種複雜的真實世界,誠實地面對自己,我真的也不知道,好像越來越難.....
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或許正如《獵魔女團》所呈現的,——當我們願意直視自己的黑暗,那裡反而會透出光。我們需要正視自己生命裡這些黑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