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查理科克的相關討論...
- 神學少女
- 10月8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有網友請我談談美國校園保守派青年領袖Charlie Kirk的槍擊事件與影響,但我實在不太了解,無法不懂裝懂,直到昨天看到一集精彩討論。
之前我也邀請過陸尊恩傳道到節目中分享青年工作,得到許多聽友正向回饋。
我很欣賞這場開放麥,他們從悲痛事件,帶我們理解保守派學生在多元文化中的困境,以至於當有一位言行一致的意見領袖,積極發聲時,也能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聲音。
而我們也需要理解青年人在二次元的虛擬中,透過社群情感來建構真實的文化。
當我們想與青年人對話時,教會需要思考在高頻分心的時代,如何重建有效的注意力與對話?
也許是面對面真實地相遇吧!
剛好我在前幾天有感而發,分享青年工作的體悟,我提出的半結構聚會模式,也是意識到真實的面對面更具穿透力,我們需要避免過度形式化,講道與輔導工作都需要減少對PPT與形式化的依賴,回到人與人之間的真實呈現,這反而是年輕人需要的理解與體驗!
Kirk令人敬佩的勇氣,就是他踏入人群,真實的為他信仰做見證,即使我跟他的保守神學立場不同,但我也很敬重他信仰實踐的方式,我認為上帝的教會就是如此豐富多元,每一個人可以按著自己的領受,忠於自己的使命、付上代價,服事不同的群體。
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想法,也歡迎學生、社青工作者可以投稿,分享交流在陪伴青年人的感觸。
----
續
這篇文章達到十萬瀏覽次,謝謝各位的轉發,我也持續思考這議題,寫了篇個人的回應文章。
新文章最主要的思考,我提出我怎麼看美國境外華人關注的心理動力,對於美國境內的兩方說法,有沒有什麼跳出來看的思維。
這些思考可能不足,主要是提出我在此波討論中,個人信仰的深思。
如Brain牧師所言,我們不是需要更多的小查理,而是更多的小基督。
我相信這也是查理回應上帝呼召,希望人們生命回應神的方式🙏
----
有網友問我:「你還沒說出自己的意見,你怎麼看查理科克事件呢?」
其實我在第一篇就說過:我不懂。我看到許多不同的討論,也邀請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保持「unknowing」的姿態,試著以開放的心去閱讀每一篇留言,因為我相信,一個事件能在基督徒群體中引起如此大的關注,本身就是值得我們好好觀察與反思的機會。
————
昨天我分享了查理科克妻子埃麗卡的致辭。她一直擦眼淚,不斷平息自己情緒,哽咽地講話。這樣的真實與痛苦,卻能同時傳遞出饒恕與愛,讓人很難不被觸動。這提醒我們:共情是上帝放在人心裡的禮物,使人類能夠彼此照顧、互為肢體。
然而,我也明白為什麼會有人感到不安。因為在同一場追思禮拜裡,也有人以仇恨的語言煽動群眾,這讓人看見另一種張力:羔羊的十字架與獅子的吼聲同時出現。
對一些人而言,查理是勇敢捍衛信仰價值的英雄;
對另一些人而言,他的言論卻是製造傷害與對立的威脅。
在我的角度看來,這不只是美國的現象。身處香港或台灣的基督徒,我們長期在弱勢的少眾處境中,常會佩服一種「敢講」的勇氣;同時,我們文化中也害怕衝突,因此更容易把「大聲說出信仰」浪漫化。這些感受沒有對錯,但若僅停留在情緒投射,而沒有分辨,就會失去信仰更深的呼召。
我想,這整件事最讓我深思的是:我們都容易把信仰投射到自己渴望的故事裡。 有人只想要獅子般的力量,有人只想要羔羊般的柔和;但耶穌自己卻揭示了另一條路──祂本有獅子的能力,卻選擇以羔羊的犧牲來成就國度。
—————
我很欣賞Brian Drinkwine牧師的反思,他說:「聖經一再使用獅子和羔羊的意象來描述彌賽亞。一個象徵力量與權力,另一個象徵無辜與犧牲。
當耶穌降臨人間時,所有人都想要獅子。他們想要一位以武力征服羅馬、粉碎壓迫者、建立權力寶座的彌賽亞。
然而,耶穌展示了截然不同的東西:他擁有獅子的力量,但他選擇放下。他沒有給他們想要的獅子,而是給了他們迫切需要的羔羊。他們想要獅子,他卻給了羔羊。
他們稱他為“溫柔”,這不是軟弱。而是當你有摧毀世界的力量,卻選擇為那些恨你的人放下這種力量。
真正的信仰考驗在於:不是以披著羔羊外衣的獅子來反映耶穌的心,而是自願披上羔羊犧牲的獅子。
當同一群人可以在上一刻歡呼原諒,下一刻仇恨時,它會告訴我們一些不舒服的事情:我們所看到的兩個查理真的是我們每個人內心兩種性質的反映。」
「人群反覆無常。聖經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耶路撒冷的人群高呼和撒那!並為耶穌放下棕櫚枝,也是同一群人高喊釘他十字架⋯⋯當我們將人群的歡呼聲與上帝的聲音相提並論時,這應該讓我們停下來思考。」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承載著兩種衝動──寬恕的渴望和反擊的誘惑。這就是加拉太書說的情慾和聖靈相爭,彼此相敵。
這就是為什麼耶穌沒有把自己交託給眾人。他知道他們的歡呼聲轉瞬即逝,可能變成咒罵。相反,他面向十字架,拒絕讓輿論定義他的使命。」
————
真正的試煉不在於我們喊得多大聲,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改變效忠的對象」,從帝國邏輯轉向基督的國度。
不是效忠於某個政黨,
也不是效忠於某個領袖,
而是單單效忠於基督。
「有人說查理的死已經喚醒了數以百萬計的小查理。 但我們說實話——這不是我們需要的。當一個把查理視為英雄的人聽到,聽起來就像是好消息。但對於那些經歷過他的言語作為威脅的人來說,這聽起來像是末日。」
這場追思帶來的挑戰,並不是「我們需要更多小查理」。而是我們需要更多小基督。
因為「基督徒」本來的意思,就是「小基督」,我們天國子民的身分,應當錨定在被釘十字架又復活的羔羊,而不是任何政治運動。
因為最終,耶穌確實是獅子,也是羔羊。但祂得勝的方式不是靠吼聲,而是靠捨己的愛。這才是我們應該講述的故事。
——————
(我知道這樣的觀點可能思考不足,也可能和你理解的不同。我從中學習的是:我們的信仰是否還以基督為中心。若你有不同看法,我很願意聽見,因為對話也是信仰群體的養分!歡迎留言,也可以私訊我,幫你匿名貼。)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