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網友Sandy協助聽打節目,她也有經營品牌 IG喔! moment-gate 美門
《聽友回應》
南瓜子目前在中小型福音派教會聚會,教會教導的教義保守正統,聚會成員分佈35歲以上的家庭居多,20至30歲年齡層較少。
她本身身份算是半社青,同時工作也就讀研究所,在教會擔任主日學老師青少年輔導也擔任教會和社青之間連結的角色,很喜歡在神學上的學習,幫助他可用信仰的角度看待世界社會,人我關係並且更踏實。
教會也很鼓勵支持她,這是她很幸運的地方。但因為年輕人少家庭多,很多服事自然落到有能力有意願的人身上,而她是細心的人留意到很多細節,會看到隱藏的需要,加上雞婆的個性讓她自己,攬上更多服事。
因此對於前兩集聊到社青好像在教會上了七天班特別有感觸,因為她自己也要面對維持生活的開銷,時間的規劃,畢業的實現每項都需要非常多的時間和心力的投入,這樣蠟燭多頭燒的狀況已經半年了,的確會感到力不從心,也開始思想信仰要怎樣幫助過濾這些生活裡各樣活動(這裡的活動還不只是教會的活動),要怎樣幫助自己不會過勞,剩下行為上的空轉,而導致靈魂枯乾呢?
他自己的觀察,看著信仰基礎不穩定的社青,在踏入社會後很快遭到衝擊,教會長執是想要關懷的,但年齡和世代的差距,以及禾場也不同,溝通的頻率也對不上,在差了二三十歲的距離下,成長的經歷背景完全不一樣的情況,所以社青很難在這些關懷中感到被同理,而他自己的角色就是多聆聽,聽聽社青在職場上的困難跟壓力,看著社青們在信仰上的迷惘,甚至對信仰展現越來越陌生的態度,也讓他感到著急和心疼。
最後南瓜子的想提出的回應是 : 「信仰的紮根和成熟是需要時間的,但此時世界也向社青們要更多的時間,在沒有建立穩定的價值觀時,很容易隨波隨波逐流,若當中有人能成為溫柔的力量,去聆聽、勸勉或挽回,或許是目前我能想到的唯一辦法。
在前幾集節目中有聽到,教會中有些人會對社青冷嘲熱諷說些風涼話,這不是我們對肢體應該有的態度,是有很多因素讓社青呈現忙碌的樣貌,固然這些原因可以提醒大家,但更多的是教會肢體要發揮功用去觀護和理解,但我很悲傷的聽見看見,很多時候這些肢體並不想理解,只是把別人貼上標籤,要基於愛去理解他人是需要付上時間的代價,但教會對社青要求愛教會的同時,我也疑惑教會肢體是否有先傳遞出這樣的訊息嗎?」
-------謝謝聽友南瓜子的回應
《進入主題:與丸子的對話內容 》
陸續聊下來在前一集提到,其實教會輔導牧長對社青是有所期待的,
但在這些期待裡面,若無法真的理解一個基督徒社青在面對職場或家庭的種種挑戰時,反而好意的期待變成壓迫,導致社青們會跟教會保持一點距離。
我們也發覺這些問題是不能等閒視之的。因為長久演變下去,很可能社青在信仰的適應不良的情況下會離開。對於如何牧養社青有些思索,希望在此拋磚引玉討論看看,歡迎聽眾訊息或分享給我們。
若我自己是個社青,我還滿希望有牧長或輔導在社青聚會當中,沒有牧長的聚會,很容易有種不知道在幹嘛失去主心骨的感覺。本來以為好像不需要,但之前的一些經驗,若有牧長在社青的禱告會,好像大家精神一振,比較有接近教會的感覺,因為可以比較能知道教會最近的消息、牧者的想法,如此多點連結,能讓社青也覺得被重視時,比較不是只有自己一群人在開心。
牧者是真的滿能給社青安全感的,若有社青輔導的話,其功能應該是讓社青們可以求助,如果想要尋求智慧的看見,社青還不是有很好的底子,或還不明白聖經教導的原則,透過輔導或牧者的意見,也因為他們年資比較長,比較知道如何在這些困境中去面對跟處理,能在他們身上得到寶貴的意見也是很好的。
人也都會有惰性(或是罪性),即便我知道我要對信仰認真,但行出來又由不得自己時,若有牧長願意關心或提醒(前提是被重視的關係時),對我的激勵是滿大的,我們畢竟看不見上帝,但若能看到屬靈前輩的風範,也會是榜樣看到怎麼樣追隨上帝。
之前陪伴社青經驗談
我在陪伴的過程中其實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舉例之前就有網友來信提到他對世俗中財物的渴望,我很理解這位網友的掙扎,因為這名網友的父親對他有高度期許,有時候不是貪圖金錢帶來的享樂,而是想要實踐家人的高度期許讓家人開心引以為傲,所以他很難不停止追逐甚至必須放下信仰,有時候除了老我跟享樂,這世界的趨勢跟情感羈絆的影響,就使我們很難堅守信仰原則。
在這個階段困難的是,我們能理解,但好像我們也沒辦法再多做什麼去與之渡過這段時間,這時候只有當事者最明白經歷了什麼,我們該思考的是用什麼樣的角度跟姿態去陪伴社青。
還滿重要的是將對方視為已經是一個大人,若還是抱著以往我看著這孩子長大,那種像媽媽那樣無形中會期待或擔憂放不下他等等,其實有如一位媽媽生產時跟嬰兒之間沒有剪斷的臍帶。當沒有這樣剪斷時,其實就是忘記了這是正在長大或已經長大的獨立個體,他也在經歷他的人生,我也必須尊重他在這階段的選擇,當用這樣的角度去看待時,我會提醒自己在神面前的放手或是為他禱告,而非介入、操控或要求。
有兩種心境是我必須學習的,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很難。一是我不能為別人的生命負責。就像媽媽看著小孩長大,心中常以愛為名的希望對方走自己想走的路。這時我就會不斷跟自己說這是他自己的人生議題,我們要把自己放回上帝面前,記得真正為生命負責的是他自己與神。另一個心境是,若這是神託付我照顧的肢體,我如何才是為對方捨己?但我又不要僭越奪取了耶穌的位置。耶穌才是那位真正能夠捨己的人,而身為人的我們又能捨己到多少呢?可能也只是自我感覺良好,有時候好像給了越多,也忍不住想要對方有回應有期待中的成長,常在這過程也是操練陪伴者本身的信心要倚靠上帝。
-
華人的文化從家庭到公司
我們華人的文化上也有影響,當華人子女求學階段結束進入職場時,往往處於還在依靠家庭,尚未真正完全獨立的狀態,因此也演變成在華人的公司文化上,管理方式常有控制型或是上對下的權威式管理,這類型公司的管理階層是會比較累的,但華人的文化常見”家長式管理”的公司。而在西方文化上,當子女成年,就業時已經能夠完全的為自己負責。 我讀過一篇還滿有趣的文章,作者在東方西方文化的公司工作過,發現許多人把獨立性解讀為特異獨行不管群體,其實做自己並不是不與群體妥協,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真正的獨立性是指個人的生存跟生活能力是否能發揮個人價值,並展現群體的和諧的群體特性,也就是顧好自己也顧好他人。
放在職場上的發展來看,員工應有三階段的能力展現, 一是我要依賴別人才能完成工作,好像是打工時期那樣,需要別人告訴我該做什麼, 當慢慢進步後,可以構思並獨力完成工作任務,這是第二階段。 而第三階段是指,有能力與人協作完成工作任務,有能力與人溝通說出限制,並了解與別人可以如何互動,需要經驗上的累積才能達到的階段。
而華人的子女往這樣的獨立發展學習比例上是比較晚的。
之前有來投稿的許多聽友(網友),感覺多半都是有能力負責很多類型的服事,還能協作以主導服事的進行。所以這種狀況很明顯地,教會裡服事負擔最重的人,應該也是工作發展度相當好的人,所以常被託付重任。但這群人由於獨立性高,就會覺得那些依靠別人的還比較輕鬆(苦笑~)。這些工作能力發展較為成熟、思考獨立性較高的人,可能也因此會跟教會的方針或領導有意見相左的時候,那將產生更大的張力。這時就要看教會是否有足夠包容力,能接納不同建議,共構開創其他可能性。若教會還是站在要配合教會方針策略,此時就容易讓這些很有想法的社青漸漸淡出。
直白的說,我們的文化仍是讓教會活在家長式(權威式)管理,且認為這樣才是對的。所以當好不容易培養了很久的青年,在有能力可以回饋教會的時候,卻希望只能接受上對下的方式,並沒有意識到教會是這群”創始會員”建立的,但現在這些成員長大了,成員的意見是平等的,要將思維轉成這是需要我們一起努力經營的教會。之前訪談過一個夥伴,教會託付她主籌很多服事,所以也參加了同工會議並表達想法,但教會長輩就覺得她太年輕不採信她的意見,感覺就是被打槍了,這對願意站出來服事的肢體是非常傷害的。又或是當執行結果不如預期時,甚至會責備對方不照原本的方式做。
公司培育人才時,也是要充分放權讓員工去”嘗試錯誤”,之後真正的人才,才會浮現出來,在錯誤之後就會有所調整,也會嘗試找出更好的方法,整頓之後再有新的看見。當然教會不比公司,但對於人才培育的本質是一樣的,要先相信,並給予空間,相信對方是能夠成熟獨立面對生命的個體。即便這人還不夠成熟獨立,但教會也因為陪伴在這樣的歷程給予支持,讓對方長成上帝要他長成的獨特樣子。
華人基督徒為何離開教會
我們從一篇研究探討顯示出華人基督徒為何離開教會,就跟組織如何對待人非常有關係,此篇研究文章源載於”福音與中國”雜誌第13期,這篇文章蒐集了65位基督徒的文本(內容)分析,發現一般基督徒離開教會的原因有四大類:
1,教會階級森嚴,其管理僵化
2.不重視個體自由與選擇
3.對舊約中的上帝或基督教教義產生疑惑又無法討論
4.對教會的團契、人際環境的不滿意
而其中讓基督徒離開信仰的主要原因,
1.教會組織的權威和個人自由的衝突,
2.教會對於其他宗教或對社會群體的排斥,
3.教會對社會問題跟社會正義漠不關心。
這篇研究將此離開信仰的人,翻譯為”無宗教歸屬者”,而這些身分又與我們訪談過的聽友所分享的內容是不謀而合的。基督教信仰的能見度越來越高,但這些離教者也越來越多會分享在自媒體(平台)。每個離教者都有在靈性上重大轉折的原因,有的慢慢地做出這樣決定,有的是有事件發生而導致。 那麼,教會要如何照顧到這些離教者在靈性危機時的需要?要讓這些人能夠說出內心經歷了什麼。但說不定滿多人都有說出來的,但說出來後,能否被理解跟對話,影響是否繼續在這個群體當中。我想許多人對福音這件事的認知有誤(現階段暫時性的想法),我們好像都被教導認為福音跟信心應該是百分之百黑白分明,可是信心的發展歷程有個體化差異也有階段性的分別,但我們認為好像非要黑白分明,所以當輔導或牧者聽到肢體有所動搖時,就很焦慮,就想喊話說服對方。
我們常也不小心落入一種心態,當有看不下去的心態時,到底顧及的是誰的心情?是我方期待對方怎樣比較好,還是真的上帝的心意?上帝對每個人的時間表跟方式不一樣,那如果我用”我看不下去”的心態去認定時,是不是也侷限了上帝的想法。
福音的樣貌單一是滿危險的事
近年,當大型教會或主流的聲音變的更大聲時,反而使福音的樣貌變得很單一,是滿危險的事,其實福音的豐富性跟神在每個人身上的獨特性就反而看不到了。或能否再更大膽的說,
當牧者認識的福音是只有一個面向時,那當牧者本身也遇到軟弱時應該也很難接受的。從心理學上看,往往最在意的,最不容許別人身上有,不容許有所懷疑,因為更容易觸及顯現自己的軟弱。
第四集: youtube https://youtu.be/kPUWXggF44o
Podcast收聽
Apple https://reurl.cc/GmQj3x
Google https://reurl.cc/mLXNdY
Spotify https://reurl.cc/j16YOD
KKBOX https://reurl.cc/Lm2LZ4
贊助連結 https://out_of_church.soci.vip/donate
匿名投稿專區:歡迎分享你的故事 https://submit.crush.ninja/notinchurch
臉書粉專討論很熱鬧喔! https://www.facebook.com/notinchurch/
Follow 發文 IG(@out_of_church): https://www.instagram.com/out_of_church/
其他節目:https://out_of_church.soci.vip/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