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辛苦聽寫的匿名義工K😇 🚫如果你遭受屬靈虐待,或是思考是否離開教會?推薦您試讀《信任崩塌》一書
摘要: 在這一集神學少女將與David討論:當基督徒發生信仰中毒或成癮時, 會對自己與他人造成怎麼樣的負面影響?
在前半部,兩人一同探討那些令人「魂遊象外」的奮興狂喜,以及在群體經驗中洋溢的幸福感,都有可能帶來不小的危害。兩人尖銳地指出,這些貌似能更加靠近上帝的美好經驗,若長期陷於當中,反而會矛盾地耽誤到自身真正的靈命成長。
到了後半部,在聽友投稿時間中,有位深受原生家庭信仰荼毒的聽友,其母親疑似宗教成癮,以至於聽友在極不愉快的嚴厲管教下長大,並在母親的情緒霸凌下多次瀕臨崩潰,使他對基督信仰產生恐懼與抵制,直到今日仍未能真正從這份陰影中走出來。對此,兩人除了鼓勵雙方能繼續對話、挪除其母有毒的思考邏輯外,也鼓勵聽友直接從聖經去認識上帝,破除對基督信仰所有錯誤的刻版印象。
很高興邀請David繼續到我們節目當中,我們繼續在舒服的音樂中聊嚴肅的話題。你現在心情還好嗎?
很忐忑不安啊,都聊了四集了,接下來不知道自己還能在教會混多久?
我們進行到第五集,還願意繼續鎖定播出的聽眾,想必是很樂意繼續與我們抽絲剝繭自己有關信仰毒素的狀況。你有沒有什麼話想跟已經聽到第五集的聽眾朋友們說?
不知道聽眾們聽到現在有沒有發現自己在教會有中了一些毒?很多時候我們在教會裡難免都會產生這樣的毒素,只是說我們有無辦法辨識並將這樣的問題帶到上帝面前?這是重要關鍵,因為我們不是沒有愛心跟熱情,而是這當中或許會參雜了一點毒。只要有那麼一點毒,我們就可能會使自己或他人的信仰崩解。
大家聽了之後,不知道有沒有發現自己也中毒?感覺壓力很大?害怕自己向他人付出愛或是提信仰?會不會我都給了對方不正確的東西?
當然我們可能會因此感到惶惶不安,但這感覺也提醒我們一件事:我們其實有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問題,
這會是我們面向上帝的第一步。因為我們知罪,之後才有可能回轉。
所以其實我們可以輕鬆一點,難免就算你不吸毒,旁人在吸毒,我們聞到那個讓人很嗨的空氣,也會忍不住嗨起來,但是其實沒有關係,我們只需有意識知道自己做什麼,若真中毒,還可解毒、戒癮而有一些調整。也幫大家用一些小故事來複習前幾集聊過的一些內容。若你是新的聽眾,直接從這集開始聽也無妨,歡迎你與我們一起沉醉在這美好的音樂當中。
故事是這樣的,有兩個女孩子一起走路上學,快遲到了,鈴響的時刻越來越接近,他們已經遲到過很多次了,馬上就會面臨再次遲到的嚴重後果。於是其中一個女孩提出建議:他們兩個人應該一起就近跪倒在水溝裡,禱告祈求神的幫助,但另一個女孩提出更務實的建議:我們應該一邊快跑一邊向神禱告,不必跪下來跟閉眼睛,因為來不及了!不知道你聽完這故事後有什麼樣的感覺呢?你是這兩個女孩中的哪一個呢?David你覺得呢?
我可能直接躺平在路旁吧,不想努力。
我覺得這故事很有趣,我們基督徒很像常常碰到這種尷尬的狀況,我們有時像第一個女孩,而有時卻像第二個女孩。你覺得你何時會比較像第一個女孩?就是沒有辦法做什麼只能跪下來禱告。
當我知道上課鈴快響,但我還在家裡的時候,也不用跑了,因為一定來不及。
但如果事有可為時,我們就會做第二個女孩子,邊努力做一些然後邊向神禱告。我覺得這兩難的糾結到底是要放手交給神禱告,還是我們有自己的責任以及努力的空間,其實蠻多時候是我們基督徒面臨選擇的時刻,但若我們的信仰總是只有跪下來禱告,只要一切交給神的話,那就比較會像是有毒的信仰。因為你有錯誤的盼望,希望上帝給你奇蹟,像我聽過有姊妹很渴望婚姻,但是她不參與任何的聯誼、也不想主動認識新的人際關係,那我就會覺得她在等待奇蹟,希望上帝從天上掉下來一個完美的老公、愛主的弟兄。
上帝如果給我們奇蹟,好像我們就會停滯不前,這個狀況在《走出迷霧:信仰的創傷醫治與復原》這本書中,提及這樣的念頭像是強迫的自我專注,就是這樣的人常在信仰裡中毒,是因為他長期花時間專注在自己的需要、或是過去受的傷。因此他來減輕自己的痛苦。第一、他並沒有活在當下。第二、他很專注未來的事或是專注傷痕、回顧過去。出心力來敬拜神或是看到別人的需要,都會強迫性的自我專注,這樣很容易就會對上帝有超級高的期待。當上帝沒有滿足他的期待或是事情都沒有改變時,他會在很大失望下對神有很大憤怒。
通常人會陷入有毒的信仰體系,很有可能是因為成長背景造成自我價值低落,因此希望能有完全託付自己、完全投入的信仰體系。他們在這樣的體系中,不必面對複雜思考,或者是這種體系提供了簡單方式讓他不必面對痛苦,就可以換來某種幸福感。這種幸福感應該是每個渴望宗教的人非常想要的。只是在有毒信仰體系裡,他的幸福感是怎麼來的?很有可能他跟這個信仰最終追求的目標沒有關係。例如在信仰中,他不必透過上帝,僅弟兄姊妹彼此間的關懷,他就可以得到某種幸福感。很多信仰團體或許都是這樣,我們不需要瞭解我們所信的上帝是誰,我們不需要深化我們的信仰,我們只需每周或每天到信仰團體中取暖,我就可以得到一種單純的幸福。
我想你要說的是,信徒太專注在自己的經驗當中,經驗感覺很好,他就會覺得這個信仰很棒,但是經驗感覺不好,比方教會讓他失望啊,人際圈沒有接納他阿,他若沒有被滿足時,他就會覺得這個信仰不好,可是這個信仰的終極對象對他來說並不是上帝,而是他個人的經驗與感受。
所以其實在有毒信仰的成癮者身上很有可能會一些情況,就是他們會沉溺在一種高峰經驗當中,就是在信仰中會達到一種神魂超發,或是吸毒吸到ㄎㄧㄤ掉。就是一種舒服、神秘的激情。我們會很希望時時刻刻處在一種上帝讓我看到異象、聽到聲音、做異夢或是在特會裡總是開心愉悅之類的。
不知道聽眾朋友是否都有這種經驗?我們就不舉例了,但是為了有些人可能不是很能理解,我稍微敘述一下我曾經有過這樣經歷的感受。但我遇見的並不是神秘、超自然型的,我只是去參加了一個無聊的講座,我心裡就想,我一定是被聖靈充滿,因為我正在聽一個這麼無聊的內容,但我卻充滿興奮感。這與講座講的內容沒有關係,像是一種激情,但我是擁有著平靜的快樂,處在放鬆的感覺。我聽完以後,覺得神奇,因為我的腦波處在快樂的情境。
當下我就覺得自己完蛋了,因為每次我擁有著屬天快樂的時候,我的人生一定將要碰到重大災難,結果就真的遇到了。總之,我自己的人生經驗就是,每次我感覺到特別被上帝愛充滿時,會有平安的力量,並知道自己要被賦予重任,接下來不久之後,可能是幾個月內,我就會碰到非常大的挑戰。這對我來說,一方面享受快樂,但一方面又會嚴陣以待,因為大災難要開始的感覺。先樂後苦(某種預付款)的感覺。大家在參加完一些特會,或是什麼時候會有這種快樂的感覺,然後接下來你也會跟我一樣感覺到害怕,因為即將有挑戰在後頭。David有類似的經驗嗎?
其實我比較想不到。我一開始在15-16歲接觸基督教時,我就不是為了這種經驗去相信的。因為我本來在佛教信仰裡,後來也是經過了一年多左右的時間好好讀聖經,好好了解這個信仰,最後才決定要信的。
(Cindy聽完這段經驗後,覺得怪不得David講話像得道高僧)
所以你之所以信基督教不是為了追求這種宗教高峰經驗,那麼你的核心訴求是什麼?
也是有一個跳躍,如果這件事情算是一種高峰經驗的話。當我在高二的時候,每個禮拜讀完聖經就會到學校或教會團契問輔導們聖經問題。我本來是希望對聖經裡的問題全解答了之後再決定要不要相信,但過了快一年,某天我正讀聖經時,我心裡有個聲音告訴我:你看你越讀,問題越多,那是不是就不要信了呢?當這個問題出來時,我慌了。因為我信不信與問題能否完全獲得解答好像沒有直接關係。後來我又多想了一周,但是仍舊沒有任何答案,最後我還是決定先受洗了。
所以那個挑戰的聲音,不讓你不信,反而使你下定決心你要信了?
這個事情到了我後來念了哲學系,才覺得就像學到的有位丹麥神學家齊克果所說的「信心的跳躍」。就是到了一個點後,我們必須跨過去,才能確定那到底是否為真?受洗當下沒有什麼感受,但在後來慢慢浸濡在信仰中才發現自己思考的問題往往與以前的不同。
是指你在信仰靈性的經驗比較在自信上是嗎?也就是你思考的內容與以往不同,又或者是有些聲音在你裡面跟你對話,信仰經驗比較像是思想上而非情感上的,你指的是這個意思嗎?
要說是思想,也不一定正確,因為我們的思維和情感會彼此影響,在那樣的情況下,我對我的信仰會認識越多,同時它也會塑造我的情感。
因為你的聲音非常calm,像得道高僧,可以舉例子嗎?在那些思維之下,隨之而來的情感經驗是什麼呢?
比方說我十幾、二十歲時,我是非常容易衝動的人,並常與人有言語衝突。這個信仰使我與上帝有一定的關係後,我不大需要為小事計較,使我面對衝突時較為和緩。
所以你的情緒沒有以往那麼容易衝動了。
當然,這樣的改變也是過了滿久的時間才造成的。
你講的歷程比較像是信仰裡整個性情的轉變。
沒錯,真正的信仰能改變一個人,那是一種漸進的過程。它並不是速效的,不是吃了某個藥後就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
我們偶爾會聽到一些奇蹟見證,不過大部分的信仰是要慢慢來的。就算有奇蹟,使你瞬間就戒菸了,但你之後要面對你生命的問題,也是要花上幾十年的時間慢慢轉變的。
沒錯,相較之下,第一集曾提過我媽媽,他就是突然有個靈性經驗,由虔誠的佛教徒突然轉變為基督教徒,但是這個宗教經驗並無法抵禦在教會裡面受到的傷害。面對這樣的傷害,幾年後我父母離開了教會,我還是在裡面撐著。所以其實,是否有一種狂喜的宗教經驗,並不是那麼的穩當。
就是我們不能只依靠這個經驗,甚至如果你沒有的話也OK的。因為真正重要的是你信主後七八九十年那之後發生的事情,就是那過程當中你要慢慢經驗。我們倆分享的宗教經驗,聽起來很難成癮,因為沒有辦法反覆經歷,像我就是會害怕後面的代價,而你的就比較像是慢慢的、歷程性的時間轉變自己。
它是一個起點,一個開始。之後我會進入到下一個階段的信仰旅程。
不過對很多人來說,特別是喜歡情緒衝擊型的宗教經驗的人來說,在面對非凡的宗教經驗之後,他其實沒有辦法面對隨之而來的低潮,因為那種快樂會使你很愛主,你什麼都不懼怕,別人的語言也都不會傷害你,你也有勇氣為主去做一些事情,那種情感經驗真的是會讓你變得強壯,當你回到現實,你會發現現實仍然十分乏味,並具有許多挑戰時,就會寧可再度回到屬靈狂熱狀態之中,甚至不惜去創造虛假的宗教經驗,因為腎上腺素確實會帶給別人刺激和力量,你去任何演唱會,不管是否是基督教的,你都會很嗨,大腦整個運作就不一樣了。
教會裡之所以會有許多情感刺激的活動,因為很多人需要遇見神,需要這樣的經驗刺激自己,使自己保持在比較堅固、堅強的狀態。
就好像馬力歐吃到無敵星星一樣,我們不管怎麼往前衝,都不會死。
在心理學裡,當我們不敢面對一些事情,需要逃避時,我們很需要打雞血,所以為什麼有些信心課程能販售很貴的價錢,又或者是奮興型的業務拓展能夠吸引到許多人,這是因為人在面臨無力的狀態下,會更想要使人會興奮的東西。
這種重複、歇斯底里的表現,會讓人感覺看似在敬拜神,但是其實是逃避現實,躲進宗教經驗的毒癮之中,依靠這種毒品來面對人生,而不是真正面對上帝和面對自己的痛苦。
很像是某種邪教的共通型態。前陣子我看了一部影集叫做我願意。它以各種新興宗教作為藍本,編了一個台灣版的邪教故事。其實一個人會進入這樣的組織,一開始這樣的組織並非以宗教模式來到人面前,它可能是一個心靈成長團體,有很多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遭受打擊、陷入低潮而迷惘的人,在這樣的成長團體哩,一開始會為他們帶來方向,並給予他們不同於世俗的意義、價值,甚至是幸福感,並在這個的團體中會使他們本身的價值好像是獨一無二的。
沒錯,所以我們真的是需要解毒,而且需要知道哪些是中毒的症狀。
接下來想跟大家分享一段故事,是我們聽友的真實投稿。他來自極度嚴厲的基督教家庭,他媽媽管她屬於軍事化的基督教管理,我會與David談談這個故事中藏有哪些信仰的毒素。聽眾朋友聽時也能有一些思考。
這位聽友從出生就是受洗的,禮拜天去教會是一定要做的事情,去主日學、為了司琴學鋼琴也是媽媽逼他練到,練到最後造成他超級討厭彈鋼琴。大學之後,他每個週末一定要打電話向父母回報有沒有去教會,還沒到大學報到前,爸媽就先替他規劃好要去哪間教會聚會比較好。若他在電話中向爸媽坦承周末沒有去教會的話,他一定會被痛罵一頓。媽媽一定會罵說:「守安息日是跟上帝的約定嗎!」blablabla地碎罵他。現在回想,他都不知道當初是怎麼撐過來的。後來讀了研究所,因為女朋友的事情(媽媽很不喜歡這個女生),就用許多基督教惡毒的言語來羞辱兒子,比方說「若你執意要與她交往,那就是撒旦要來拆毀我們的家。」「你跟她交往的話,研究所也不必念了。」他在研究所時期一直思考:為什麼台灣的基督教信仰會把好好的一個人搞得如此扭曲?在教會就能好來好去,為什麼在家就會變了一個人而無法好好相處?以至於讓他感到從小到大回家跟去教會對於他來說,都是一種折磨。從這個故事應該可以知道他的母親是一個宗教成癮者。
這樣聽下來,覺得有點像是我小時候的故事之一。我媽是很虔誠的佛教徒,但是雖然他很虔誠,並會帶著我到處去禮佛,但他對我的宗教是蠻自由的,所以我們可以在此區分一下「宗教虔誠」和「宗教狂熱」,兩種是不大一樣的狀態。後者會多一點控制。很多時候當覺得這個宗教一定是對的,就會走向一個很極端的狀態,若不按照我對宗教的想像去做事,就會將其導向壞的。也會因為有這樣比較極端的宗教想法,會使我們戴上錯誤的眼鏡去看待上帝和其他人,並且會貶低很多人性中許多的積極面,比方說,這個母親十分討厭這個人的女朋友,直接就會說是撒旦要來拆毀我們家,而且還說只要跟她交往,連研究所都不用念了。
所以這個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生命歷程。但只要他的作為不符合他媽媽及基督教對她兒子的想像,她就會全盤否定。
就等於是說她用宗教中那些她所不喜歡的內容來否認她兒子一切的行為。
而且她的確有些災難化。即便她兒子交了一個不好的女友,也不至於毀滅性認知兒子連研究所都讀不下去,十分極端。
而且剛剛聽下來,這裡頭有許多的「應該」。若我們的生命裡面充滿了「應該」之後,那麼上帝會在哪裡?很多時候充滿了「應該」,我們就不需要上帝了。我只要這些「應該」都做到了,我們就都OK了。
這個弟兄鰻認真的。他研究所畢業後就出社會工作,他的牧師很喜歡講〈瑪拉基書〉,就是信徒們要認真的奉獻,祝福就會從天上更多地倒給你。於是這位弟兄就會很乖地照時奉獻,甚至會奉獻超過十分之一。但他研究所時發生了一件事情,標題稱為:基督教式花式霸凌法。他在念研究所時生了一場病,很嚴重的病,導致他想出國的計畫完全無法執行。因為中間一直找不到病因,於是他媽媽就一直用基督教式花式霸凌法來霸凌他。
比方說整天要他爸爸傳牧師的講道給兒子看、一回家就對兒子說:我建議你,你爸傳給你的講道你要看喔!你就是沒有持續作醫治釋放才沒有被醫治。你想要被醫治,就要去特會,那麼你就會獲得屬神的醫治了。於是他就在這樣每日的轟炸中覺得自己快要瘋了。後來有天他真的受不了了,他就去跟他的牧師及阿姨商討該如何跟母親溝通,他的牧師和阿姨都支持他把自身從小到大對母親的感受都真實地向她傾訴,於是他真的鼓起勇氣告訴他母親一切。
但是他母親聽到後卻說:什麼!你竟然跟牧師還有阿姨說我們家的事情。母親直接喪失理智:你背叛我,你還跟外人說這種事情,你不用說了!他十分惶恐,告訴母親他是因為出於愛的緣故才說這些事情。媽媽大怒地認為兒子就是背叛她而不想繼續聽下去了。那天母親與他爭執後,這位弟兄就腦筋一片空白,因為他以為誠實告訴母親會是有幫助了,就連牧師和阿姨都鼓勵他,卻沒想到引發他母親更為失控的狀態。這件事發生一年後,他就到某間大醫院手術兩次來治療他的病,幸好他的病後來有漸漸好起來,並且後來也與女朋友分手。這件事後,他覺得他所有的價值觀都崩壞了。
從此之後,他很討厭所謂的基督教。因為他覺得基督教在他生命低潮時並沒有給他安慰,信仰啊、聖靈啊在他看來都很像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教會也沒有幫到他的忙,他感覺教會只在乎人數所帶來的奉獻,所有的行為都包裝成以愛之名卻不廷地行勒索之實。當他還得在教會聽台上的人沾沾自喜表達有多少人來到教會受洗時,他就會覺得十分荒謬,因為他們總是說上帝會賜福,但是上帝根本無法管控苦難這件事。所以他們總說所有的好處都是上帝給的,但遇到苦難卻都推給撒旦。而教會在其中只是漁翁得利而已,在當中只是不斷宣告要會眾對上帝有信心。但是他人生的心路歷程就是,他很苦的時候,沒有任何一位教會的弟兄姊妹幫到他的忙,讓他受到這種宗教的荼毒。而且他覺得教會行勒索之實,有點像是把教會和他的媽媽連在一起,使他有這樣的感覺。
很多時候,教會講台上講的是事實,可能也是對的。只是我們跟其他基督徒相處時所受到的傷害,會讓這些事實煩而成為對我們的重擔跟壓迫。
就是聽起來很刺耳,因為你在說的基督徒相處,他們就是正在作傷害我的事情,所以當你說基督徒要愛人啊,我聽起來就會感覺十分諷刺。
其實剛聽到他有找牧師和阿姨談論他媽媽怎麼對待他,牧師和阿姨也只有鼓勵他去跟媽媽談開。但是對我來說,若牧師、阿姨是陪著他一起去找他媽媽討論,而不是讓他自己一個人面對,會不會他對信仰的感覺就會好一些?而且他跟媽媽的衝突也不會那麼大!
基本上,從我自己是心理輔導的觀點看來,要一個孩子跟父母攤牌,要很多的前置作業。因為通常孩子是受傷的狀態,父母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造成他傷害,所以當下人的防衛機制一定是要否認的。所以通常你是受傷者,你要去跟傷害你、霸凌你的人說:其實你這樣是傷害我。這樣得到的回應通常會是二度傷害。所以,不只是要有人陪談的問題,還應該有更多的前置作業,甚至包括幫助受傷的人足夠強壯才去攤牌,我覺得這也很重要。不然他已經在崩潰的極限邊緣時去攤牌的結果,就會是直接掉下懸崖,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我也是這樣覺得,難怪他會在大病一場及與女朋友分手之後,整個價值觀都崩壞了。
不過也安慰一下聽眾,聽眾聽到這應該會覺得很難過。但他仍願意稱自己為基督徒喔!原因是因為他很喜歡聖經的四福音書。他覺得四福音書沒有什麼大道理,他覺得只要能正常、作一個能祝福別人的人就好,像耶穌就好。因為耶穌雖然話不多,卻因為愛的緣故作了許多真正的好事。這位弟兄還沒有因此不願意接觸上帝。
看起來這位從小從基督教家庭長大的弟兄,他其實受傷真的蠻深的。聽起來有許多信仰的毒素根植在他的生命裡面,他被強迫餵毒。這種情況底下要戒毒是要節制或脫離,但是在信仰裡面比較不同的狀況是,我們必須對這信仰的真實面有更多的認識。所以剛剛說到,他仍願意稱自己為基督徒,還說他非常喜歡四福音書、耶穌,仍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因為自己好好地面對這個宗教的核心經典,是讓他認識這個信仰真實面的一個途徑。
我覺得你講得很好欸。為什麼這牧師和阿姨兩位基督徒反應還不錯,讓他去談話,卻讓他覺得糟糕,我想因為他的母親是跟他最親近的,他也最在乎他母親和他的關係,所以那個宗教經驗是很強烈的。若這個信仰經驗一直是負面或糟糕的,他會無法看見任何正向或好的。
於是要區辨有無信仰中毒就更難了。透過讀聖經單純地去認識耶穌是一位怎樣的神。後來這位弟兄提到他有去看身心科,並且去心理諮商了,他覺得自己去心諮的過程比去教會有用得多。在教會就是用愛和命令去制約他人,他覺得是很單純的情緒勒索。我自己是從事心理諮商的,並不是說心理諮商比信仰有用,但是可以如此想像:若有一個人發高燒,但你卻在他旁邊誦經,可以感受到宗教的力量,這實在是過於強人所難。發高燒已經使他很不舒服了,身心都很脆弱,此時不是他不能通過你的管道去認識上帝,是時間點不對。心理諮商在此時就很像是退燒藥,我先幫助你把最不舒服的狀態減緩一點點,所以其實它是可以成為一個信仰的橋樑,幫助一個人身心穩定進入一個比較好的狀態後,再來談信仰,或是整理他在信仰中受的傷害,就會事半功倍。
我是覺得兩邊可以合作,但他媽媽說他沒有好就是因為他沒有去醫治釋放,我覺得這個也很糟糕,很像是「你病沒好,就是你沒有去心理諮商。」這種說法無論是在宗教或是在任何環節下都不是很好,對當事人也沒有幫助,等於是再度勒索、定罪當事人一次。「你沒有作什麼,所以你沒有得到什麼。」這就是一種信仰毒素。
所以這一集聊下來,透過這個慘痛的故事,真的很謝謝這位聽友告訴我從小到大的故事,這個過程應該很不容易,而且他仍在走這個歷程。也非常希望他的媽媽能從宗教成癮的狀況中出來,看見自己的兒子其實很想跟他媽媽親近。他提到媽媽的事情,並不是在抱怨媽媽的宗教成癮,背後想說的,其實是:「媽媽,你愛我嗎?」我覺得這是這個兒子最想說的。那我們這集節目就到這邊囉!謝謝大家收聽囉,我們跟聽眾說再見囉!Bye!
Bye-bye!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