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聽友投稿》表白初衷的曠野

作家相片: 神學少女神學少女

已更新:2022年12月7日

作者:佚名



「上帝不但不佔有人的自由意志,反倒增強人們的自由意志,這樣的做法,加重了人類屬靈國度的重擔,並使之受苦。祂渴望人們自由的愛情,想要人們自由的跟隨祂,真實的被祂所吸引而歸屬祂。」


時隔一年,離開所謂「神的家」,進入曠野的這段日子,我想在此寫下一段紀錄,也渴望這段紀錄成為別人的祝福。這應該是我這段過程的「第二部曲」,第一部曲得到許許多多人的回饋,我很感謝的是神用這種方式使用我,可見在這個世代有這樣的需要以及迫切的盼望。這段故事我會用較為隱喻的方式帶過,謝謝大家的觀看。


我在這一年的期間,重新建立起自己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的定義,因為我在過去青少年時期的時候,並沒有好好的被建立起,我沒有什麼自我的原則、自我認同,我一直在退讓自己的原則,拒絕只會換來人的不諒解與不合群的標籤,我唯一仰賴的標準是教會人的標準,離開教會後面對自己生命的破碎,我認為最難的不是重新開始,而是我要誠實面對「我有傷害」這件事,也是我開始接受我有自己的喜好、標準、價值觀的開始,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在」這件事。


感覺摸著了什麼,於是開始建立自己的生命與生活,把以前想做的一切都做了個遍,也讓我面對了很多在當輔導時所遇見的問題,在這時有了解答。原來不是我不會「換位思考」,而是我的心被壓抑、被體制限制,以至於我曾經只會標準式的回覆,原來我心裡有一塊的不滿足,我不希望我生命有問題時只得到這種罐頭式的解答,於是在我面對周遭人的問題,我開始嘗試實踐我過去的想法,赫然發現現在人的需要、原來真實才能遇見神、人都在尋找生命的解答...等不同的回饋,讓我在過程當中明白原來神使我經歷這一段,是因為為了這件事,這讓我在過程當中得到安慰,這一切的路沒有白費,當人對你說我從你身上能遇見神,就覺得感謝神,又多了一個人認識你。


這樣的生活還在持續著,直至那時,相信很多基督徒都有經歷過所謂教會式的「赴約」,看似風平浪靜的邀約,實則暗潮洶湧,最後進入到談判破局,然後再一次受到衝擊。這段過程讓我不禁想起教會常說的一句話:「教會是神的家,我們在神國度裡是一家人」,卻也讓我深深質疑,若真的是神的家與家人,那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豈能用職分來權衡?就算是我離開了教會,我只是普通人,豈能用你的權利來管轄?所以這就是所謂與人的建立關係?難道在不同位份上就不會尊重人與換位思考了嗎?這是我在當下的第一個質疑。


「放下」是一句最簡單說的一句話,「饒恕」是教會裡面最喜歡的用語,口中說著「放下才能往前」、「饒恕才能放過自己」、「這一切會影響你跟神的關係」、「需要可以跟當事人談」等老生常談,在這當中我試圖解釋卻強烈的被打斷,但這一切並不是我所想要的,因為我已經放下且饒恕,你說放下了就會回去了,但關係的經營豈是某一方的問題,何況我面對的是龐大的同溫層,我曾經努力也努力過了,若在關係不平等的情況之下,回歸只是再一次回到錯誤的循環,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放棄我個人的原則來讓人主導我、支配我或是限制我,以至於讓我無法再活出我自己以及我想做的事情嗎?


彼得前書5:8「你們要謹慎,要警醒。你們的仇敵魔鬼就像咆哮的獅子走來走去,尋找可吞吃的人。」這話我是認同的,因為是神所說的,也相信很多基督徒都知道這句話,但後面這句應該也有人聽過:「沒有一個離開教會的基督徒會過得好」,我非常厭惡這句話,我認為只要這個地方沒有神,沒有一個人會過得好。若教會沒有神,跟曠野有何不同?既然如此,那外邦人呢?豈沒有認識神經歷神的機會?


我知道「不在教會的日子」成了很多基督徒年輕人的出口與平台,但被問到是教會裡哪個人在關注?是誰?叫什麼名字?哪個牧區?小組長是誰?好像我生在這個教會就必須守著這個教會不合理的規矩、好像我一離開這間教會,就是牧師台上口中所說的千古罪人、忘恩負義,並且還責備去其他間教會的弟兄姊妹,更是責備那些永不踏入教會的弟兄姊妹,好像我的呼召跟命定只有留在這間教會才能做,只因為我生在這裡、好像我的人生我必須都在這個教會、縣市、伴侶人生必須被你們安排好,才算是你們眼中成功的基督徒,這算什麼?那份嚴肅與職份的壓迫,讓我有了一個勇氣與確信我禱告想要做的事情是正確的,我鼓起勇氣說:「就是因為教會知道就會介入、會封聲,年輕人才會選擇在平台上不是嗎?」那時的我覺得這是我這一年來最大的改變,因為我不退讓我的原則與立場。


很多人對於曠野的印象停留在「不毛之地」以及「試探」當中,甚至更是比喻為「離開教會的遮蓋」,但重點不是「曠野」而是「屬誰」。聖經許多人物都經歷過曠野,但在出來以後,他們成為一個有負擔的人,成全更為重要的事與人。


因為教會的體制會讓很多人不敢說,或是「外邦人」想尋求神但是不希望成為下一個被壓迫的,所以我希望透過經歷或是見解來幫助人,但這些事難道沒有新的可能性?一定要擁有建築物、奉獻、服事、活動、政府連結...等,才算是教會嗎?沒有這一切我就不能夠成為一個基督徒嗎?是不是我們把這一切想的太狹隘了?


在這個世代,特別青少年轉換到成人時,一定都會經歷對於自我價值認同的「破碎化」,這不僅僅是因為資訊的快速而所導致,而是我們在各樣的環節上「省略」這件事,而在成年之時,這件事間接影響到我們對於自己與他人關係上是不平衡的!


用一段簡短的歸納,這個世界,包括教會人的模式與制度是,如果你不在這個角色上,你什麼都無法做,甚至沒有資格,很多事情是需要被恢復的,包括你的全人全心,但地上已經失去功能,可回歸到神裡面(源頭),你不論是什麼樣子或是什麼角色,那都是部分的你(part of you),而在神沒有難成的事。角色只是襯托我的本質,我能夠做好這個角色是因為我本來就長這樣。


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真實的自我,是想要活出來的、符合自己期待的,經歷這些事情,反倒讓我對於過去這個負擔的加深,因為過去的我希望人能夠在神眼中看見自己的價值,我以為我找到了,但並不是這樣,我有極大部分可能只是為了滿足人的期待,可更重要的是我歸屬誰,我做出什麼樣的原則與行為,角色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我必須學習承接,但更重要的我愛我自己,也希望越來越多年輕人看重自己的生命、愛自己,而這一切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若福音是由外傳回耶路撒冷,那我為何不能用盡全力由外影響到內呢?真實的我不需要誰的肯定與接納,相反地,真實的那個我才是我們需要學習接納的。


我還在曠野,但我明白我在曠野做什麼,也知道原來過去的那個禱告,正在實踐的路上,我不知道我接下來去哪裡、選擇哪裡、服事哪裡,可我很開心享受在這個過程裡面,也發展出許多過去不可能做的事情,也幫助了許多跟我一樣在過程中的人,他們也遇見了「光」,那位在光裡的神,忙到這篇紀錄一拖再拖,反反覆覆檢視自己的思想與心思,但最終仍想真實打下來。我想做的永遠不是過去的信仰模式,而是透過這個世界上所沒有且最寶貴的來回應這個年輕的世代,我想這個沒有標準答案,卻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Belong to Jesus不是強迫來的,是願意來的。


共勉之❤️

185 次查看1 則留言

2 comentarios


芮秋
芮秋
06 dic 2022

謝謝這名聽友的分享,覺得扎心

讓曾在教會受傷的人感到一絲盼望

原來經歷曠野並非咒詛,也是直面自我、重整生命的過程

Me gusta

神學少女
神學少女
06 dic 2022

《聽友投稿》表白初衷的曠野


(本文經版主重新編輯,作者完整原文請上官網)


一、我離開教會後,有天我被約談


這段過程讓我不禁想起教會常說的一句話:「教會是神的家,我們在神國度裡是一家人」,卻也讓我深深質疑,若真的是神的家與家人,那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豈能用職分來權衡?就算是我離開了教會,我只是普通人,豈能用你的權利來管轄?所以這就是所謂與人的建立關係?難道在不同位份上就不會尊重人與換位思考了嗎?這是我在當下的第一個質疑。


「放下」是一句最簡單說的一句話,「饒恕」是教會裡面最喜歡的用語,口中說著「放下才能往前」、「饒恕才能放過自己」、「這一切會影響你跟神的關係」、「需要可以跟當事人談」等老生常談。


在這當中我試圖解釋卻強烈的被打斷,但這一切並不是我所想要的,因為我已經放下且饒恕,你說放下了就會回去了,但關係的經營豈是某一方的問題,何況我面對的是龐大的同溫層,我曾經努力也努力過了,若在關係不平等的情況之下,回歸只是再一次回到錯誤的循環,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放棄我個人的原則來讓人主導我、支配我或是限制我,以至於讓我無法再活出我自己以及我想做的事情嗎?


應該有人聽過:「沒有一個離開教會的基督徒會過得好」,我非常厭惡這句話,我認為只要這個地方沒有神,沒有一個人會過得好。若教會沒有神,跟曠野有何不同?既然如此,那外邦人呢?豈沒有認識神經歷神的機會?


二、重新找回自我


我在過去青少年時期的時候,並沒有好好的被建立起,我沒有什麼自我的原則、自我認同,我一直在退讓自己的原則,拒絕只會換來人的不諒解與不合群的標籤,我唯一仰賴的標準是教會人的標準,離開教會後面對自己生命的破碎,我認為最難的不是重新開始,而是我要誠實面對「我有傷害」這件事,也是我開始接受我有自己的喜好、標準、價值觀的開始⋯⋯


原來不是我不會「換位思考」,而是我的心被壓抑、被體制限制,以至於我曾經只會標準式的回覆,原來我心裡有一塊的不滿足,我不希望我生命有問題時只得到這種罐頭式的解答,於是在我面對周遭人的問題,我開始嘗試實踐我過去的想法,赫然發現現在人的需要、原來真實才能遇見神、人都在尋找生命的解答...等不同的回饋,讓我在過程當中明白原來神使我經歷這一段,是因為為了這件事,這讓我在過程當中得到安慰,這一切的路沒有白費⋯⋯


三、曠野比你想像的更深


我知道「不在教會的日子」成了很多基督徒年輕人的出口與平台,但被問到是教會裡哪個人在關注?是誰?叫什麼名字?哪個牧區?小組長是誰?好像我生在這個教會就必須守著這個教會不合理的規矩、好像我一離開這間教會,就是牧師台上口中所說的千古罪人、忘恩負義,並且還責備去其他間教會的弟兄姊妹,更是責備那些永不踏入教會的弟兄姊妹,好像我的呼召跟命定只有留在這間教會才能做,只因為我生在這裡、好像我的人生我必須都在這個教會、縣市、伴侶人生必須被你們安排好,才算是你們眼中成功的基督徒,這算什麼?那份嚴肅與職份的壓迫,讓我有了一個勇氣與確信我禱告想要做的事情是正確的,我鼓起勇氣說:「就是因為教會知道就會介入、會封聲,年輕人才會選擇在平台上不是嗎?」那時的我覺得這是我這一年來最大的改變,因為我不退讓我的原則與立場。


很多人對於曠野的印象停留在「不毛之地」以及「試探」當中,甚至更是比喻為「離開教會的遮蓋」,但重點不是「曠野」而是「屬誰」。聖經許多人物都經歷過曠野,但在出來以後,他們成為一個有負擔的人,成全更為重要的事與人。


因為教會的體制會讓很多人不敢說,或是「外邦人」想尋求神但是不希望成為下一個被壓迫的,所以我希望透過經歷或是見解來幫助人,但這些事難道沒有新的可能性?一定要擁有建築物、奉獻、服事、活動、政府連結...等,才算是教會嗎?沒有這一切我就不能夠成為一個基督徒嗎?是不是我們把這一切想的太狹隘了?


在這個世代,特別青少年轉換到成人時,一定都會經歷對於自我價值認同的「破碎化」,這不僅僅是因為資訊的快速而所導致,而是我們在各樣的環節上「省略」這件事,而在成年之時,這件事間接影響到我們對於自己與他人關係上是不平衡的!


四、我要幫助年輕一代活出真實


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真實的自我,是想要活出來的、符合自己期待的,經歷這些事情,反倒讓我對於過去這個負擔的加深:我希望人能夠在神眼中看見自己的價值,我以為我找到了,但並不是這樣,我有極大部分可能只是為了滿足人的期待,可更重要的是我歸屬誰,我做出什麼樣的原則與行為⋯⋯


我還在曠野,但我明白我在曠野做什麼,也知道原來過去的那個禱告,正在實踐的路上,我不知道我接下來去哪裡、選擇哪裡、服事哪裡,可我很開心享受在這個過程裡面,也發展出許多過去不可能做的事情,也幫助了許多跟我一樣在過程中的人,他們也遇見了「光」,那位在光裡的神。


忙到這篇紀錄一拖再拖,反反覆覆檢視自己的思想與心思,但最終仍想真實打下來。我想做的永遠不是過去的信仰模式,而是透過這個世界上所沒有且最寶貴的來回應這個年輕的世代,我想這個沒有標準答案,卻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Belong to Jesus不是強迫來的,是願意來的。


共勉之❤️

Me gusta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