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組的時候,和朋友們聊到社青的議題,覺得好像可以把我們歸納出來的一些東西分享給神學少女,雖然不少都是之前從podcast 中吸收來的。
—————————
之前教會的社青小組會碰到有分A團和B團的狀況,一團是穩定出現,一團是偶爾出現。我覺得問題未必是在帶領的方式或內容,而是有沒有真實地意識到「社青」在教會中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群體。
社青時期是一個「成年初顯期」的概念,這個時期,我們好像已經是大人了,卻又還不是大人。無論是面對職涯、人際、婚姻、生活,都是一個在重新建構、探索和重新摸索的時期,所面對的挑戰其實並不比學生更少。社青需要的除了教會現有的牧養造就和門徒培育方式以外,其實也很需要像學生一樣穩定的被陪伴。
⏳
教會談到青年流失的議題時,通常想到的都是學生,但其實青年的定義是18-45歲,社青也仍然是青年群體的一部分。培育學生,當他們上大學之後,如果到不同的縣市讀書,還是有可能會離開一段時間,但社青如果能夠好好建造與培養,能夠比學生更穩定的成為教會的中堅份子。教會應該把社青工作也當成像學生工作、長青工作一樣,是一件特別需要投入心力的事情。
⌛️
教會有很多關於婚姻家庭的資源,像是婚前輔導,但卻不會有職前輔導。我們出社會之後,才驚覺社會這麼險惡,工作這麼疲憊,但我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用自己的信仰回應。禮拜天在教會聽的,禮拜一馬上就進入世界被淹沒了。即使偶爾有跟職場相關的講座,請的也是那些已經超級事業有成的總經理,離我們太遙遠了,並不能同理我們的脆弱。更常是直接跳到職場RPG、職場啟發、職場宣教,誰來陪伴剛出社會的社青,先在職場上活下來?
🪔
具體的作法:
1.用心理解社青群體的困境
社青在時間和心力上,相較學生時期都被大大壓縮,並面對更多的挑戰。教會必須意識到這是需要被幫助的群體,而非教會可以大力使用的工人。
2.注意世代差異
現今的社會變化極為快速,當教會的牧者與服事者要牧養社青,特別是談職場議題是,要注意社青面對的處境,可能與自己當時經歷的大大不同,必須存謙卑的心彼此理解。
3.建立社青的導師或教練機制(像守望夫妻一樣)
可以是一起陪讀職場相關的書籍、交流職場經驗,或是固定為年輕人工作上的需要代禱。但關係很重要,建議弟兄姊妹參與服事前,要先有一定的訓練,才不會最後變成互相傷害。讓社青覺得在教會也有囉嗦的爸媽,更加排斥,彼此都很挫折。
—————————
神學少女的回應:
我覺得能聽到社青們的分享與思考,真的很感動!這些反思不只是停留在看見教會不足,而是更具體地說明社青的需要。
我自己在心理陪伴的工作裡,看見許多25到35歲之間的弟兄姊妹,夾雜在對職涯的迷惘、擇偶的壓力、生活的限制中,也有許多感慨。
收到這篇投稿也讓我在想,我是不是能做出什麼樣的節目內容,可以直接幫助或回應到社青的需要,之前一系列《我為什麼不在教會》1-5,探討過社青在教會的各種難處,這樣好像還沒有機會認真做過社青處在世界的難處!
歡迎大家留言提供一些想法與建議,讓我能構思什麼樣的podcast內容能貼近你的需要喔💡
---------------------------------------------------
上篇網友有許多精彩回應,包括這篇梗圖的文字,臉書+ig有87次轉分享。
有社青分享經驗:
「牧者和領袖們,為了服事「已婚社青」,成立「已婚社青小組」,然後最可笑的來了,「沒結婚的社青」不能一起聚會,領袖們還說「啊,要一起聚會,就趕快結婚就好啦」,諸此類「傷害性有限、羞辱性極強」的俏皮話。唉,這種無知與刻薄,過了6-7年,已從社青變成「社會大叔」的我,還是很難過得去。」
真是聞之傷心💔
單身有很多不得已啊啊啊!
往往比有伴侶者更孤單面對生活壓力。
不過另外一位網友分析社青需要的牧養為什麼這麼困難,我也覺得非常有道理。因此,想集思廣義,問問大家有沒有什麼解套的方法
社青這群難處理啊!
大家時間都不一樣(每人上班時間不一),難以安排共同聚會時間,
也不太能貢獻教會人數(沒人可以生小孩)
社交能力有限(也難帶人)
經濟不穩,金錢奉獻少
同時處於人生巨大變化階段,工作等各樣時間不穩,
甚至工作地點被調動,難以參加聚會與服事
久而久之變成教會邊緣人,然後自然流失與被忽略~~
歡迎留言寫下你覺得「照顧社青身心靈」可行的方向!
---------------------------------------------------
網友留言都鏗鏘有力啊!
「講直白一點的,在意社青奉獻多少時間與金錢,以及參與多少服事的教會不在少數,但,社青面對的社會與家庭壓力已經夠大了,實在很難再擠出時間、心力參與在教會之中,尤其買房、結婚、生小孩之後,這種現象更是明顯。」
梗圖借用網友所比喻的免洗志工也太到位了吧😂不過有好幾位本身是牧養社青的社青,也有私訊與投稿,或在脆留言,這篇來看看服事者的想法🧽
🍚🫗🫙標題都我搞笑取的
🚩喬好派:一個月一次就好
牧養不論哪個年齡層都不容易,雖然網路很方便,但面對面說話還是很容易打動人心的。
我個人覺得社青很好帶。
但確實會有時間上的問題,只要提早預約,大部分都能夠執行。
因為有些要上班、有的還要顧小孩、還有假日軍職的老公才回家要陪先生的,有很多狀況,但都是可以一個一個被解決的。
我們教會的社青週間也上班忙碌,所以我跟他們約一個月一次的讀書會。第一次執行效果不錯。不是內容談的多深奧,是關係被打開了,彼此更認識了。相對的他們對教會的委身度也提高了。
聚會的時間就會自動排除萬難。以上分享我個人跟我朋友他們帶社青的經驗。
🚩哲思派:牧者要想清楚!
我正在事奉的教會
主要牧養的對象就是18-30歲之間的emerging adults
我想最主要有幾個重點:
1. 牧者本身是否真正了解今日青年的掙扎,並且用牧養的心去對待他們?
2.教會文化是以福音為中心,還是以宗教行為為中心?
3.教會型態是否能夠從會堂中心主義轉為流散網絡,或至少兩者兼具?
🚩chill派:事事周全小組長
我自己當了社青3年的小組長,認為社青是很需要被理解、被尊榮的一群!在我們教會,社青幾乎負責了7成服事,很多人面對經濟、單身、照顧家中父母的壓力,假日幾乎all in 教會,還要被當工人?社青要的不多,只要牧者、會友多多鼓勵、感謝、尊榮,大家其實很願意服事。
而我自己在團契的時間反而採取輕鬆,讓大家可以互吐苦水、聊生活的需要,但私下會各別鼓勵要跟神建立關係,陪伴讀經、禱告,甚至一起讀書,給予機會帶領特別的小組聚會,讓他們可以做有熱情的事,免得來教會就是被消耗、服事。
🚩酷颯派:愛來不來你說了算(有兩則不同留言)
我們自己也是社青,也在牧養,其實不會變邊緣人,使用有限的能力就可以,不能則不勉強,在神的原則中愛人、過日子就好,牧養者不是牧人或是牧羊犬,我們只是比較強壯的羊而已,能帶就帶,不能帶就等他們回家就好。
---------
我們的是: 能來則來不能來就不要勉強,私底下我們都會跟社青們保持聯絡,有時候一起online 查經,甚至一起培育興趣班,我前女友教會的,都一起寫聖歌做mv!
------------
對於社青該怎麼自救,不論是【自我牧養】,或在生活夾縫中生存下去,歡迎繼續留言、私訊說出你的肺腑之言!
---------------------------------------------------
▋為什麼有種消耗感呢?
上篇「免洗志工」討論了願意在教會服事的社青與牧者,他們在第一現場,對於社青牧養需要的經驗與反思。
這篇回到社青本身的觀點,我從網友留言歸納出的一些反思:
🚩被放生的背後是對「社青角色」的預設期待
匿名留言的網友說:
「不論是什麼年紀的會友/同工,需要的都是人與人之間持續的深入建立關係
就像跟神的關係一樣,總有更多面向可以去發現、去學習
但身為社青之前的經驗,比較像是你「成熟」了
就該去餵養別人,而不是等著被餵養
(他們會有一種態度是:社青認識神這麼久,還有ABCD等問題
可能是信心不足、扎根不夠深之類的偏見)
但我個人覺得與神、與人重要的都是關係
如果太過注重人在教會的角色應該呈現的樣子
對社青來說,很容易失去對這個地方的認同感,進而導致社青流失
所以在教會,就有一種好像社青是免洗筷的感覺😭」
_______________
🧽神學少女小反思:
▋「預設期待」是社會互動中
難以避免的現象,
我們透過理解對方的角色,
就知道該怎麼跟他互動。
而在過去系列節目中
《PK不能說》曾深刻分析過,
這樣預設對牧家子女有許多傷害,
卻是不容易講明白,
也不是牧者父母與會友有意為之,
透過五集層層分析與案例現身說法,
才能讓我們更有立體感理解「角色」,
不該成為人際互動的框架與限制。
🔈
▋教會的罐頭化現象
這陣子podcast正在談《你要當個罐頭基督徒嗎?》
我們帶出的討論是:
【教會常預設了一套公式,
期望會友按照這套模式前進,
讓每個基督徒都被塑造成統一樣貌,
但生命的成長,
並不是可以用公式解決的。
在網友故事中,
我們聽見他們離開教會的原因:
有人說當他在服事中缺乏信心,
向小組長訴說,卻遭到公開批評;
有人說教會要求他跟交往對象分手。
這些信徒經驗顯示出,
教會往往忽視了個人生命的變化和多樣性。】
「罐頭化」代表可以大量生產、
好管理、有效率、可替代性,
背後是資本主義促成功績社會,
我們都身處其中,
難免浸泡在文化中不自知,
導致教會也反映出了社會的問題,
而這更讓信徒感到失望,
因為,
「信仰」不是該有不同的世界觀嗎?
「基督徒」不是該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嗎?
繼續延伸點複雜的概念(🧠大腦預備備~)
▋從不想努力的倦態談起
📣「上帝,我不想努力了!」這句話,
乍聽會引發的感受可能是:
爽感、批判聲、自責......
但是深入解析這句話底層的需要,恰好不是懶散怠惰,
而是,【在壓力與過勞之間,對於放鬆無能為力】❗️
▫️
▋看懂社會已經變了!
我正播映的系列《我為什麼不在教會》06-11
請到的來賓夏洛克教授在第一次出場,他就介紹了權力與空間的關係,
以邊沁的圓形監獄為例,在360度的圓形監獄中,讓看守的塔台矗立於中央環視囚犯,
造成的效果會使人產生隨時都被監控的感覺,因此不敢輕舉妄動。
哲學家傅柯寫了本《規訓與懲罰》,提出這叫做「規訓社會」,
在學校、軍隊與工廠,你不會得到具體的肉體強迫,就會在心理上乖乖地配合紀律管理;
但是,我們如今的社會改變了!
人們在資本主義下,轉型為「功績社會」,
未達到期望的人不會受到懲罰,但達到期望的人會獲得鼓勵。
▪️那這兩種的差別是什麼?
「規訓社會」中的人們因為畏懼,且是不情願的服從;
「功績社會」中的人們卻會內化了這套標準,並進行自我約束。
▪️怎麼會這樣呢?
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倦怠社會》說明得非常清晰,
他以病毒與免疫系統來舉例,
病毒就像是明顯可見的外部權力施加強迫與懲罰,一般人內心會抵抗拒絕,
但是,「功績社會」的獎賞機制卻會讓人努力自我要求,
而且認為正在自我實現,所以我們無法放鬆,就像慢性壓力導致免疫系統失衡。
▋教會需要重新理解「安息」
這種現代社會造成「倦怠」的權力機制,非常不亦察覺,而且是主流的價值觀,
基督的教會如果不能好好體會【安息日】的真諦,
並正視反思我們的日常教導,是否傳遞出錯誤的觀點形塑信徒:
❌「有用的人才值得被好好對待」,
❌「好的基督徒就是能產出很多服事」
❌「你愛教會就該奉獻越多,你也能得祝福越多」
我們就很可能無意識被世俗化QQ
當越來越多信徒感嘆:
📣「真的不想努力了!」,但是開頭已經沒有「上帝」
這是不是很讓人悲傷呢🥲
謝謝你閱讀到這裡,願你的週日好好享受安息,
在安息中花時間思想神,你並不孤單,
讓我們一起思想
▋該怎麼在倦怠中活出信仰,
▋「重新得力」真正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
《聽友投稿》我自己當了三四年社青的感想
▌其實社青要牧養不難
只是我們一直停留在一定要一起、聚集的模式
不管是社青、還是步入婚姻或是未婚的成年人
其實都有各自人生的方向
但人也離不開肢體的交流與幫助,時間更有限
因此更不想經營「沒有任何用處」的社交關係
常態性的聚集只會讓時間零散、消耗,
而且教會會認為零散的時間,根本就是在做自己的事情
像是交友、玩、放空、耍廢等等
而且亞洲還有一個文化,就是你20歲了,你30歲了一定要怎樣,
難道30歲一定要結婚、有小孩才是對的嗎?
社青在教會當中一定會遇到這樣的壓力,
為什麽要去干涉別人人生怎麽選擇?
教會想控制社青的方式,跟亞洲父母想控制孩子的心情有何不同?
結論是:
你是怎麼關心你的朋友,就怎樣接住教會的每一個人
而不是「對方一定要照流程走」才是對的、他才是對的基督徒
放手讓他們學習去面對自己人生的每一個選擇,才是正確的選擇
上帝沒有干涉我們的選擇,也讓我們選擇是否憑著信心遵守他的律
那為何人跟牧者能夠越過上帝,去控制、左右一個人的價值與選擇?
這才是教會面臨群體沒有原則跟邊界的問題!
☆---♥--☆--♥---☆
神學少女的回應:
▌社青在教會中所感受到的無意義社交,
往往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問題:
▮ 分享缺乏深度與真誠
當對話只停留在表面,
無法深入生命真實狀態,
不觸及信仰與內在掙扎等話題時,
社交活動就會顯得空洞、形式化,
人們只是在做表面文章,
避重就輕地分享近況,
並無法帶來真正的心靈交流。
▮ 活動設計不明
當活動重複性高、缺乏新意,
或者聚會目的不明確時,
會讓人感到參與的意義不大。
教會活動過於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實質內容,
並沒有貼合社青正面臨的處境,
也會導致人們感到參與的價值有限。
▮ 個人需求與期待未被滿足
不同個體的需求差異甚大,
沒有提供足夠的參與感和歸屬感,
或者聚會後缺乏關係的維繫和深化,
社青在平日缺乏互動與連結感,
人們就可能覺得這樣的社交毫無意義。
☆--♥--☆
核心問題在於該如何關心和支持教會的每個人?
▌是不是只有他們按照既定流程走,才能被認為是正確的基督徒?
網友的心聲反映出教會缺乏原則和界線的問題。
我們應該放手讓信徒學習,提供正確的信仰觀念與知識,
讓個體能為自己靈性負起責任,讓群體能以屬靈眼光看待關係,
彼此陪伴面對人生的每一個選擇。
▌教會應提供一個充滿自主性的環境
由社青按自身意願做出選擇,而不是被教會的期望所左右。
活動才能超越表面的聚集,轉向個體的內在需求與成長。
也許透過量身打造的活動,
如:個人成長工作坊、深度讀書分享會等活動,
這樣撐出來的空間,提供社青能表達真實感受與想法的平台,
才能讓人與人之間建立深度連結,也有機會獲得在信仰中的安息與成長。
這些感觸也是在我與所屬的社青夥伴(simple church),
在信仰關係中持續摸索的經驗談,我們曾在podcast分享過我們的感觸:
也曾寫在校園雜誌寫過長文
歡迎參考!
---------------------------------------------------
《聽友投稿》教會的光景很像沙漠
你好,
無意間在網路上聽到你們的Podcast,很開心看到有人在關心社青
我自己也是在教會的社青,有很多沒說出來的心聲
覺得被同理了!
想分享我現在的困擾,
我覺得我雖然在教會,但整個教會的光景很像沙漠,
找不到戰友,也沒有能夠定期陪伴我的牧者,
目前走下去靠的是以前的戰友。
但名義上被分配的小組和小隊,其實讓我感覺很孤單。
所謂的RPG禱告,就是照著一個流程把一個形式走完,
這個禱告其實讓我一點感覺也沒有,也沒有跟這些人有連結。
小組也是,好像我們討論的是一些和生活離很遠很虛無的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我感受不到和這些人的連結,即使我每個禮拜定期出現,
後來我在RPG小隊裡面,也分享我的這個狀況,
我發現,
他們好像還沒辦法很真實的回應這個狀況,
後來帶領的人告訴我,他覺得被控告和定罪。
我也曾經私下和上面的權柄提到這個狀況,但好像還是沒有發生什麼改變?
得到的回應是在他們時間有限的狀況,只能先關心小組長。
雖然可以理解,但還是覺得蠻沮喪的。
我應該怎麼回應這個狀況比較好呢?
______________
神學少女的回應:
網友描述的心聲,我身邊的人也都碰到,
我覺得這個是普遍性問題,可以拿出來討論,很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
《網友對話》社青有話要說
神學少女跟這則投稿者對話,多了一些問答,也許我的提問也是大家的好奇,
歡迎你也留言嘗試回答我的問題,分享觀點,一起交流喔!
🧑🦰網友:
我覺得社青是在大學生與成人之間的夾層,
除了自己的職場要顧之外,還有教會的大小事要做。
我是自己創業接案子當老闆,每件案子需要看著盯營收與金流,
每件事情都要自己來,還要負責教會的事。
教會很像我週末的另一個職場,週間關懷牧養,
包括有RPG 的量、週間晚上還有大大小小的聚集、
週末服事的量加上幸福小組要做的事不比職場的事少。
如果反應了想要減量,得到的回應多是要為主擺上,多做主工。
每週去教會的我,很想安息充電,但是週一又要開始無限循環。
再加上教會牧區轉換,把年紀相近的放在一起,
但對我來說只像學校的同班同學,不是有辦法深度交流的好朋友。
🤵🏼♀️神學少女:
你願意付出那麼多時間,讓我有點好奇,你如何理解「為主擺上」,你會怎麼實踐呢?
🧑🦰網友:
我覺得為主擺上這個詞,指的是如何在我有限的時間與金錢,努力多走一里路去觸摸神,盡心、盡性、盡性愛主。
不是朝著領袖覺得如何做才是為主擺上,我相信只要是從心靈誠實敬拜神、做主工就必悅納。如果為主擺上的不情不願,應該也不會是神所樂見的。
🤵🏼♀️神學少女:
你面對教會的期望與個人生活實際狀況之間的差距,你怎麼自我調適期待與失望呢?
🧑🦰網友:
面對差距,我想教會有它的考量,既然自己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
當差距產生的時候,憑著信心相信會有好的事情發生,只是,當下的我還不明白。
而且差距的產生,有時也是自己想要做什麼,卻不是主掌權。
🤵🏼♀️神學少女:
我想你站在創業者的角度,對於問題解決很擅長,
我好奇你希望如何看到教會在支持社青方面做出改變?
🧑🦰網友:
我覺得要先尊重每個行業都有各樣的困境,
以前我想要嘗試的工作,是週末不一定有機會能夠守主日,
當我的領袖聽到我想要嘗試的工作,他覺得為什麼要嘗試這種無法守主日的工作?
我覺得社青不管在各行各業,都能夠祝福那個行業,
但是,如果我們不接受那個行業的困難,就沒有辦法得著那個行業的人。
如果60分是極限了,應該可以給予62分的挑戰,
多走一里路,而不是期望直接給予80分的挑戰。
人一看到不可能的任務就先打退堂鼓了,如果又因此而放棄信仰,我覺得也很可惜。
🫧🫧🫧
謝謝網友願意與我對話☺️
這三題你怎麼看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