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於《海外校園160期》
2022這一年似乎世界正在從疫情影響中漸漸復原,對許多人來說,我們都仍然在學習面對充滿變化的未知,而這當中難免有失落的情緒,而對我來說,兩年前疫情發生時,我正經歷人生低潮的時期,幸好我有資源能接受專業心理上的幫助,也開始從事創傷研究,這一路步履闌珊地走來,我也身歷其境的學習——如何整合人生重大的打擊?
對於身處難處的人,日子是一天天數過來,走完,我很慶幸在低谷發現了泉源,爬過了小丘,還能感知四季的變化,我想是因為神使用各種方式醫治,使我內在發生轉變,才能重新嚐到日子美善的滋味。
這一年我主持的播客《不在教會的日子》漸漸擁有一些關注,我一方面感恩上帝開門,讓我能用這種新媒體型態服事這一代的年輕人,一方面也有些難受,畢竟能讓大家有所共鳴,也代表教會許多沈痾問題需要關注,在節目中探討過的主題,包括:「教會世代差異的隔閡」、「社青過勞而離開教會」、「對教會回應社會公義的失望」、「對虛偽宗教化的不滿」⋯⋯我花了更多時間在回應聽友的私訊,在陪談中安慰離開教會的受傷者,因為「苦難」教會我的功課是溫柔,讓我更能同理別人的難處,等候上帝的時間。我也體會到有些傷口,可能永遠無法回到完好如初的樣子,但是若有人能陪著一起抽絲剝繭去面對教會的不足,甚至承認帶給人的傷害,反倒是真正的「愛教會」,與聽眾一起做神學的過程,就是在探尋上帝的心意,回到聖經真理來反思今日處境,讓帶著疤痕的生命,成為有故事的生命,未來才能細數神如何幫助了我們,成為恩典的記號。
魯益師曾說過:「如果我們的信仰是客觀和真實的,那麼我們就不能將視線轉移不看當中,似乎令人費解或厭棄的東西; 因為正是這些令人費解或厭惡的東西,隱藏著我們尚未知道而需要知道的。」
感謝神讓我有機會談那些隱隱感到不對勁的教會問題,正如我這段日子去真實面對自己生命中那些模糊不清的問題,我在過程中經歷到上帝的信實,也安頓靈裡的躁動不安,更能自在地面對信仰的真貌!
粉專上的分享:
每次從信箱拿出貼著美麗郵票的海外校園雜誌,都覺得異常珍貴,好像有點體會總編毛叔說在這數位時代,他想好好把「紙本書」做好的心意,因為是紙本,每篇文都想細細品味,我這回也貢獻了一篇,有收錄進《不在教會的日子》官網。
如果想看一些基督教好文章,可以搜尋"有盞燈" https://yzd.oc.org/oc160-45/
我很喜歡海外校園每次的邀稿,節錄分享一些我愛的句子與篇章。
「苦難可以被上帝用作素材,好讓人更認識上帝;同時上帝也在透過我們,擊敗苦難或邪惡的勢力。」
「在所謂生死攸關,或者原形畢露之時,我不得不回到神如何看我的那個起點,重新看自己、看世界。」
「我們活在一個強調産值、能力的文化中,不能爲這個社會帶來更多利益的人,就會被劃分到一個異類、缺陷的類别裏,甚至把他們淘汰。
在教會裏比較常見的現象是,我們不想認識這些非主流群體,不願意和他們建立真實的關系,他們因此無法進入我們,成爲同一個群體。即便加入了,他們也不能服事,因爲他們沒有達到某種能力,或是應該要有的體面樣子。
另外,我們對他們宣揚的福音,多半是“上了天堂,這些殘缺都會消失,變成‘像我們一樣正常’……”,或是以一種“上對下”的姿去談論我們要去服事弱勢的人。我們很少覺得,即便他們和我們不一樣,他們也本來就應該在我們當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