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屬靈的定義是什麼?

ree

前天跟一位老師聊天,聊天的過程很輕鬆愉快。

他問我:「你最近屬靈狀況如何?」

我:「如果不用傳統的定義,那我覺得還不錯。」

他問:「傳統的定義是什麼?」

我:「就是讀經、禱告、聚會的次數與頻率。」

他:「那你的定義是什麼?」

哇!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耶~~難得有機會讓我想一想該怎麼說。

這也讓我好奇

如果不以形式為定義,

大家會怎麼評估自己的屬靈狀態呢?


留言區的分享真的很豐富!

有人說是「跟上帝的關係越來越親近」,有人提到「承認自己有限,願意順服神的帶領」,還有人列出四個檢核點:記得被神愛、為生活感謝、困難時向神傾訴、讀經後有感觸⋯⋯

IG限動蒐集到的是刷了一排「跟神的關係」,我忍不住還確認一下是不同人寫的😛

看完這些分享,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大家的定義跟我一樣,都很「個人化」✨🤔

或許這正是基督教在當代的一種侷限——我們太習慣從「個人和神的關係」去檢視屬靈狀態,卻較少從群體、制度、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理解信仰。

-----

讓我跟大家分享我前幾天跟老師聊天的後半段。

當時他問我:「你最近屬靈狀況如何?」,我說不用傳統定義(讀經、禱告、聚會的次數頻率),我覺得還不錯。

我當時想到榮格的個體化理論,跟他說:「我覺得要先充分認識自己,才能在個體化過程中突破限制,活出上帝對自己獨特的創造心意,持續回應上帝對我的呼召。」

簡單講,

人需要透過自我認識來突破個人限制,這樣才能真實地回應上帝。

然後他問了一個讓我停頓的問題:「那這樣的屬靈定義符合舊約的群體性嗎?」

哇,這真的是個好問題 😅

我認為古代人的身份確實與群體緊密連結,符合群體規範的自我表達在當時很合宜。

時代不同了啊!現代人不再只以符合社會規範來定義自己。因此,以當代的挑戰,確實個人要擔責起自己的屬靈責任。

他繼續問:「屬靈定義會隨時代改變嗎?」

我想了想說:「我認為精神不變,都是積極回應上帝,但形式會隨時代調整。以個人方式回應上帝,思考如何實踐信仰,在這個時代也是合宜的。」

-----

📝 回想這段對話,我發現自己的思路有幾個層次:

個體化的必要性

時代處境的考量

精神與形式的區分

但老實說,對話結束後我也在想:這樣的思考有沒有什麼盲點?🤔

-----

💭 有幾個想法,拋磚引玉想跟大家交流:

▫️ 個人化趨勢是不好的嗎?

當代基督教與個人主義發展,很可能是相互促成,這是人類文明的趨勢,但我們仍然是群體性,因此,帶來重要區別是:「盲從團體」跟「有意識地顧念他人」是完全不同的。

後者其實顯示了當代心智的進步 ,我們能夠更自覺地選擇愛人,而不是被動地遵循規範。這樣的愛可能更真實。

▫️ 關於群體性:過時還是需要重新詮釋?

老師問的舊約群體面向當然還很重要,但我覺得需要重新詮釋什麼叫做「群體的屬靈狀態」。

我直接聯想到的是以教會為單位的話,很多人用服事是否有果效來衡量屬靈狀態,不論是衡量教會的屬靈狀態,還是個人。

我們會說一個在增長的教會、建新堂的教會、蓋新校區的神學院是被神祝福的。

但我認為這樣的簡化斷定,很有風險。只看外在的「增長」,太容易受到資本主義的影響,追求量,失去了本質;甚至輕看不夠成功的「教會」、不能提供資源的「個人」。

有時候神讓人在失敗中經歷祂。一個服事「沒效果」的人,可能正在學習謙卑;一個服事很有成果的人,可能反而驕傲了。人性太容易有偏頗,用成效衡量屬靈狀態真的很危險。

現代社會的複雜性遠超過古代,也許我們需要問的是:我們的信仰群體如何在這個多元社會中成為祝福?如何在全球化時代實踐公義?

▫️ 個人與群體的動態平衡

我越來越覺得這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個人的屬靈追求如果沒有群體的參照和制衡,容易變得主觀;但群體如果沒有個人的深度思考和真實回應,也容易流於形式。關鍵是要在兩者間找到動態的平衡。

-----

🌱 我沒有標準答案,但覺得這些思考讓我對「屬靈」這件事有了更立體的理解。

也許屬靈狀態的評估,

既不該只是宗教行為頻率,

也不該只是個人的主觀感受,

更不該簡化為服事的外在成效。

而是需要在個人深度與群體智慧之間,找到一種彈性的平衡。

就像留言中有朋友提到經文,做在最小弟兄身上就像是做在主身上,這種「是否顧念他人」,這個標準其實同時包含了個人品格和群體關懷 👏

💬 你覺得呢?

現代基督徒的屬靈追求是否過度個人化了?還是這是時代必然的調整?

💟 謝謝每位願意深度思考的朋友,歡迎繼續留言交流、分享你的想法~

留言


©2022 by 不在教會的日子.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