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友誼是真的假的?
- 神學少女
- 2024年2月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即使我們有教會,不代表我們真正進入一群信仰群體,
即使每週見面熟悉的面孔,不代表你們真的彼此接納,
即使說出口的代禱事項,不代表你真的把生命的重擔與他人分享。

不少人提出去教會感覺假假的,
或是關係很表面、不真實,
我特定訪問了不同人對真實的定義,
發現其中最大的交集是———
💎能表達出真實的感受與想法💎
這讓我好奇,
在一般人的人際情境,
我們能輕易說出真心話嗎?
大多時候是不被允許的,
甚至連表情都要妥善管理,
避免破壞別人對自己的印象,
或是讓關係陷入緊張,
我們不太會怪社會的現實,
比較容易自責適應不良。
當我們在社會中過度隱藏,
導致失去自我時,
被逼著學會「被討厭的勇氣」,
在做自己與在意別人之間,
慢慢找出一個平衡。
💡那麼我們對教會人際關係的期待,與對一般人際關係有什麼不同?

有朋友說,
因為應付社會現實已滿身傷痕,
對教會期待特別高,更加嚴格,
好希望教會的人對自己是真心的,
更能接納自己所思所想,
好希望去教會的時候,可以做自己,
大家能認同欣賞與眾不同的我!
相較而言,對於社會人際期待比較低。
似乎是知道社會很現實,
我們期待教會=友誼的綠洲🏝️,
在關係的滋潤下,
讓我們能卸下面具,
真心相待,活出彼此相愛!
或是,更直白點講,
我們可能更期待的是:
自己到教會時,是可以好好被愛、被理解、被接納的。
而不是用一般的人際互惠原則,
自問可以對他人付出多少愛,多少包容與忍耐。

我們帶著對於「家」的期待,
期待著「弟兄姊妹」把我當成自己人,
對於這份高度期待,
我們甚至希望不用具體說出口,
對方就能理解、體諒。
等到我們終於發現社會與教會差異不大時,
那打擊真是筆墨難述,
畢竟「真小人」比「偽君子」好多了,
我們一開始就不會對真小人放下戒心,
沒想到背後被偽君子捅一刀,
那真是無法原諒!
而對特定人難以消化的失望,
很容易直接怪罪上帝與整間教會。
這樣梳理下來,難怪我們覺得教會假,這句話背後隱藏了更多的期待,也表達了更深的失望。
🎚️🎚️🎚️

回到討論基督徒友誼,
其實跟一般人際關係是類似的,
核心關注是「這份關係是真心的嗎?」
那我們就來誠實看看「真相」。
老實說,
雖然對「真心」有期待,
但不只別人會假,我們自己也會假。
如果先不要定罪「假」就是不好,
而是來思索,為什麼大家會「避免說出真心話」?
這樣普遍的行為一定達成某些目的,
例如:維持團體的和諧,
又或是避免自己踩雷,
變成眾矢之的。
那麼所謂的真心假意,
更直觀來看,
很可能是我們覺得不夠安全!
當人們受到威脅時,
自然會採取謹慎的防衛姿態。
我嘗試分析一下造成這種不安全感覺的「環境因素」,
探討教會環境為什麼讓人無法說出真心話?
🛢️宗教信仰壓力與群體期待
不同的教會社群中,
可能有對成員特定行為或態度的社會期待和壓力,
或是存在對特定信仰行為或精神態度的強烈要求,
即使這與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不符。
不符合眾人共識的人,會被邊緣化或刻意忽略,
導致人們感到被迫展現出符合社群期待的表現。
🥇過度關注表面行為
當教會文化不斷強調「應該」,
關注你有沒有穩定讀經?
有沒有穩定出席聚會?
有沒有積極投入服事?
把重點放在形式表現、維持傳統、人數增長,
就容易忽略了人們彼此真實關懷和連結。
這讓人們感覺教會的焦點不在精神生活,
降低對教會的信任感。
🌚言行不一的矛盾經驗
當教會主張行公義好憐憫、讚揚群體關係的美好,
卻在處事待人上雙標、大小眼,明顯偏頗、失去公義,
這些與教導相悖、不真誠的行為,
不管是透過觀察或親身經歷,都讓人對教會產生質疑。
💰社交目的和利益導向
一些人可能在教會中建立人際關係,
或者參與特定的活動,透過符合教會社群的期待,
讓自己更好地融入或被接受,來獲得支持、機會或其他利益,
因此可能展現出與他們真正感受不一致的行為,
甚至過度表演,好贏得認可與權力、地位,或者更多影響力。

所以,教會裡的人不想真心相待嗎?
還是我們並未擁有一個安全的空間,
讓我們好好彼此接納,承認軟弱呢……
🛟如果想要勇於真實,
基督徒該怎麼實踐彼此相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