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回應一位牧師對改革的看法


前兩天發的文章(文末)提及我對教會改革的看法,有位牧師看後回饋如下:

「由下而上,以對教會產生改變的影響,

是好的策略,但卻非神的策略。

從教會歷史觀之,

神從未使用教會的內變,

而一直採用教會的外變,

以確保神的心意透過不同族群延續和完成,

而不用干擾或造成原教會族群的分裂。

也就是說,由外而內對教會產生改變的影響,

或許是現階段最可行的做法。

「不在教會的日子」創作者看見與體會到的,

需要透過願意改變人群的組織/討論/構思,

並且因戮力執行而產生不再一樣的教會型態,

始能徹底造成世代的影響力。」

____(文長,底部有小總結)原文網址

神學少女的回應:

感謝這位牧師的回應,我想他主要的思路是「神從未使用教會內部的改變,而總是使用『外變』來延續祂的心意;由下而上的方式雖好,但不是神的策略。真正的改革需要從體制外部,透過組織、實踐與行動,建構一種新的教會型態,才有可能真正帶來世代的改變。」

我想思考的幾個核心問題:

 什麼是神的策略?

 內變真的無效嗎?

 由下而上的行動是否只能被視為輔助而非核心?

____

█ 神真的從不使用內部改革嗎?

從教會歷史來看,許多重要的更新運動都是「從內部生出的反思與悔改」,而非外來壓力的結果。

馬丁路德起初並不打算離開教會,他的《九十五條論綱》就是寫給教會內部討論的。他不是想拆毀,而是想回歸信仰的根基。

約翰衛斯理長期仍在英國國教會講道,即使後來衛理公會獨立,他的改革從未停止與主體教會的對話。

潘霍華在納粹時期主張「沉默的教會不是教會」,他是在教會內部呼籲倫理甦醒。

這些都是由內而外的行動。歷史上確實有外來改革(如異端壓力、政治介入),但我們不能將「上帝的作為」化約為一種策略論。上帝在曠野中說話,也在聖殿裡潔淨;在體制內呼召,也在體制外興起先知。

因此,我不太能認同「神從不使用內變」的說法,這不僅歷史根據薄弱,也容易讓人誤以為改革只能靠斷裂來完成。我相信上帝能使用體制內外各種形式的努力,只要目標是朝向更合神心意的教會生活。

█ 為什麼我選擇寫作,而不是組織運動?

他提到「應該從外部建立新的教會型態」,這個建議我完全理解,不過,每一個人的角色與恩賜不同。

(btw最新教勢報告才指出:台灣新開了好幾間教會,但是信徒總人數可沒有增加,而是下降QQ)

當一個人從教會離開時,他的第一個問題常常不是:「我該去哪一間教會?」而是「我還能相信什麼?我怎麼重新理解神?」

我所關注的是靈性與心理上的深層療癒,幫助信徒重新建造對信仰的認識。

我不是要建立另一種制度來對抗既有的教會形態,而是希望為信徒提供更多公開討論與誠實反省的語言空間。這種由下而上的行動,有時比政策推動還更長遠,因為它改變的是【心靈的結構】與【神學的直覺】。

_______

▐  為什麼說「心靈的結構」?

「結構」這個詞源自心理分析與建構主義,我不是指單純的「情緒感受」,而是指一個人長期形成的信仰理解模式與自我定位方式。

有些人從小在「表現才會被接納」的屬靈文化中成長,久而久之,他的信仰就內建了「做得好=蒙福」的認知結構。

當這個結構被人生挫折撞擊時,他不只是情緒受傷,而是整個「信仰解釋力」崩潰。

因此我日更不輟的文字事工,正是想陪伴這些水面下的信徒的——不是靠道理說服,而是創造一個模糊的空間,能存放懷疑,讓人慢慢重新思考信仰,這能建設性地改變人對神、對自我、對群體的理解方式。

▐  為什麼說「神學的直覺」?

我刻意不用「神學知識」的原因。許多信徒其實讀過經文、聽過教義,但真正決定他們回應信仰的方式的,是他們的神學直覺:

□遇到創傷時,他覺得「這是神在懲罰我」還是「神仍在同行」?

□他面對教會權力時,是「不能質疑屬靈權柄」還是「所有人都必須被問責」?

□他經歷罪咎時,是「我要贖罪」還是「我可以悔改並被赦免」?

這些不是靠系統神學入門能改變的,而是日積月累,在基督徒掙扎與生活困境中實踐出來的。我盼望透過內容創作、Podcast,有些珍貴的影響,幫助信徒的神學直覺養成,不在是膚淺的成功、蒙福,而是能承認苦難,卻不怕打倒。

_______

我深知這樣的工作可能不符合傳統的事工定義,但我也觀察到許多年輕信徒因此重新願意面對信仰與教會。這樣的種子,或許短期內看不到組織結果,但我相信它正慢慢地在許多人的內心生根。

我相信這種「思考深化」在十年後可能才會看見果子,但它一樣是改革的部分,且不可或缺。

█ 改革一定要從講台上發起嗎?

很多牧者會感到焦慮:你這樣寫,會不會造成教會失序?會不會讓人離開?

我理解這份焦慮。它來自愛群體的責任感。但我也必須說,我不是在對抗講台,而是在幫助還不想回教會的人,保有他們信仰語言。不如說,這樣甚至更能替他們留住回來的可能。

我希望離開教會的人,可以持續對話與被關懷,而不是被貼上「叛徒」「不知感恩」「被世界影響」「信心軟弱」......總總標籤。

我更想指出當信徒「用腳投票」,他們的出走代表什麼,這正是教會的盲點,值得讓我們反思信仰運動,如何繼續前行的關鍵!

 總結:

我與這位牧師在很多信念上其實並不對立。我們都希望信仰的公共性能被看見,都希望下一代有更健康的屬靈生命。我們只是在「由哪裡開始、用什麼方式實踐」上有不同選擇。

希望這樣的對話很有建設性,如果上帝能使用體制內外、公開與匿名、講台與鍵盤、先知與牧者,我相信也能使用閱讀文字的你,我們都繼續在學習怎麼忠心回應信仰!

【文章重點小整理】

Q1. 你這樣寫,會不會讓大家更想離開教會?

 我的經驗是:人們離開不是因為看到問題,而是早就受傷很久卻沒有人說話。我只是讓這些聲音不被隱形。

Q2. 為什麼不從教會裡面改革?

 我相信改革可以來自各個方向。我的寫作就是一種「知識文化的改變」,不一定非得靠進制度內才能有效。

Q3. 你是不是只看到教會的問題?

 我看到問題,是因為我相信教會值得更好。我知道有很多好的牧者與信徒,我的寫作不是否定,而是幫忙反省。

Q4. 你這樣是在破壞合一嗎?

 合一不是只有「表面一致」,而是能處理差異的成熟。我相信「健康的張力」才是教會真正的合一之路。

__語言不滅,思辨仍存!__

讓信仰在失望時仍有可以說話的空間。

 文字不如Podcast節目能談得深,很推薦長期追蹤者可以考慮收聽喔!喜歡用閱讀的,每集節目都有youtube,你可以貼入連結到Notebook LM,就能有文字整理啦!官網也會放節目文字精華喔~


專欄網址:


前陣子有位網友很熱心的建議我,談了這麼多青年牧養的問題,應該去投稿到各大基督教報紙,讓牧師、傳道人更了解年輕人流失的問題。


感謝他的肯定,不過我那時候提出了兩點回應;


第一點網路觸及率在這個時代可能比報紙高(臉書近日有150萬次觸及率,很驚人喔!拜大家轉分享效應~)

而且假如教會同工認同文章觀點,轉分享的效果,應該比我個人投書效益更佳!


第二,我是對於教會改革抱持盼望的,但是我更相信的是由下而上的改革,因為青年事工是一種傳承,姑且不論新興教會,大部分長輩型的牧者,即便再有心,也很難跟上i世代的年輕人,但是現在傳遞的一些觀點,如果能留下了一點影響力的話,那幫助的會是10年後還留在教會這些同工們的眼光,到時候他們就有決策權了,我把希望放在未來!


青年牧養本來就是漫長持續性的工作,而且我傳遞的兩個觀念,也跨越了年齡層,第一是要有真實的關係,第二要有靈性的培育(自我餵養、獨立思辨),雖然我徐徐圖之,但會堅持地反覆寫文!

結果,這位網友竟然被我說服了還小額贊助了這個事工 我真是太感動!

然後奇妙的事發生,同一週,報紙的網路編輯直接聯繫我,問我願不願意開一個作者專欄,其實就是轉分享:粉專上大家比較有回響的文章。


哇!覺得上帝的時間剛剛好


說到媒體曝光率,這個月我也有接受Christian today的採訪,我不斷地需要解釋為什麼我要匿名,因為他們的人物專訪要求要真實姓名,最後我們改為離教者主題採訪,總算達成一個共識

我已經完全忘記我說了什麼,大概就是泛泛而論這幾年我在網路上的信徒觀察,談一談分享了很多網友的來信,跟持續做離教者專題的感觸。


做了三年Podcast,還是有網友留言認為這是在破壞教會,偶爾還是有一點小小的沮喪,但是剛好看到了《明日之光團契》在IG上分享的影片,第一個受訪者就說來到那間教會的原因是神學少女,哈哈哈(謝謝這位弟兄)我想這種開心才是最長久的感動

在這個網路時代,真的是聲音很多,我們實在很難有時間好好去認識每一種聲音,有時候覺得當創作者,其實很像是在搶注意力大戰,維持「日更」才能有曝光率⋯⋯

有時候這種寫作的責任感,是我內在倫理的一種驅動力,但是在工作很重的日子,寫不出東西也真的會覺得很頭痛,就像今天只好隨便聊聊天,順便介紹新專欄成立


自從追蹤人數超過一萬之後,我就會不定時的開始推薦其他的創作者,因為我真心的希望有越來越多基督教的網路工作者能夠分享。或許教會的型態會不斷地在改變,但是我相信上帝的護理也依然在其中!


也希望大家多多鼓勵各種不同的基督教創作者,未來可能有更多的網路傳道人、或是基督徒專業人士,我們會自行的養生織帳篷,但如同奉獻專題在講的,其實信徒的贊助支持,能夠讓這樣的事奉輕省一些!


不過我不是要自肥,所以讀完文章不用奉獻給我 !但是,我很需要你的禱告喔~~求上帝帶領我前面的道路,我也能夠更清楚知道上帝國度的需要,未來能繼續與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把我們的感動可以清晰地傳遞出來!


謝謝你的閱讀,希望你過完一個充實又自在的週末。

「所以,我們要為了承受那不能震動的國度感恩。我們要按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他,」

——希伯來書 12:28

Comments


©2022 by 不在教會的日子.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