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觀察 #神學反思 #simplechurch
昨日參訪了一間很用心的機構,負責人剛好跟我一樣,同時在三年前發起了家教會的實驗,於是我們延續了節目中一些討論,特別是"一定要坐禮拜嗎?"下集simple church的概念,真可惜現場沒有麥克風直接收音啊!
期盼慢慢有人自發性推動微型教會的運動,讓不適應組織化教會的朋友,可以組建並找到一條出路,來維持信仰團體生活。
/
聊simple church節目播出後,我有收到一些關於如何運作的提問,聽到有一些朋友也想要自行嘗試,這真令人開心。
不過有些問題我當時來不及紀錄與回答到,所以歡迎大家繼續留言,如果收集夠多可能可以嘗試匯集成一集回應(不是給標準答案,可能是分享失敗經驗)。
/
轉分享這篇文,是我看見即使是大型組織,也在轉型中跟微型教會有些共通性,這也是符合世代文化的轉變,某種去中心化!
/
在節目中我也提及「開放式講道」, 昨日討論也讓我有更多思考:
#聆聽聖靈 「開放式講道」講道的精髓是共構一條路來聆聽聖靈 ,我們可以自由並認真的提出問題,允許討論空間,好讓群體更知悉上帝的心意。
把預備的主講者核心概念解釋清楚後,眾人的討論創造了「靈性空間」,讓每一個人可以加入對話,提出疑惑與掙扎,讓聖靈在這過程當中,啟發我們自行回答問題,思考如何將概念整合進生命中。
#全人投入engagement 存在主義大師沙特主張「參與」的內涵可以理解為:「在各自所處的大時代裡,對自己負責。憑藉自己的主觀思考做出決定與行動,並確立自身的定位,積極的融入這世界。」
把最後一句的世界具體化,不正是我們所處的群體嗎?而投入不等於融合,並非我們傳統以為的要好好跟大家相處,要和諧的團體意識,而是更正向帶有「創造性」參與,將自己所思所言所行貢獻給群體。
/
因此在討論所創造的靈性空間中: 重要的不是「對」「錯」, 而是你為什麼會這樣想? 是什麼讓你堅定了立場? 哪些部分我們還不確定答案? 我們會怎麼調和知易行難的差距?
-- 摘錄:
他將講道時間的上限設在20分鐘左右,並且沒有“該做和不該做的清單”。 例如,當他講到與驕傲有關的主題時,他不能僅僅告訴青少年要停止驕傲。 “重點在於解釋驕傲的嚴重性,承認我們生命裡存在驕傲的事實,以及如何倚靠上帝的信實來拯救我們。”——Weikai說。
#歡迎留言或私訊提問對simplechurch的疑惑或看法,
也邀請實驗者投稿,分享你們運作經驗,大家一起腦力激盪!
文章分類—Simple Church中也有更多資訊喔!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