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imple Church》開放式講道的比例原則

作家相片: 神學少女神學少女

已更新:2023年4月28日



在上一篇我提到什麼是開放式講道?主要談的是每位參與者的共識。 #聆聽聖靈 透過眾人的討論創造了「靈性空間」,讓聖靈在這過程當中啟發我們的思考,來回答自身的生命問題。

#全人投入engagement 帶有「創造性」參與,將自己所思、所言、所行貢獻給群體。



繼續對開放式講道有些思考:


我想先澄清,我並不是抨擊傳統的講道方式,也並非主張將開放式講道全面替換原本的方式,我認為更適宜的作法是考量處境,選擇安插多少比例在講道中。


如圖示左上區:我們可以區分兩個軸線,一端考量在大環境動盪,並且信徒所處的日常生活缺乏基督教文化觀,例如:深信靈界權能、善惡福報、泛靈論的國家,教導性的講道是重要的,幫助信徒區辨價值觀中有哪些信仰混淆的現象,此時信徒成熟度尚未穩定,並不適宜以開放性講道為信徒培育的主軸,將講台與團契查經討論做出區分,更有助於信徒大量理解真理,奠定基礎。


右上區:如果一間在地深耕二十年的教會,有了二代信徒,那麼理論上信仰群體的靈性會有一定的成熟度,對於聖經熟悉,也從重視教會增長、事工成效,進展到更多看重靈性,也鼓勵信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生活中具體實踐信仰,此時即使環境動盪,也能漸漸增加開放式講道的比例。


左下區:在經濟、宗教信仰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特別是中產階級為主的經濟體系下,會開始有教會重視速效擴張,為了組織化管理,維持政策的從上到下貫徹,是必須要忽略衝擊體制的非主流異議,因此不會注重信徒的獨立思考,對於聖經的詮釋也會比較單一,即便信徒有意願推動開放式講道,教會領導層對於結論的開放性也有限。但是,如果教會發展到一定停滯期,或許也是個契機,可以接受轉型,增加核心同工在受裝備時,「對話」與「思考」的比例性,很可能因著中層領導階層質素的提高,有機會帶來組織的新氣象。


右下區:我認為一定要推行開放式講道,來刺激生活平順的信徒,進一步思考自身的信仰實踐,不然信仰非常容易流於追求安逸,掉入世俗化。

 

接下來,想談談帶領者的態度。 我把「講道的人」,替換成「帶領者」。

我心中的一幅圖像,理想的講道更像是大祭司與群眾都面向聖所,我們一起以理性與情感敬拜那位神,聆聽聖靈的聲音,因此有別於傳統講道,講台上的人代表上帝發聲。

但如前述,講道中的「教導性」與「引導性」,有時是比例問題,要考量聽眾的程度,以及信息中回應處境的必要性,因此還是要回歸帶領著的兩個重要因素,其一是「講道者生命」,其二是「與聽眾的連結」


「講道者生命」

身教當然重要,當人身心不和諧、言行不一致時,講的道越好,聽眾越崇拜,越容以引人離開神,或是在講道者跌倒時,讓會友衝擊過大,不知怎麼收拾破碎的信任感。

以蔡慈倫《當代基督講道學》為參考, 對於教導類型的宣講者,要區分「講道是傳道人第一呼召」v.s「讓上帝的話塑造你生命是傳道人第一呼召」兩者的差異。




如果在開放式講道中,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發言者,那麼我們都應該要謹慎於自己的生命,是否說的比唱的好聽。

#警惕 對一件事情熟悉度並不會加深你在這件事的能力! 就像導遊擅長講解事物、藝術與文物,但不代表這是他真實生活所浸淫在其中的興趣,以及他具備了真正的藝術鑑賞力。



「講道者」的恩賜終會消失,但是「講道者」的生命卻會永久長存,這是所有宣講者的真實挑戰,如同書中所記一位牧者所言:

「將自己獻給神,不是為神作工,乃是讓神作工。」


「與聽眾的連結」

熟悉會友是牧者的第一要務,不然講道的內容就是空談。


舉例來說: 當我們籠統的說要愛神,但是聽眾追求的是安逸的生活,關心的是青少年子女的教養問題,那麼「愛神」的信仰實踐,就在生活緊迫的空間中,不知道擠到哪裡去了!

但是現實卻有那麼多問題,怎麼以「愛神」為中心,去發散對應到不同信徒的處境,這就非常考驗牧者關懷人的恩賜,以及細心觀察的眼光。

有時,善於教導的牧者恰好不擅長與人互動,他的同工就會是重要的幫補,或是牧者可以透過學習一些「帶領」方法,提高開放式講道的佔比,邀請或挑戰信徒,嘗試自己回答生活中實踐信仰的難題!

怎麼與他人生命真實的觸碰,並產生情感上的連結,以至於在靈性上可以彼此建造,很值得未來花一長篇來深思!

如果有興趣聆聽我們實驗開放式講道的經驗,歡迎收聽Podcast一定要坐禮拜嗎?(下集)


107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