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饒恕之後過往的不公該置於何處

作家相片: 神學少女神學少女

很多人覺得饒恕困難的一個點,其實不只在饒恕的行動本身。而是想到饒恕後那些不公、那些不義,難道就會隨著自身的放下而煙消雲散了嗎?

不會的。

過往的事件真實發生,或者甚至時至今日,仍在不健全的體制中重演。

有部分人之所以認為,饒恕如此之難,正是因為心中對公義的渴望無法安放。 不只是自己所受的苦如何難忍,而是如此不義之事如何可容。

/

在信仰中,我們提及審判與拯救,會讓一部分人產生希望;這希望源於把自身無法做出的改變,寄託於一個公義且全能的他者。 並且藉由內化這樣的信念,感受到自身也是有力量的。

但是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這樣漫長的等待,或是只能放棄憤恨袖手旁觀的態度,可能令人無法忍受。 心想: “誠然,天國在你們口中是很美好,然而此世呢?難道就睜眼看著惡人亨通?”

/

受冤或被不公義的對待時,我們內在有一種痛苦;這種痛苦源於我們在當下所失去的掌控,我們無法阻止這樣的壓迫臨到我們。 以至於承受與我們信念不符的經驗或結果,這使得我們的內在發生衝突。 “為何會有這事?”或是“世間怎可如此不公?”


當我們對於公義的信念被受苦經驗所挑戰,我們能做的有幾種選擇:

1.放棄對外在能實現公義的信任,親力親為 ex:為自己討公道或報仇

2.將對公義的渴望寄託於一個超越自身與壓迫者的存在 ex:將盼望寄託於末日的審判或神的公義

3.壓抑對於公義的渴求,或放棄對公義的信念 ex:得過且過的隨波逐流,或者轉而認同不公義的現實,去認同強者為王,轉而追尋能力與權力,以期不再留在受害者的位置

4.為了維護對公義世界的信念轉而攻擊自身 ex:內化加害者的攻擊將其行為和言語合理化,或檢討受害者

5.強化對公義的信念,並以行動開創新局 ex:為受苦者發聲,或嘗試新的解決之道

/

我認為很多時候,饒恕的宣講之所以令人難以忍受;正是因為輕忽了人心對公義的渴求,或是偏斜的以和平或愛為名,企圖掩蓋或淡化不公義。

當我們的愛與接納,流於鄉愿或維持表面的和諧,最終那些被壓抑的痛苦,和人心對公義的渴望,終究會將這層淺薄的幻境撕碎。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走出不同的道路,開創新局呢?

或許先從承認受壓迫者的傷痛開始吧!

既然表面的和諧終究無法滿足人心,那麼就從呈現真實的、被撕裂的傷口開始吧! 看見那些被刻下的傷痕,聽見那些心碎聲音,承認那些艱難的處境。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的心會漸漸變得柔軟,我們的視野會變得開闊。 我們會從原先制度的框架中醒來,明白大事化小或許是文化的習慣,卻並非神的心意。

所以我們開始渴望改變,當傷痛的重擔被卸下、有人同理,當我們發現神看重受壓迫的人,承諾要釋放、要醫治我們;我們開始覺得能夠走得更遠,不只是自身受醫治得釋放,也渴望他人可以經驗到這一切。

不只是希望自己所受的不公義,可以得到公義的結果,也會開始希望,導致不公義得以發生或存續的體制人心,可以迎來改變。

當這一切的行動化為力量,滿足了我們對於公義的渴求;當我們不再害怕,饒恕之後公義會無處安放,這才是跨越了這些艱難之後,人心得以改變的開始。



46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