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談談情緒暴力, 那是一種看不見的棍棒。
受害者措手不及時, 剛開始時,會嚴重懷疑自己誤會對方, 自我說服不要想太多。
等到真的感到不對勁, 難以相信別人會這樣錯待自己, 也可能啟動否認的防衛機制, 認為自己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才會促成這樣的互動。
止不住自我檢討, 其實是害怕與焦慮, 當我們不敢反擊, 又或是對方挾有強大資源與權勢, 我們只好一直修正自己, 祈禱作法奏效, 就像被逼到牆角的小動物, 瑟瑟發抖往後縮,希望能躲掉攻擊。
情緒性的攻擊、 粗暴的惡意、 刻意的忽略、 意有所指的嘲諷、 可怕的權力遊戲,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可能出現,從職場、學校、教會、小團體、朋友圈,甚至是家庭裡面。
羞辱、排擠、持續的沉默、貶低或是毫不掩飾的恨意都能讓人體驗到近似肉體創傷的痛楚,但是這些情緒暴力造成的傷口卻不容易被看見的;就像性騷擾,當受害者鼓起勇氣說出口,旁人因為無法目睹傷害嚴重性,就容易脫口而出「真的嗎?」「有那麼嚴重嗎?」「你會不會想太多?」「他看起來不像那種人!」「人家才不是那個意思。」
現在 #Metoo運動 的社會教育下,我們都知道這反而會讓受害者噤聲,也造成二度傷害。
事實上每一個人對心理層面的傷害的耐受度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擁有的基因、生長環境、社會資源與性格反應都不同。受到情緒暴力的時間長短,也會影響復原需要的成本,越長期的羞辱越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讓記憶消退。
而有幸被好好善待、也能善待自己的人很難被動搖,使人的心理狀態可以抵擋傷害的衝擊。
你可以檢視一下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
他只提出問題,鮮少提出解決辦法。 他口中只有抱怨或指責,但不會嘗試改變。 他只想從關係中不斷地索求,極少付出。 他要別人現在、立即回應他,無法等待。 如果不滿足他,他就會以撤回情感或其他手段來操縱威脅。
我們所深愛(或痛恨)的教會,不可避免的也一定會有這種人,在我輔導的實務經驗中,很常看見受害者有口難言的是加害者惡意言語與殘忍行為,都只在四下無人的時候針對受害者,對其他人又非常的關愛和善,人前人後不一致,因此很難揭發或說服其他人相信。
每個人經驗過的事情差距太大,所以也沒有標準的解決辦法,但是「好好的傾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當事人自己也很混亂,很懷疑自己的判斷,給予他足夠的空間釐清真相,確認不對勁的感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才有機會往行動階段前進。
隨便拋出「饒恕」,是一種不健康的靈性逃避,也是錯誤的神學應用。「憤怒」反而是我們對罪惡的反抗,能促使我們採取行動,改變組織結構的問題,避免更多的受害者出現!
附上屬靈虐待檢查表,歡迎搭配《嗨!要來點信仰毒品》系列,檢視你身處的環境與人 如果對文章中所提及的情緒暴力有興趣,可以直接搜尋書名《情緒暴力》 心理測驗連結:https://forms.gle/cAjea9wVoRncBcWMA
本測驗改編自《Broken Trust: A Practical Guide to Identify and Recover from Toxic Faith, Toxic Church, and Spiritual Abuse》》一書,經過作者F. Remy Diederich和譯者Eddy Zhang授權的試讀版。
Comments